厚植专业优势 培养一流人才

    张红延 李亚婷

    

    

    

    完成一个梦想需要多久?5年,10年,还是20年?

    2016年中国技能大赛落幕之际,也是“90后”青年郭雷圆梦之时。在高手如云的通信工组比赛中,来自通号工程局集团天津分公司的郭雷不负众望,摘得“全国技术能手”桂冠。自2010年从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毕业至今,郭雷先后经历了哈大、向莆、兰新等重点工程的历练,完成了从一名普通职工到“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直至“全国技术能手”的华丽蜕变。

    上学时的郭雷不会想到,选择读职业学校的自己能凭着一门手艺、一颗匠心,从基层一线的技术工人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

    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到2016年间,仅中国通号天津分公司一个单位就有24名毕业于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的学生获全国技术能手、央企技术能手称号。

    与时俱进,精益求精,让这所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的铁路电务行业老牌名校,在新时代依旧焕发着勃勃生机。

    把方向,聚人心,奠定发展根基

    创建于1973年的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是一所河南省教育厅直属、以轨道交通专业为主的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四十余年风雨兼程,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经历过风光无限,也经历过踌躇和彷徨。

    建校之初,学校曾是铁道部唯一一所以电务工程专业为主的学校,由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有限公司主管。“招生计划即就业计划”“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可顺畅流动”,作为企业的“亲兄弟”,学校曾享受着得天独厚的企业资源和条件,也演绎着“非典型性校企合作”的雏形。

    随着2011年划归河南省教育厅管理,学校需要适应新环境,探索新路子。

    校名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方向。为适应地方发展,有人建议去掉学校名字中的“工程”二字。“铁道类专业进入壁垒高,但服务类型多样,我们学校以电务工程见长,以电务工程为主导,这是我们的立身之本,这一点我们绝不能丢。” 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校长韩耀煌是学校的“老员工”,谈起校名变更,他感触尤深。最终,校名中体现专业特色的“工程”二字得以保留。

    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占地面积狭小,校舍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2011年,经河南省教育厅同意,学校在洛阳市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新校区。

    新校址已经界定,规划图业已绘制,人员调配全部到位,万事俱备,只欠动工,项目启动资金却突然出了问题,不能按时到位。

    距开工日期越来越近。两名老职工,拿着自己几十年的积蓄来到校长办公室,“新校区建设不能停,40年的坎坎坷坷,咱们都挺过来了,这点困难,不算啥!”

    老一代洛铁人的精神将职工们的心紧紧聚在一起,随之,5万、8万、10万……钱款如涓涓细流,汩汩而来。

    “再苦再难都要把新校区建起来!”校领导班子达成共识。三九天里,寒风刺骨,他们穿梭楼宇之间,检查安全隐患。盛夏三伏,烈日酷暑,他们验材料,查土方,确保工程质量。

    经过600多个日夜坚守,新校区一期工程进入尾声。为克服资金困难,学校提出“领导带头、分口负责、自己动手、学校支援”的搬迁方案,校长韩耀煌任搬迁总指挥长。

    教师们告诉记者,若非亲身经历搬迁路上的点点滴滴,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 200人用50天,4辆车,肩挑手抬地完成了4000余名师生的生活物资及价值数亿元资产的全部搬迁。

    2013年12月,百尺高楼拔地起,洛铁旧貌换新颜。

    “每当回想起大家高呼号子、肩挑手抬大搬迁的那整整50天,心中总会涌起阵阵暖流。”如今站在楼宇林立、环境优雅的校园里,韩耀煌依旧感慨万千。

    强功能,提档次,深耕专业建设

    走进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电气工程系城轨环控系统实训室,映入眼帘的是近20米长的地铁通风系统模型,一人多高的透明机箱环绕摆放在教室四周,机箱里用灯光线路标明了水流和气流的走向,各工作部件的运行状况一目了然。

    在电力线路理实教室里,地面上“长”出了3座高压电线杆。“把真实的高压电线杆(顶部)搬进教室,在地面进行教学,能够大大降低危险性,也能让学生更清晰地观察操作步骤。”电气工程系主任段云冬介绍说。

    电气化铁道供电专业是学校的“王牌专业”,在1985年由企业供电专业拓展而来。如果把铁路比作人体,接触网和供电站就相當于铁路运行系统的血管和心脏。四十余年来,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着新鲜的“血液”。

    为打牢学生专业技能基础,学校建设了长达1200米的铁道综合实训场地及供变电综合实训平台、接触网综合实训演练场、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等多个全国领先的实训场地;按照专业集群发展规划,先后建设了105个实训室,55个校外固定实习基地。

    同样创办于建校之初的通信技术专业,是河南省品牌示范专业和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致力于为铁路行业培养通信设备施工、安装、调试、维修养护等技能型人才。为提升专业实力,学校建设了铁路通信机房布线、铁路专用通信、4G移动通信、铁路机车综合无线通信、通信与控制等13个覆盖铁路通信全业务的各类实训室。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凭借清晰的办学方向,立足行业特点,发挥资源优势,在师资队伍、专业实训设备上持续加大投入,不断增强办学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学校近年来为社会输送了大量铁路供电类专业人才,每年供电专业学生几乎全部安排就业,但仍不能满足铁道企业对电气化铁道供电专业的人才需求。”副校长史亚非介绍说。

    强劲的专业优势吸引了大批学生慕名而来。在校生规模由建校之初的百余人,壮大至7000余人。截至目前,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已为铁路行业培养了3万余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抓机遇,借东风,搭乘行业优势

    9月21日,毕业于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的王艳鸽荣获“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称号,这是她荣获2016年第六届“中国中铁劳动模范”后,获得的又一殊荣。闻名全国的中铁武汉电气化局信号女子突击队的30多名队员,绝大多数都是王艳鸽带出来的徒弟。

    据统计,目前,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已超过3万公里,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铁路建设系统技术人员有37.96万人,承担着“到2020年新增里程3万公里”的建设任务。按照“每修1公里铁路,需要各种技术人员22人”的标准推算,未来五年,仍需增加铁路建设技术人员21.04万人,平均每年需新增4.21万人。2020年,途经河南省的高铁及城际铁路建设项目将全部完成,届时,我省“一极三圈八轴带”的发展格局将全部实现。为此,我省筹建规划的高铁和城际铁路建设项目线路总长达2285.9公里,保守估计年平均仍需新增铁路各类技术人员0.85万人。

    中国通号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直属央企,与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并称中国铁路建设业三大央企,也是与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合作最密切的企业之一。每年,洛铁有200余名毕业生进入通号集团工作。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轨道交通公司和大型国有企业中,遍布着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的毕业生,他们中的很多人已成为各单位的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员。铁路行业对技术人才的旺盛需求,预示着该行业仍是学生的就业蓝海。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先后与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下属50余家国有大中型铁路骨干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利用校企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发展、网格化梳理就业企业,为学生搭建了优质的就业平台。

    出实招,求突破,深化校企合作

    对学校来说,校企合作是一道必答题,也是一个加分项。行至学校南部的一片空地上,副校长王怀钦告诉记者,学校已与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签订协议,计划投资2000万元在此建设一个高起点、高标准、全国领先的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基地建成后将承担学校实训教学和高级别企业培训等多项任务。

    “产教融合既是应时之需,也是命脉所系,是发展之要,是长远之谋。”近年来,职业教育利好政策频出,职业教育已步入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时期”。韩耀煌告诉记者,《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積极性显著提高,很多企业主动申请加入产教融合试点单位,开展校企合作,学校不用再“靠人情”“拼关系”联系企业,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校热企不热”的问题。

    2019年,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还将与企业共同设立大师工作室,建立校企共享人才资源库,实现专业技术人才的互聘共用;签订现代学徒制培养协议,并于2019年秋季联合招生等。这不仅是学校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与《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相关要求,推动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资源共享合作目标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标志着学校在校企深度融合、资源共建共享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为更好地服务铁路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2019年5月,学校与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签署合作办学协议,成立河南机电职业学院铁路信息工程学院,围绕社会亟需的铁道信号自动控制、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铁道供电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铁道风水电方向)等专业,开展专科层次合作办学。

    “产教融合不是一家或几家的事,也不仅仅是学校和企业的事,而是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营造的发展生态。”校党委书记李林榕说。

    大棋局,开启特色发展新里程;大引擎,书写创新发展新速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正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内涵发展、特色兴校、开放办学为宗旨,为树立新时代职业教育标杆,接续奋进,逐梦前行。

    (责编? 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