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中没骨画的历史流变

    赵月姣

    摘 要:没骨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不同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双勾设色,而是直接用色彩或者墨色去晕染描绘。北宋期间的画论家郭若虚的著述《图画见闻志》中记录了没骨画的艺术特征,即“画无笔墨骨气,惟用色彩画成”。

    关键词:没骨画;中国画;花鸟;文人画

    一、没骨画的历史溯源

    (一)没骨画法之先河——新石器时期彩陶

    中国画是东方绘画系统中的主流,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全世界人民的艺术珍宝,它与西方油画一样屹立于世界的艺术之林,各有所奇。没骨画在中国画体系中一枝独秀。

    关于没骨画的起源,各有说法,其中主要的是彩陶一说与“凹凸花”一说。在距今约7000年至4000年的新石器时期,陶器在渔猎、农耕及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成为了这一期间的文化符号。而其彩绘大抵可分为图形与图案两类。图案主要为植物、几何形线条纹,红黑相间,素净而均匀,流畅而简练。图形有人物、动物等,明快活泼。这时期的彩陶以黑、青、朱、白、黄等颜色表现,使用单色填充,并非勾线填色的方法。代表作品有舞蹈纹彩陶盆、人面鱼纹彩陶盆、鹳鱼石斧图彩陶瓮等,这些器物上的图案不用线条勾勒,直接用墨色绘制,可以说开启了没骨画的先河。鹳鱼石斧图彩陶瓮是仰韶文化的代表作品,整个陶瓮的图形中, 鹳是直接用色彩绘制,唯独只有眼睛用了浓重的黑线勾勒,而鱼、石斧用墨色线条勾勒轮廓,从这个简朴的绘画中可以看出没骨法的雏形。

    (二)六朝时期张僧繇“凹凸花”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的佛教僧侣携带佛教美术作品不断东来,艺术家们吸取并融合外来艺术之长,发展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画坛宗师张僧繇的“凹凸花”被大众认为是没骨画的起源。张僧繇学识渊博,善于人物、山水、花鸟,并且兼工塑像。他思路开阔,触类旁通,善于从天竺僧人传入的凹凸画法中汲取艺术素养,注意明暗色彩变化的效果。相传他在建康(今南京)一个寺院用“朱及青绿”等色仿天竺法画“凹凸花”,令人们十分惊异,于是便称这个寺院为“凹凸寺”。其“凹凸花”运用色彩的浓淡烘托阴影,塑造的物体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这样的记载可以看出,“凹凸花”是由没骨的技法绘制的,可以体现没骨画的起源。而且,相传他的这种不强调墨线轮廓的画法,还影响了顾恺之、陆探微的绘画形象,所画人物有丰腴的感觉。

    二、中国没骨画的历史流变

    (一)隋唐五代与两宋时期的没骨画

    隋唐時期社会稳定,南北画家汇集一起,进行艺术的交流和思考。在这个信息不断碰撞融合过程中,具有创新性的艺术题材表现技法便源源不断地呈现出来。尉迟乙僧的凹凸法也是没骨的历史流变。尉迟乙僧的画风带有边远民族的特色。他擅长画佛像、鬼神,创作的大多是寺庙壁画,他曾在长安光宅寺、慈恩寺、兴唐寺等地绘制壁画、卷轴画,“用色沉着,堆起绢素而不隐指”,注重光影效果和色彩的晕染,层次分明,以加强画面的立体感,富有装饰趣味,被称作凹凸法。唐朱景玄著作《唐代名画录》中说到尉迟乙僧“凹凸花面中间千手眼大悲,精妙之状,不可名焉”。

    五代时期,中国画进入了成熟阶段,郭若虚在著作《国画见闻志》里说到“徐黄”二体,即“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风格。南唐画家徐熙所画的花鸟多是日常所见,富有平淡天然之趣,并且他以落墨为主,着色为辅,色调清雅,给人以朴实纵逸的感觉,被世人品为“野逸”之风。在相传为其所作的《雪竹图》作品中,全用墨笔绘制,既有没骨的墨色晕染,同时有墨线勾勒,清雅飘逸,清新之气油然而生。他重视自然写生,经常去山林园圃,观察动植物生活情态,所画花鸟,清新淡雅,用粗笔浓墨,稍施淡彩,有“落墨花”之称。北宋沈括在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更不用笔墨,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图”。从这里可以看出徐熙的画作,不使用墨线勾勒,直接用色彩晕染,使用了没骨法。

    西蜀画家黄筌的画在赋色方面是艳丽的,并用线进行勾勒,用色彩层层晕染。而南唐的画家徐熙是以水墨为主,稍施淡彩。到了徐崇嗣(徐熙之孙)的时候,他的花鸟画吸收了黄筌父子的双勾赋色特点和徐熙的水墨淡彩特点。他的画起初继承家学,因为不符合当时院体程式,后来就改学黄筌、黄居寀父子,延续了黄家设色艳丽、工整富丽的画风,以投合当时上层社会的审美需要,而后又舍弃了其祖父的“落墨为格”的画法风格,自主创新形式,直接用色彩晕染,而不用墨笔勾画,世人称其为“没骨图”,又称为“没骨花”。清朝王石谷在《清晖画跋》中记录到:“北宋徐崇嗣创制没骨花,远宗僧繇傅染之妙,一变黄筌勾勒之工。”于是,徐崇嗣所创的没骨法对之后没骨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没骨人物画《泼墨仙人图》是南宋梁楷代表作,但当时他的作品并没有被视为没骨画,后来由于他的作品符合不用笔墨,直接以色彩或墨渲染这一没骨画的根本特点,所以公认为《泼墨仙人图》是没骨人物画的代表。

    (二)元代时期的没骨画

    元代时期,文人画流行,元代的花鸟画朝着水墨的方向发展,在画面中非常强调其书法的趣味,称为“写”,这样的风格为之后的明清文人水墨写意花鸟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也正因为如此,没骨画一度有被冷落的趋势,没骨画的相关记录也比较少。元代初的没骨画沿袭了宋的传统,直到钱选的没骨花鸟画出现,才打破了这样的风格。

    钱选,在其传世的绘画作品中,花鸟画的艺术是首屈一指的,他崇尚“古意”,与没骨技法相结合,他所作花鸟用笔劲健,设色清雅淡丽,细腻而生动,从而形成了高雅清新的艺术风格,善“没骨花”。流世作品《草虫图》中的昆虫均以没骨法绘制。《八花图》中,绘制了四个季节不同的花卉,采用没骨画法,使整幅画具有院体画的工细又具备了文人画的情怀。钱选的绘画风格突破了一直以来宋代院体画的影响,为没骨画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之后,王冕尝作没骨梅花。朱彝尊著述《曝书亭集》中提到王冕“尤长画梅,以胭脂作没骨体”。

    到了元代末年,出现了反映文人志士高尚情操和品格的格调高雅、清新的写意水墨没骨画,其中的代表人物有王渊、张中等。其中王渊的代表作《竹石集禽图》,画面中纯用水墨晕染,不施加色彩,洁净而素逸。

    (三)明代时期的没骨画

    到了明代时期,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新的文化思想和审美趣味浸透了文人画,造成了注重个人创作和个人趣味的发展趋势。此时,没骨画的技法有了新的发展,没骨画以重表现画家个性的趋势发展涌动起来,有了一个发展的小高峰时期,有徐渭的疏旷酣畅、陈淳的淡雅规整。中国画已发展到画花朵和茎叶都是用写意的技法了,并从类似传统的双勾填色晕染技法发展成为放笔点染。单纯用色彩直接挥写的,属于没骨画,孙隆的画就是运用了此种技法,并且他根据向前人的学习创造了院体粗笔没骨形态的花鸟画。

    孙隆擅长没骨花鸟,他用色用笔随意挥洒,不加修饰,画法粗率简劲,同宋元文人的“墨戏”有所不同,“墨戏”是纯用水墨,而孙隆用的纯是颜色。他开创粗笔法,其设色没骨画法,既继承了徐崇嗣、赵昌,同时结合了梁楷的水墨寫意和王渊的设色写意技法,即形成了没骨写意,墨与色相兼得的新风格,在宫廷花鸟画派中独具异彩。代表作有《花石游鹅图》《花鸟草虫图》等,以《花石游鹅图》为例,图画中鹅的身体各部分使用了没骨法晕染,鹅的羽毛部分使用勾勒法,而芙蓉花也是全部采用没骨法,不用线条勾勒,直接设色绘制,他将勾勒与没骨晕染完美结合,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明朝中后期,画院体制以外的没骨画也同样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花鸟画的主要盛行地区——江浙地区,绘画活动十分活跃,形成了“浙派”。“浙派”的代表人物有戴进、吴伟,这一派与当时的“吴门画派”共同把文人画发展到了顶峰时期。而没骨画在沈周、文征明、陆治的探索研究下,风格逐渐向着偏写意的形式发展。“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沈周,对没骨画的贡献也是不得不提的。他对于绘画十分看重笔墨韵味,早期作品多小幅,精工细腻。中年时期作品开始大幅,粗放简约。从他暮年后期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把水墨写生技法和没骨的勾花点叶的技法很好地交融在一起,从而为后来的没骨点染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四)清代时期的没骨画

    到了清代,没骨画整体的发展情况已经不如宋代、明代了。但是恽南田的出现,使没骨画出现了又一个高潮期。到后来居廉、居巢、邹一桂、马元驭、王武、杨晋、恽冰、蒋廷锡、华嵒等画家涌现,构成清代没骨画绘画史中的灿烂篇章,从他们的传世画作中,可以看出没骨技法有了新的意蕴发展。

    这里就要说到恽南田了,恽南田的没骨画受到前人的启迪影响,但他却在这个基础上创新运用,开创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面貌,真正开宗立派,开创了“常州画派”,表现了他艺术上的卓识和勇气。他注重写生,不仅对宋人的院体工笔画和元人的水墨花鸟画进行反复的临摹,同时也对前朝文征明、唐寅、沈周、周之冕、陆治、陈淳等逐一认真学习,并且把写意结合起来,创造新的秀逸淡雅的画风。

    华喦,福建上杭人,终生布衣,靠卖画度日。他的花鸟画是最有名气的,吸收了明朝陈淳、周之冕,清朝初期恽南田的没骨技法,构成了其兼工带写的小写意手法。他擅长对自然花鸟的姿态与自己的丰富感受融为一体,在笔墨的运用上简逸生动,形成一种清新俊秀、简练柔劲的花鸟画风格。

    参考文献:

    [1]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38-40.

    [2]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98-100.

    [3]任道斌.丹青趣味:中国绘画的源与流[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67.

    作者单位: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