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质检工作中常见的逻辑性差错举隅

    沈倩倩

    摘 要:逻辑性差错是书稿中出现的一类高频错误。《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明确要求:逻辑性差错,每处计2个差错。由此可见其强大的“杀伤力”。常见的逻辑性差错可从概念(词和词组)、判断(句子)、推理(语段)三方面进行辨析。

    关键词:图书质量 逻辑性差错 逻辑思维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讲话》中讲道:“要把我们的意思正确地表达出来,第一件事情是要讲逻辑。”所谓逻辑,就是指思维的规律,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的运用。在图书质检工作中,常会遇到因在思维过程中违反逻辑规律、规则或不符合逻辑要求而产生的逻辑性差错。具体来说可从概念、判断、推理三方面进行辨析。

    一、概念逻辑错误

    概念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包括内涵(概念的内容)与外延(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两个方面。常见的概念逻辑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望文生义

    指因不懂某一概念的正确意义,只从字面上去理解,做出错误的解释。

    【例1】调查发现,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差强人意,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偏低,职业倦怠现象比较严重。

    【辨析】“差强人意”常被误认为不令人满意,实际上,“差”读作“chā”,指“稍微”,“差强人意”意为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句中应改为“不尽如人意”。

    使用概念时,不能仅从字面上判别其含义,更不能仅从其中的某一个语素推断概念的整体含义,把握不准的应多查工具书。

    (二)混淆词义

    指把含义不同的概念混同而造成错误。通常读音相同或字形、词义相似的概念易被混淆。

    【例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思考的权力留给学生。

    【辨析】句中混淆了“权力”与“权利”的概念。“权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通常由特定的权力主体来实施,如国家机关或拥有特定职务的人员。而“权利”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二者的行为主体与行为属性不同。

    要避免概念混淆,就要能正确区分同音、近形、近义概念,除了理解词语的理性语义外,还要能正确把握概念的色彩语义,如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

    (三)概念赘余

    指疊用内涵或外延上意思重复的概念,使语意表达重复。

    【例3】本书中的部分案例采自报刊杂志。

    【辨析】“报刊”是报纸和杂志的合称,“报刊杂志”属成分赘余,应改为“报刊”或“报纸杂志”。

    要避免概念赘余,须在正确理解概念内涵及外延的基础上剔除多余的概念,使得语言精准而简洁。

    (四)误用集合

    指将集合概念(反映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的全体的概念)误用于个体概念而产生的错误。

    【例4】教师请学生将每个词汇分别写在一张卡片上。

    【辨析】“词汇”指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和固定词组的总称,或一个人、一部作品、一个领域所使用的词和固定词组,是一个集合概念,不可单指某一个词或词组。句中应改为“词”或“词语”。

    集合概念仅限于反映某一类事物的整体,不可用表示个体的数量词限定,如“一朵花卉”“三本书籍”“五个人类”这样的表述是错误的。

    (五)限制不当

    指对概念运用了不恰当的限制成分,从而让读者对概念的理解产生偏差。

    【例5】调查结果显示,有50%和60%的父亲或母亲对孩子过分干涉,29%和66%的父亲或母亲对孩子过分严厉,59%和65%的父亲或母亲对孩子过于溺爱。

    【分析】句中用两个并列且确定的百分比数描述“父亲或母亲”这个不确定的选择性概念,让人不明所以。根据实际调查情况,应改为“50%的父亲和60%的母亲”“29%的父亲和66%的母亲”“59%的父亲和65%的母亲”,明确概念的限制语。

    对概念进行限制,要注意正确对应,明确语意。

    (六)并列不当

    指将不属于同一范畴、同一性质、同一类别或同一层次的概念并列,从而产生错误。

    【例6】其中有关于自然界的经验,如花草、树木、水果、蔬菜、昆虫、青蛙、蝴蝶、常见的鸟类、常见的小动物等。

    【辨析】句中并列的概念之间存在种属关系和交叉关系,如蝴蝶属于昆虫,蝴蝶与青蛙属于常见的小动物,常见的鸟类与常见的小动物之间又存在交叉关系,这些概念不能并列。

    使用概念时应注意,若几个概念之间存在种属关系、交叉关系,不能将其并列。

    (七)划分不当

    划分指将母项(外延较大的概念)根据一定的标准分为若干子项(外延较小的概念)。划分错误指在揭示母项的外延时,没有准确恰当地列出其子项。

    【例7】诗歌是各民族文学最初的和最基本的文学形式,包括古体诗、格律诗、咏物诗和边塞诗等等。

    【辨析】“古体诗、格律诗”是按照诗歌的形式划分的,“咏物诗、边塞诗”是按照诗歌的内容划分的,由于划分标准不统一,子项间不能并列。

    通常针对不同的划分依据,可以对母项进行多种划分,但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采用一个标准。同时在划分时要注意,子项和母项之间应存在种属关系。

    (八)概括不当

    概括指对事物的共同特点进行归结或总括。概括不当指对外延较小的概念进行归结时,无法推演出外延较大的概念。

    【例8】植物的生长,需要吸收土壤里的水分、氮、磷、钾等肥料。

    【辨析】水分不是肥料,句中用顿号将其与氮、磷、钾并列就犯了概括不当的错误,应将“水分”后的顿号改为“和”,使其与“肥料”并列。

    概括也必须在具有种属关系的概念间进行,即归结后的大概念必须能完全包括原来的小概念。

    二、判断逻辑错误

    判断就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常见的判断逻辑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违背事实

    指与事情的真实情况相违背而造成的逻辑错误。

    【例9】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一刹那”大约是0.013秒。

    【辨析】“一刹那”大约是0.013秒并非《大唐西域记》记载(原文记载是“时极短者,谓刹那也。百二十刹那为一呾刹那……”),而是据文献所载推算而来的。

    进行判断时必须要符合客观实际,即内容表达准确、科学。

    (二)判断歧义

    指一个判断有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意义,可从不同角度做出几种可能的解释,从而影响读者对句意的理解。

    【例10】十几个小班的儿童在老师周围围坐成一个半圆形。

    【辨析】该句既可以理解为坐在老师周围的是某小班的十几个儿童,也可以理解为十几个小班的全体儿童,两种情况差异很大,影响理解,应视实际情况明确表述。

    辨析判断歧义的有效方法之一是看同一成分是否能修饰不同词语,如例句中的“十几个”既可以理解为“小班”的修饰语,也可以理解为“儿童”的修饰语。调整修饰语的位置,明确其指向,即可避免差错。

    (三)量项不当

    量项有全称(如“所有、每一个”等)、特称(如“有的、有些”等)、单称(如“一个、这个”等)之别。量项不当指在判断中对事物的数量或范围限制不恰当造成的逻辑错误。

    【例11】教育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教师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名合格的教师均须具备相应的素质。

    【辨析】“一名”是单称,“均”表示“都,全”,是全称,前后量项不一致。据句意此处指教师全体,应用全称,改为“每一名……均……”

    对事物用量项进行限制时应注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同时在同一语境中前后应保持量项一致。

    (四)照应不周

    照应不周常发生在两面词(如“能否、是否、成败、优劣”等)的使用中,如 “一面对两面”,造成语意上的不对等。

    【例12】队员们能否齐心协力,是这场比赛取得胜利的关键。

    【辨析】“能否”是从正反两方面表述的,而“胜利”则只从正面角度而言,前后语意失衡。应将“能否”改为“能够”或在“取得胜利”前加“能否”。

    此外,在判断结构中要注意,有些词可以视作隐性两面词,如“影响”“作用”“质量”“力度”等,其本身就含有正反两面的意思。

    (五)否定失当

    常出现在多重否定句中,因误用多重否定词,造成所表达的句意与实际相反。

    【例13】为了防止这类幼儿安全事故不再发生,幼儿园加强了安全教育与管理。

    【辨析】“防止”和“不再”构成双重否定,即肯定“为了这类幼儿安全事故再次发生”,明显与句意不合。应将“不再”改为“再次”。

    甄别否定失当有两种有效方法:一是看否定词的数量,双重否定表示肯定,三重否定表示否定;二是看有无隐性否定词,如“防止、避免、无时无刻、忌、杜绝”等。

    (六)联言不当

    指在联言判断(断定几种情况同时存在)中因使用联言肢不当,或误用联结词而造成的逻辑错误。

    【例14】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寻找幼儿感兴趣的课程资源是促进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有效手段。

    【辨析】这是一个联言判断,“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课程资源”和“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幼儿感兴趣的课程资源”是两个联言肢,存在顺承关系。句中犯了顺序不当的错误,应先“寻找”后“发现”。

    要避免联言不当,一定要弄清联言肢之间的关系,递进关系和顺承关系的联言肢要遵循先后顺序,以正确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

    (七)选言不当

    指在选言判断(断定几种可能情况中至少有一种存在)中因使用选言肢不当,或误用联结词而造成的逻辑错误。

    【例15】江南,对中国人而言,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文化符号,是中国人的文化家园。

    【辨析】这是一个选言判断,“一个地理概念”和“一个文化符号”是两个选言肢。联结词“不仅是”表示肯定前一个选言肢,“而是”则表示在否定前一个选言肢的基础上肯定后一个选言肢,二者相互矛盾,犯了误用联结词的毛病。根据句意,“而是”应改为“更是”。

    在选言判断中,选言肢之间可以是相容的关系,也可以是不相容的關系。应先区分清楚选言肢之间是相容的还是不相容的,再根据语意选择恰当的联结词。

    (八)假言不当

    指在假言判断(断定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中前件(条件)与后件(结果)之间没有条件关系,或混淆不同条件关系,或误用联结词而造成的逻辑错误。

    【例16】学生只有受到教师的表扬或督促,才会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辨析】句中混淆了前件与后件的条件关系,“教师的表扬和督促”是“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的一个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可将联结词“只有……才……”改为“如果……就……”

    要避免假言不当,必须先弄清前件与后件之间正确的条件关系,再选用恰当的联结词。

    三、推理逻辑错误

    推理是指由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图书质检工作中常见的推理逻辑错误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前提失真

    是指推论中的已知判断存在谬误,与客观事实不相符。

    【例17】英语中“principal”一词特指中小学校长,不同于“president”或“chancellor”(大学校长),因而,本套书谈及的校长只限于中小学校长……

    【辨析】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等工具书,principal指大学校长、学院院长或中小学校长,而非特指中小学校长,因而这个推理的前提是错误的。

    在进行推理之前,首先应确保前提是符合客观事实或者有权威依据的,否则,前提失真会引起推论不成立。

    (二)自相矛盾

    指推理中的前后表述不一致,自相抵触,从而造成的逻辑错误。

    【例18】有的视障、听障学生,智力很好,如果给他们降低要求,学习缺少挑战性,就会影响他的发展。

    【辨析】例句犯了叙述人称不一致的错误。前提中提到的是“有的视障、听障学生”“他们”,人称是复数形式,而推论中则用了单称“他”。根据句意,应将“他”改为“他们”。

    推理中的自相矛盾还表现有数据、时间、处所、视角、立场等前后不自洽,编辑在图书编校过程中一定要仔细排查。

    (三)以偏概全

    指只根据一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推出其所属的对象群体都具有这种属性的错误。

    【例19】爱因斯坦从小痴迷音乐,六岁开始练习拉小提琴;巴斯德少年时就具有突出的绘画才能;里谢从小热爱文学,写过诗歌、剧本等……由此观之,有艺术细胞的科学家才是优秀的科学家。

    【辨析】这一段通过简单枚举法列出几位科学家爱好艺术的例子,推出“有艺术细胞的科学家才是优秀的科学家”的必然性结论,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可适当更改表述,如“不少优秀的科学家都具有艺术细胞”。

    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推理得出的结论通常带有或然性,在表述时应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不能过于绝对化。

    (四)偷换论题

    指在推理过程中转移论题,表现为前后论述的主题不一致,造成上下文之间缺乏联系。

    【例20】幼儿园音乐区活动韵律活动价值:第一,选择适合幼儿在音乐区中练习的集体教学活动;第二,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其他韵律活动……

    【辨析】论题是“活动价值”,下文应表述音乐区韵律活动有何积极作用,而对应的文段则是如何选择适宜的韵律活动,属于“活动指导”的内容,偷换了论题。

    为了避免发生偷换论题的错误,必须准确把握论题的原意,不能主观上进行曲解,或偷梁换柱,或答非所问。

    (五)论据不足

    指在推理过程中由于论据单薄而不足以支撑结论的逻辑错误。

    【例21】我国古代先师孔子提倡……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指出……顾明远认为……鉴于以上国内外的教育理念,我们……

    【辨析】孔子、王夫之和顾明远的教育理念都属于“国内”,不能用以论证结论中的“国内外的教育理念……”犯了论据不足的错误。

    在进行推理时须注意,所提供的论据应充分而有效,论据不足会导致结论不可信。

    (六)无法推出

    指不能由论据必然推出结论的逻辑错误,通常是由于论据与论题不相干而造成的。

    【例22】沙俄时代,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掉进河里,情急之下,他大叫一声:“打倒沙皇!”两名警察听闻立即跳进水里,将其抓上岸,并送进警局。由此可见,正是具有求异、灵活的创新思维救了他的命。

    【辨析】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论据中的主人公通过大叫“打倒沙皇!”吸引警察的注意,属于钻空子的行为,不能算是一种积极的创新思维方式,其被送进警局的结果也不能算是一种积极的自救方式。用这样的论据无法推出创新思维具有积极意义的结论。

    在论证过程中应注意,论据与结论在逻辑上须存在紧密的联系,论据应能充分支持结论所持观点。

    逻辑问题,追根溯源,在于思维。因此,编辑需要建立一定的逻辑思维意识,掌握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尤其要了解常见的逻辑性差错,及时发现问题,规避误区和风险,这对有效降低图书编校差错率、提升图书编校质量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金岳霖,汪奠基,沈有鼎,等.形式逻輯简明读本[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

    [3]刘占先.逻辑知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

    (作者单位系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