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三教”改革势在必行

    孙林 卞钦

    在国家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中,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始终是一个关注重点。笔者认为,“三教”——教师、教材和教法是职业教育的生命,也是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面对多元的市场发展需求,职业教育要顺势而动,突破各种障碍,从“三教”方面大胆尝试。

    一、教师“专业化”,提升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师资建设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但由于种种原因,职教师资一直很难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目前我国职教师资主要来源有两部分:一是普通高校毕业生。这些毕业生由大学生直接转变成教师,对职业教育不熟悉,而且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二是从行业企业招聘的专业技术人才。由于前期制度的原因,这类教师占比较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已明确了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方向,职业学校可自主聘任企业能工巧匠、技术能手。然而,虽然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但是在经验总结、归纳、传授技艺等方面缺乏教学转化力,往往出现自己讲得多、学生听不懂的教学窘境。因此,推动企业技术人员和职业学校教师双向流动,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方案》中重点提及的一项内容。

    (一)大赛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技能大赛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为专业教师参加实践教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支撑。借助大赛的平台,许多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有机会接触先进技术和行业资讯。2015年,笔者所在学校实行了专业教师能力提升工程,200多名专业教师按专业分类进行技能培训,以市级技能竞赛成绩作为考核评价标准,两年内所有专业教师都顺利通过考核,为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这几年学校招聘了一批高技能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他们主要进行技能实践教学。通过这些措施,学校的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近三年在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和技能抽测中,学校师生的技能成绩均位于江苏省前列。

    (二)校企合作助推专业教师教学实践改革

    中职教育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围绕地方产业的需求,教师的专业化培训需更有针对性。学校应加大与地方产业的匹配度,派遣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学习、深造,聘请企业名师来校指导授课。比如,我校旅游专业与盛世桃园酒店合作成立宜帮菜研发基地,定期开展双向交流;汽修专业与宜兴利宾行汽车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技工人才培养和汽修教师培训;计算机专业与宜兴利永紫砂文化电子商务平台合作扩展网络市场;工程测量与测绘企业合作,等等。通过校企合作,专业教师深入到企业中,在实践活动中提升专业认知,实现自我增

    值。这些深入企业的专业教师普遍反映,目前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市场发展方向存在严重脱节和断档,教材内容并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学校在认同教师感受的同时,鼓励教师分析差距,狠抓落实,结合教研组的智慧,尝试寻找解决方法。鼓励教师尝试新型教学策略,整合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专业发展更有活力。同时,改革过程中一大批附属产物也应运而生,研发专利、各级各类教学大赛和创业创新大赛成果层出不穷。校企合作助推了专业教师认清自身、认识专业、认知市场,围绕不足,针对性地改革实践教学,以期达到培养合适技能人才的目的。

    二、教材“立体化”,深化教材与企业实践活动的融合

    《方案》提出:“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教材既是一种继承(继承了课程内容),又是一个中介,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有机联系起来。由于中职教材受制于课程内容,许多课程内容独立、设置单一,学科之间缺乏联系,传统课程内容与现代技术发展产生了隔阂。比如,机电专业的PLC课程、通信专业的通信原理课程等,许多教材都只是围绕类型原理展开讲解,理论偏多,即使有实践操作也仅仅是简单的程序调试或按步骤操作,模式单一,内容单调,学生的学习效果很不理想。经过调研我们发现,现代企业并不单独使用某一类设备或仪器,实际岗位大都是模块化、系统化、功能化的操作。因此,教材内容改革需要加入新的元素,依据学生发展规律和技术应用发展现状来建构内容。这样的教材更贴合学生和企业需求,更具有实践性、操作性,更易得到各方的认可。同时,教材改革也促进了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形成。

    在实际教学中,专业教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内容。通过深入实践,教师可以大胆处理和改造现有教材内容结构,依托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性地开展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结合对教学过程的反馈和评价,最终形成适合的教学内容。我校组织教学团队尝试对通信技术专业的部分课程进行融合改造,发现电工技术、PLC、触摸屏原理、通信原理等课程的内容都涉及许多共性的知识点。我们尝试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通过对本地区10所工业型企业走访调研发现,在智能控制领域,所有企业的工业控制都属于远程控制或人机交互控制。围绕调研结果,我们尝试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参照企业项目,逐层分解,以任务的形式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在任务过程中加强专业知识的渗透。新的课程和授课方式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效果顯著。

    我校的开发团队致力于建立“课程知乎”资源库,将平时出现的问题、总结的经验、归纳的方法进行梳理,形成数字资源,为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开展继续教育提供了保障。

    三、教法“实践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法是职业学校教育活动的核心,是教师、教材改革成果的展示手段,它的有效性是推动“三教”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目前职业学校课堂教学形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一是在学校教室进行的课堂教学;二是在实训基地(实习实训室)完成的实践教学;三是在实习企业或工厂车间进行的实践活动。虽然教学形式多样,但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师生同“甘”共“苦”,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这种情形下,教学质量很难再有保障,学生的发展前景变得暗淡,这也是进行“三教”改革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那么,我们应如何改变这种低效的教学形式,进而用有效的学习来引领学生成长呢?我们提出翻转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能力提升为主线和主要抓手。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电子专业学生能够自主进行产品调试,机电专业学生能自主探索解决电气控制问题,使教学真正成为基于学生能力成长的有效教学。当然,课堂的有效性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而是要根据学生自身成长、能力提升来区别对待。通过不断地尝试、探索和总结,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正确

    教学内容目标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实际,将直接影响学生专业学习效果。教师应关注学生,专注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学生认知程度,围绕教学目标,以任务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在电子专业教学过程中,我们将电子线路、单片机技术与计算机基础课程融合,开展综合项目(一般选取与生产实际有一定关联度的项目)专业实践,通过小组协作形式将项目分解成若干子任务,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进行理论教学和指导,整个教学围绕任务需求展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实践探索,转变课堂角色,让学生成为主体。虽然这样的综合项目实践一个学期只能完成2~3个,但是教學质量已经取得了质的飞跃。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学习目标达成度和兴趣持久力都有大幅提升。

    (二)教学准备充分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学情分析、项目背景选择、知识点的整理罗列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需要提前准备,备课工作量比传统课堂教学要大很多,甚至不亚于一节公开课。面对受众的不断变化,一成不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已不再适用。这就要求职校教师应不断跟进学生成长,关注学生变化,以学生能力为中心,做好教学准备工作,打造魅力课堂。

    (三)过程实施清晰

    充足的教学准备是为清晰的教学过程服务,为的是使学生能理解正确、掌握牢固、应用顺利、迁移得当。完善的教学过程有利于目标的达成,使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大大提升。清晰的教学过程让学习流程化、方法化。比如,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展开任务分解,提供学习资料,提供多样的任务成果呈现形式,这些都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四)组织活动周密

    为了保证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策略、教学秩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教师应具备出色的教学组织能力,能够根据项目任务要求准备教学内容、方法和活动方案。教师如果不善于组织或忽视教学过程,会让整个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此外,教学活动也被认为是一个动态性和尝试性的过程,面对动态、复杂的教学过程,随时要有教学预案,以应对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这需要教师平时多观察、积累、总结,制定周密、细致、面向学生的教学方案,保证课堂利用率。

    为了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职业学校要依据地区产业发展需求,全面落实国家层面关于“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除了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职业学校还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以质量为改革方向,推进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为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优质人才支撑。

    (本文系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STEM理念的技能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YB74)

    (责编? 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