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例研究”理念的职前教师教育模式构建

    吴登平

    

    

    

    摘 要:文章基于“课例研究”理念构建了职前教师教育模式,并对实施中的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探讨。“课例研究”既有实践成分,又有理论含量,能够把职前教师的学习置于具体情境之中,将职前教师学习指向实践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的解决,有效促进职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和教学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课例研究;职前教师;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0)01-0088-06

    促进教师学习和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表明:“教师的学习是基于案例的情境性学习、基于问题的行动研究、基于群体的合作学习、基于实践的研究学习、基于经验的反思学习”[1]。而“课例研究”以教学改进为宗旨,表现为教师研究和实践如何改进课堂教学的过程[2],具有的情境化、基于实践问题、群体合作以及实践与反思的特征[3]。课例研究因而已成为国内外备受推崇的教学研究范式和在职教师培训策略及模式。在国内,以上海市教科院顾泠沅教授、杨玉东教授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和一线中学教师对“课例研究”做了细致深入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目前“课例研究”主要用于在职教师培训中,鲜有将“课例研究”的理念引入职前教师培养的案例。

    “课例研究”中,教师作为“研究者”和“实践者”深度介入教学实践过程,通过不断进行反思与评估及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进行持续改进,“课例研究”既有实践成分,又有理论含量。将课例研究理念引入职前教师培养,有助于消除理论与实践的隔阂,能够把职前教师的学习置于具体情境之中,将职前教师学习指向实践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的解决,具有自主性、情境性、实践性、协作性和动态生成性等特点,对促进职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和教学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例研究”理念下的职前教师教育模式构建 ?基于“课例研究”理念的职前教师教育模式,通过让师生进入创设的教育情境之中,经历“做课例”的过程,完成知识的建构。该模式中的“做课例”与“课例研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践研究,而是以“课例研究”的理念为指引,借课例研究作为载体和开展教育活动的形式,有目标、有计划的促进职前教师在“研究课例”和“课例研究”的过程中自主建构教学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提升教育科研能力。

    (一)作为职前教师教育“课例研究”的实现途径和呈现形态

    在职前教师教育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实施中,“课例研究”实现的途径各不相同,所要达成的目标各不一样,“课例研究”也相应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在不同学习场域发挥出不同的功效。从操作层面考虑,“课例研究”实现的途径主要有课例观摩与分析、行动学习和行动研究;从目标维度划分,职前教师教育中的“课例研究”表现为三种形态,即:作为“学习目的”的课例研究、作为“学习方法”的课例研究和作为“学习成果”的课例研究[4]三类(见表1)。

    (二)基于课例研究的职前教育模式流程

    遵循职前教师的学习规律和其所处的不同具体学习阶段,构建了模式的基本流程,并在基本流程的基础上具体化为适合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三个具体流程。其中,三个不同学习阶段的具体流程都遵循教育模式的基本流程,只在学习内容和方式上加以区分。

    1.基于课例研究的职前教育模式的基本流程

    该模式的基本流程(图1)分为五个阶段:明确知识阶段、知识传授阶段、形成默会知识阶段和知识外显及完成知识建构阶段。明确知识阶段采用先行组织策略,让学习者明确知识学习的目标和过程;之后进入知识传授阶段,此阶段通过模块化教学,常常采用思辨及案例的形式进行理论学习,包括教师讲授、学生自学等多种方式开展,主要目的是为后面的“课例研究”和知识建构做准备;接着以“课例研究”的形式,采用问题解决策略,促进学习者知识的意义建构,形成学习者的默会知识;最后阶段,通过研讨、答辩等形式进行组内和组间交流,在教师和学习共同体的帮助下达成共识,完成知识的抽象和概括,完善知识的意义建构。需要说明的是,这五个阶段并非单向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往復与循环,是学习者知识与能力持续提升的螺旋式过程。

    遵循职前教师的学习规律和其所处的具体阶段,在基本流程的基础上具体化为三种具体流程,即:模拟为主的初级阶段学习流程、实践为主的中级阶段学习流程和研究性高级阶段学习流程。三个不同学习阶段的具体流程都遵循教育模式的基本流程。

    2.模拟性初级阶段学习流程

    “模拟性初级阶段学习流程(图2)”主要针对处于初级学习阶段的职前教师,在实施中主要采用“研究‘课例+理论学习”相结合的学习形式。目的是让学习者在观摩课例和分析课例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形成一定的教育观念和学会做课例研究,使其逐渐过渡到较为独立的学习阶段。“课例研究”主要作为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目的,适用于教育类课程、教育见习等学习场域,职前教师主要定位于学习者的角色。

    在这一阶段,学习者需要围绕某一个专题或者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展开,所开发的课例资源也必须满足包含某一问题的要求,能够在教学实施中围绕这一问题对课例展开“研究”。例如,在概念教学模块中围绕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建立概念这一问题进行学习时,教师需要开发包含这一问题的课例供学习者观摩。另外,将学习者按照异质互补的原则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这些学习小组就成为一个个的学习共同体。在实施过程中分四步走。首先,教师介绍学习内容、并结合一定的案例进行知识的传授,以让学习者具有解释现象和发现问题的基本理论观点;第二步,观摩课例,发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习者认真观摩课例,并做好详细的记录;第三步,围绕问题展开讨论与探究。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结合相关理论各自对“课例”教学过程、所持的观点、所获得的启发等进行陈述,进行组内交流,最后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第四步,组间交流,达成共识。同时,教师要发挥其引导作用,根据讨论和交流结果做最后的总结,以引导学习者将问题的讨论上升为理论层面,帮助学习者更好的进行知识的建构。

    3.实践为主的中级阶段学习流程

    “实践性中级学习阶段流程(图3)”主要用于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基础的职前教师学习阶段,融合“课例研究和理论学习”。此阶段流程主要用于教育类理論课程、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与实习等课程中开展,侧重解决实践性问题,通过“研究课例”和“课例研究”增长学科教学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此时,“课例研究”主要作为职前教师的学习方法,职前教师主要定位为反思性实践者。

    在这一阶段,学习者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的学习。第一,“课例”设计与初步改进。学习者在前一阶段所建构的理论指导下,并结合相关理论的再学习,围绕某一学科知识或者某一问题以“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后,进行小组内讨论,初步完善“课例”设计,达成小组内较为一致的意见。但这个阶段允许不同的设计,以便在后面的实践环节进行有效对照。第二,“课例”的实践与持续改进。由于这一段进行实际的课堂教学实习尚早,因此,在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模拟课堂的训练,其中包括课堂教学技能的练习。这一阶段可以借助微格教学进行辅助,记录师范生的教学过程和行为,为“课例”的进一步改进和教学技能的矫正提供便利。师范生通过展现各自的教学过程,集体研究诸如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何评价等问题,持续改进教学设计。第三,反思与拓展。教师组织师范生反思自己的教学,引导师范生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分析发现其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中的不足,探索改进不足的途径及方法;组织师范生讨论其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差距,探究差距产生的原因等。在此基础上,教师不断引导师范生总结个人在教学宏观和微观技能、教学理念、策略等方面的收获,并联系相应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拓展师范生对所构建知识的认识,升华师范生对教育及教学实践的理解。

    4.研究性高级阶段学习流程

    “研究性高级阶段学习流程(图4)”适用于具备较完备的教育理论和较扎实的实践基础的职前教师学习阶段,职前教师开始逐步开展真实的“做课例”的行动研究。此时,职前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依托教育实习、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考试、毕业论文等开展真正的课例研究,以达到学术研究训练及研究成果表达的目的。这个阶段的课例研究主要表现为“学习的结果”。

    (三)基于课例研究的职前教师教育培养规划

    基于“课例研究”的职前教师教育模式体现的是阶段式、层次性、四年一体的宏观设计,保障模式实施的逐层递进及连贯性、整体性。该模式将“课例研究”理念贯穿职前教师教育的全过程,不同年级要求、内容和形式不同,但又相互连贯、互成一体。(见图5)

    二、基于“课例研究”理念的职前教师教育模式的价值 ?基于“课例研究”理念的职前教师教育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具有自主、情境、协作与对话的性质,能够使学习者在“做中学”,不断进行知识建构。

    (一)具有整合多种教育模式的优势

    关于职前教师教育模式的研究大都采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二元对立的研究范式,偏重于课程教学的某一方面,不能有机的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有研究在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中植入实践成分,也只是将其作为理论知识学习的辅助性手段。其次,关于教育课程整合的研究,多将着眼点放在课程层面,而少有考虑将课程通过实践的方式加以统整。关于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也是往往局限于实践课程和实践活动本身的改进,极少能实现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过程中。当前教师教育越来越注重课程取向的实践化,只在课程的层面进行统整,显然不能满足当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5]。以“课例研究”基本理念为指引的职前教师教育模式,通过“做中学”、“做中研究”的形式,打破了理论与实践二元对立思想的束缚,将理论的创生与教育实践有机融合,集合了自主性、情境性、协作性和动态生成性等多种教育模式的优势和特点,能够整合多种教育模式的优势。

    (二)通过创设有效情境,促进学习者自主建构

    情境学习理论倡导教师围绕教学实践问题,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反思和改进,并寻求对话和合作,促进概念转变[6]162。“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同样被作为教师学习理论,主张学习者应当以“教师”而非“学生”身份进入教学情境[7]。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职前教师教育模式,蕴含了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要求,需要学习者亲临教育实践的情境之中,自主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围绕问题解决展开,凸显教师专业化

    研究者们不断探询教师专业标准及专业成长最为核心的内容,认为:“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是教师的自主发展”[8]、“教师即反思性实践者,即成长=实践+反思”、“教师即研究者,学习者通过问题解决来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等。

    基于“课例研究”理念的职前教师教育模式围绕问题解决展开,促使学习者在面对“课例实践”时思考:“这节课中最值得学生学习的是什么?学生学习的困境在哪里?教学内容在教材横向和纵向上有何关联?怎样才能更有效的教学?”[9]等等,并将这些问题与理论学习发生联系。这一模式可以让职前教师由经验出发,通过实践与反思不断把职前教师学习活动引向深入,促进职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强调“做中学”、“做中研究”,有利于职前教师教育活动的逐渐深入

    心理学家波斯纳将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哲学教授舍恩(D.Schon)提出的“教师即反思性实践者”概括为:成长=实践+反思。以“课例研究”理念为指导的职前教师教育模式蕴含了实践与反思的结合、由经验出发的意义建构。其基本流程是从明确知识到知识传授、再到实践中的默会知识生成、最后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外显。这一模式框架体现了教师教育活动的层次性和递进性,能够使教师教育活动逐渐走向深入。

    (五)重建大学课堂学术文化,培养职前教师的学术能力

    “在某种程度上,教师的培养更应该由具有学术文化的课堂完成;研究性教学应当是高质量教师培养的重要途径,实施以研究为主的专业训练,培养师范生的学术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10]。“课例研究”理念下的职前教师教育模式通过改变教育教学的方式,提升教师专业教育的教学互动,注重基于“课例”的探究、参与、反思,这些正是教师学术能力养成的必需要素。

    三、实施中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

    基于“课例研究”理念的教育模式对课程设置、课程资源、教师角色转化以及评价方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应突出实践取向的教師教育课程

    实践取向的课程以“生长、情境、标准”为主要特征,课程的所有内容与环节都应围绕职前教师的成长规律和学习需要展开;课程应为职前教师营造浓郁的实践情境,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和充足的实践体验[11] 。

    (二)课程内容模块化以及实践常态化

    实践取向的教育课程需要对原有的课程进行统整。首先,教育实践课程将不再是“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的拼盘式课程,而要以职前教师个体实践体验为中心来设计与安排。第二,实践取向的课程应该是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相互渗透和融合[12]。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融合,使实践课程成为职前教师能够感受、体验、运用、更新、反思和理论构建的平台;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将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加以揉合,形成短小、精炼、可以灵活使用的课程模块,来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13]。而且,在职前教师教育的不同阶段,应根据职前教师的成长规律提出具有层次性的实践目标和要求,并贯穿职前教师教育的全过程,这就需要实践课程的常态化。总之,通过课程的模块化和实践课程的常态化,使课程具有选择性、灵活性和实践性,以适应基于“课例研究”理念的教育模式。

    (三)课程资源的丰富化

    课程必须着眼于为职前教师个体成长提供丰富的资源。课程资源不仅仅是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改变,教育目标的实现还需要更多课程内容以外的多种资源的优化组合,如建立优化的教师队伍,形成高效的职前教师学习共同体、丰富的课例资源、充足的实践场所以及课程资源的协调机制建设等。

    (四)教育过程的标准化

    模式的实施关涉多方面、多维度的整合,需要在共同教育理念的统领下,在课程目标和标准方面达成高度共识,形成教师教育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而建立标准化的教育过程以维系这个共同体显得尤为重要。如:构建能够让教育共同体(教师教育者)和学习共同体(学生)易于操作的标准化的职前教师教育基本流程、构建贯穿“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的标准化教育实践规范;以及构建标准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五)教师身份双重化

    在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理论占有者”的身份得以消解,教师成为“课例研究”共同体中的一员,以学习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深度介入“课例研究”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的同时,与学生共同成长。

    (六)评价方式情境化、过程化

    基于“课例研究”理念的教育模式将职前教师置于具体情境中达成学习目标,需要在情境中综合评价学习者的表现,即构建可操作的表现性和过程性评价体系、建立恰当的引导和评价机制,以引导职前教师学习和实践活动。

    四、结束语

    基于“课例研究”理念职前教师教育模式在我校进行了初步实施和探索,已取得一定成效,被广东省教育厅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案例加以推广。该模式符合当下教师教育的理念和国家相关文件的具体要求,希望我们的探索能够为职前教师培养提供一定借鉴,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庆芳.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的学习与学习文化重建[J].上海教育科学,2005(3):19-22

    [2]杨玉东.基于课例研究的实作式教师教育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2010(5):76-78

    [3]Lewis,C. Does lesson study have a fu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 J]. Nagoya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2002 (5):23 -26 .

    [4]步进.师范生课例研究的形态与方法[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59

    [5]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Z].2014.9

    [6]朱旭东.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刘昕.塑造建构主义体育教师——兼论体育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J].中国学校体育,2008(12):20-21

    [8]刘河燕. 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实质及标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5):382

    [9]顾泠沅,王洁.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教育模式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3(1):9-11

    [10]朱旭东.论我国高质量教师培养的十个条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3(5):86-91

    [11]潘国文.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生成的个案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5):81-82

    [12]夏榆凌.中美小学教师培养之教育实践课程比较[D].四川师范大学,2010(06):61-62

    [13]骆铮.中美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269

    Abstract:The study applied "Lesson Study" concept to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and constructed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Lesson Study" concept. The article discussed the value, construction, operation proces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key issues in this model.

    Keywords:Lesson study,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