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训练对武术套路难度动作完成影响研究

    杨丹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4-000-02

    摘 要 通过查阅文献中实验干预平衡训练对武术套路项目难度动作完成影响的研究,旨在探索平衡训练与难度动作完成之间的关系,为武术套路项目科学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平衡训练 武术套路 难度动作完成

    近年来武术项目快速发展,动作难度不断提高,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的差距日益减小,尤其在实力不分伯仲的情况下,不仅需要运动员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而且需要在“高、难、美、新、稳”方面有出色的表现。在武术竞技比赛中平衡动作的失误经常会直接影响到最后的评分结果,所以需要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平衡能力。研究表明通过对武术套路项目进行平衡训练干预,能够有效提高运动员平衡能力,本文通过进一步研究以期为今后的训练提供参考。

    一、武术项目中平衡动作分类

    根据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要求,指定动作必须包含连续、持久的平衡动作,并进一步明确在完成动作时身体姿态分别为:直立、仰身、俯身、屈蹲。指定动作中身体姿态的保持需要将身体重心稳定控制,

    平衡动作包括两类: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静态平衡通常是动作的静止性,如套路中的亮势或造型,可以将动作的静态美以稳定的身体姿态控制表现出来。动态平衡是将套路中的难度动作按照步骤:起跳-旋转-落地-静止,以极好的控制力和稳定性展现出来。需要保持平稳的身体重心和良好的身体平衡状态[1-9]。

    平衡动作主要包括:燕式平衡、仰身平衡、探海平衡、扣腿平衡、提膝平衡、腾空飞脚、旋风脚、外摆莲、旋子、旋子转体、搬脚朝天蹬直立、侧踢抱脚直立、前举腿低势平衡、后插腿低势平衡、挖腿平衡等。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河北省武术队套路12名为女运动员研究对象。受试者身体情况良好,均无前庭系统疾病病史。

    (二)研究方法

    1.实验法

    实验数据采集运动员身体形态参数,身高160.53±2.10(cm)、体重51.64±2.12(kg)、足长22.50±0.85(cm)、大腿围50.16±2.46(cm)、小腿围30.16±3.02(cm)。

    2.静态平衡能力测试

    采用德国Novel zebris足底压力测试:受试者在无外力辅助的情况下利用zebris压力板完成单脚站立重心测试,测试为睁眼和闭眼两种方式。两种方式的测试时间均为4s,收集4s中较稳定的2s数据并进行分析。测试时单脚站立重心测试仪,另一脚离开地面,双臂垂于身体两侧位置;睁眼时受试者面向前方,关注对面的固定目标,闭眼时受试者面向前方,闭合双眼。

    3.专项技术测试方法

    实验前、后测试旋风脚720°接马步、旋子转体720°接跌叉、腾空飞脚向内转体180°接提膝独立。受试运动员连续10次完成一组高等级难度动作。

    训练时间:12周,每周3次,每次30-40min。训练器材:瑞士球、半圆平衡垫、悬吊、滑板、BOSU球。运动负荷:主要以利用运动员克服自身体重为主。训练内容:动作设计针对身体运动的三个平面,三个维度。例如:瑞士球上卷腹、瑞士球上蹬腿、双脚夹球左右转体、仰卧瑞士球上转体、悬吊团身、悬吊俯撑、悬吊跪姿转体、悬吊侧卧摆腿、双脚平衡垫上马步蹲起、悬吊俯撑练习、俯撑双腿悬空开合练习。BOSU球上的侧桥、转体、单腿站立摆腿。

    三、结果与分析

    (一)静态平衡能力分析

    实验前、后,运动员单足闭眼站立状态下,平衡能力各项参数有较大的增加。训练前椭圆宽11.832±3.260(cm)、椭圆面积222.652±38.719(cm)、椭圆轨迹57.500±16.525(cm)、椭圆垂直偏移6.061±2.620(cm),训练后椭圆宽6.790±2.432(cm)、椭圆面积111.842±32.453(cm)、椭圆轨迹43.680±10.133(cm)、椭圆垂直偏移3.721±2.211(cm)增幅较大(P<0.05),训练前椭圆高20.410±4.465(cm)、椭圆水平偏移9.766±3.223(cm),训练后椭圆高16.922±4.172(cm)、椭圆水平偏移6.332±2.445(cm)的变化尤为显著(P<0.01)。所测各项指标实验前后对比,均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武术套路运动员经过核心力量训练之后,平衡能力有一定的变化,且具有显著差异。实验结果显示,训练前后运动员平衡能力有所提高。

    (二)武术套路运动员训练前、后难度动作稳定性分析

    武术套路中的跳跃动作旋风脚720°接马步、旋子转体720°接跌叉、腾空飞脚向内转体180°接提膝独立均为武术套路竞赛高等级难度动作。训练前运动员旋风脚720°接马步成功率12.622±3.160(%)、旋子转体720°接跌叉成功率54.3±14.2(%)、腾空飞脚向内转体180°接提膝独立成功率53.5±15.3(%),训练后旋风脚720°接马步成功率7.410±2.482(%)、旋子转体720°接跌叉成功率88.9±22.1(%)、腾空飞脚向内转体180°接提膝独立成功率80.4±22.09(%),试验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结果显示试验具有有效性。

    四、结论与分析

    第一,实施三维空间的悬吊、瑞士球等不稳定动作训练后,运动员在空中转体和落地动作中控制力、稳定性以及平衡能力有显著提高。难度动作的成功率身体对于躯干部位的控制能力和稳定性都得到了提高。

    第二,模拟专项运动中非平衡状态下的转体动作,使得难度动作中旋转用力达到平衡,有效提高了运动员的平衡能力,在降低难度动作的失误率方面有显著效果。

    第三,设计与武术套路专项技术特点紧密结合的动作,发展运动员核心稳定性,要求运动员在不稳定的状态下,找到发力的平衡点,提高运动员完成难度动作的稳定性,改善机体平衡能力,降低难度动作的失误率,从而保障运动员竞技水平稳定发挥。

    五、结论与建议

    武术套路项目在今后的训练中,可借助不稳定平台,运用静态、动态以及动静结合的训练方法,设计与武术套路专项技术特点紧密结合的动作,发展运动员平衡能力,要求运动员在不稳定的状态下,找到发力的平衡点,激活和动员深层肌群,提高核心区各肌群间的协调能力,为上下肢运动提供稳定的发力平台。将平衡训练补充到傳统训练中,可提高运动员完成难度动作的稳定性,改善机体平衡能力,降低难度动作的失误率,从而保障运动员竞技水平稳定发挥。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河北省优秀运动队体能评定与干预训练——以河北武术项目为例,项目编号:16275704D。

    参考文献:

    [1] 王卫星,李海肖.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119-1131.

    [2] 陈芳,宋雅伟,赵琦.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核心稳定性力量训练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3(6):153-156.

    [3] 崔景辉.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9(3):71-75.

    [4] 戴超平.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武术套路运动员平衡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5):66-69.

    [5] 郑楠.武术套路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研究_[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1):75-79.

    [6] 窦芳芳.武术套路训练中核心力量训练的实验研究[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4.17(1):50-61.

    [7] 袁鑫池.核心力量训练对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身体稳定性作用的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3.

    [8] 窦芳芳.男子武术套路运动员核心区肌肉力量训练的跟踪测试与功能评价实验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4.

    [9] 毛丹丹.核心力量训练对少年儿童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平衡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