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蒋静

    摘要: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就是针对高校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从而提升高校的管理能力以及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高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可以说,预算绩效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稳定高校发展的有效保障。但目前,很多高校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以这些问题为基础,分析高校建立和完善预算绩效管理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高校;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及应对

    一、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快建立规范、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这一政策导向为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预算绩效管理就是以绩效目标为导向,通过评估业绩成果、衡量项目成本等方式,实现对预算体制的有效管理[1]。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完善高校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由于高校的组织结构十分复杂,在正常运营之下,还要满足高校不断扩建的需求,因此,预算管理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预算管理不仅要对高校的财政资金收支进行有效控制,还要以执行结果为导向,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指标,在平衡资金收支的基础上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改变现行的预算管理模式,从而提高内部资金的使用效益;2)有利于高校的资源优化配置。为了顺应国家教育扩招的政策,高校需要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和办学规模,这就需要充足的资源作为支持力量。但由于高等教育事业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社会上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资金缺口很大,这就需要高校内部能够合理配置资源,使资源利用能够发挥最大价值。而预算绩效管理就是将绩效作为预算资金分配的依据,做好各部门预算增减工作,缓解高校内资源匮乏的压力;3)有利于增强高校的办学质量。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内部资金、税务、审计等管理制度,还要平衡好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利益关系。预算绩效管理可以让高校内各部门的教职工都参与进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内部交流与沟通,避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

    二、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绩效评价应用较为滞后

    我国在2015年《预算法》中才首次将预算绩效管理理念融入政策中,强调了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而高校的预算绩效管理,自2016年教育部下发预算绩效评价工作通知以后才正式应用于高校的管理模式当中,即将基本办学条件专项和高校发展长效机制补助经费这两项纳入部门预算绩效评价项目之中。直到2017年,教育部又重新印发了《关于开展项目支出绩效自评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要确保绩效自评工作覆盖高校各项项目的100%[2]。自此,高校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由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落实时间较为滞后,很多高校内部人员对这项工作认识不足,再加上理论发展还缺乏完善与成熟,造成预算绩效管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很多缺陷。

    (二)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尚未健全

    在财政部相关文件的指导下,高校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近几年的探索中,已经研究出了预算绩效评价的基本指标体系。但当前应用到高校中的预算绩效管理指标设置还存在着三级指标设置过于粗放、各项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缺乏依据等问题,很多高校针对项目支出编制预算绩效目标时,没有对预算资金的运用结果进行全面分析,预算指标设置仅从相关管理和财务这两方面出发,以至于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设置产生“少定量、多定性”的现象,影响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科学性[3]。

    (三)预算绩效缺乏精细化管理

    由于高校的收支具有多样化的特征,资金来源渠道不一,财务部门在预算编制时仅以当前的收支情况作为预算编制依据,会影响预算管理的可行性。当前高校的预算编制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资金绩效评价失效、沉淀资金过多的现象,收支预算只能保证短期内的运营管理,一旦涉及长远的战略目标,就会出现因预算情况与规划发展不匹配而无法实现运营目标的问题。此外,高校内缺乏专业的预算绩效管理人员参与其中,也是造成预算绩效管理混乱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树立全员绩效管理理念

    绩效管理理念的缺失是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实施效果不良的根本原因。高校内部人员缺乏绩效管理理念,对资金支出控制“只看量、不重质”,造成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难以推进。因此,高校内部管理人员应当重视预算绩效管理理念的树立,要求内部各单位人员积极配合,通过宣传、培训等方式让内部人员了解到预算绩效管理对于高校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全员内树立绩效管理理念,实现自上而下的贯彻落实,并将绩效理念的方法与预算管理执行各个环节融合,为后续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支持。

    (二)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1、绩效评价方法的选取——KPI法

    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目前,高校最常采用的绩效考核方法包括等级评估法、比较法、目标管理法、BSC等。其中KPI(关键绩效指标法)就是依据二八定律设定的,即将固定的战略目标分为具体的、定量的绩效考核指标,以保证单位组织发展方向的一致性。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对绩效评价的简化,只对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进行评价,有利于相关人员进行考核计量。

    2、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依据KPI指标设计法,结合自身高校的运营特点,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例如:A大学是教育部直属下国家重点大学,其办学历史悠久、办学质量一流、师资力量雄厚,每一年的预算总收支规模达40亿元左右。

    A大学在建立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依据该大学的办学宗旨,结合学校发展战略计划,将“培养卓越人才、打造一流学科、提高创新能力”作为预算支出绩效目标。

    在确定好整体的绩效目标后,高校要对绩效目标进行逐层分解,设置绩效评价指标。在遵循系统性、战略性、实用性和可比性原则的基础上,如:对于人才培养方面,可以采用“鱼骨法”将此目标分为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创新能力、学生全球视野等细化目标,再采用“头脑风暴法”针对细化目标设计具体的绩效考核指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应当包括精品专业数、精品课程数、国家教学科研成果、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创新能力指标应当包括创新教育经费投入数目、创新教育课程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将学生全球视野指标分解为新设专业国际认证数量、全英文专业授课数、学生海外访学比例。

    依据以上流程,A大学可以设计出完善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本指标体系主要运用于高校日常运行必须投入的基本经费,其他人员经费、水电气费用等还需要专项安排。

    此外,A大学针对各项绩效指标的权重设置是结合高校本年度的工作任务来确定的,如A大学在“十三五”建设前期,在政策导向下,将学科建设作为绩效指标中的重要内容,并提高权重指数;而“十三五”建设中期则着重对师资力量的建设,并降低非重点学科的指标权重。

    (三)构建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此需要高校构建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合理有序地开展绩效考评工作。首先,高校要以预算管理为核心,通过收集预算绩效数据,从时效、质量、成本、效益等方面建立动态的预算绩效评价机制,并利用内部控制手段来及时纠正预算绩效管理中的问题,为科学治校提供保障;其次,高校还要建立符合本校特点的预算绩效考核制度及惩处条例,量化各项经费支出,划分考评等级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将预算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的薪酬和职务变动直接挂钩,对绩效完成度高的部门给予奖励,同时对绩效不良的部门缩减经费,实现内部资源合理配置;最后,高校还要聘用专业的人员来操作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并将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纳入管理投入当中,实现预算绩效管理的透明化和规范化。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的运营管理中,预算绩效管理是高校自我评价和接受监督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要认识到预算绩效管理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提高绩效管理意识、完善预算绩效指标体系建构以及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等措施,弥补预算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不断提升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于巍.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研究[J]. 知识经济, 2017(24):25-26.

    [2]姚哲. 以优化资源配置为目的的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措施浅析[J]. 财务与会计, 2018(24).

    [3]吳洁. 浅谈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时代金融, 2018, 705(23):3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