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叙说:课堂意义性行走的基本形态

    林汇波

    课堂上教师叙说,学生叙说,有言语活动,但并不一定都具有语文教学的意义。辨析课堂叙说,体现学习主体性,组织具有语文意义的叙说,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课堂叙说: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

    1.课堂中的叙说分类

    语文学科在课程方案里归属“语言与文学”领域,课标界定其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具有语言实践属性。语文课堂即是言语叙说的课堂,谁在叙说,即是谁在语言实践,谁在进行着语文学习。

    语文课堂的叙说者有学生与教师。判断叙说是否具有语文学习意义,又是复杂的:

    教师叙说。教师叙说,很容易判断其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但教师叙说又是必需的,课堂上必须有教师组织指导活动的叙说,教师叙说还可能是在代学生叙说。但教师能做到替学生叙说吗?即使能做到,是无意识的偶然作为,还是主观追求上具备代学生叙说的意义?

    学生叙说。很容易就判断为学生积极的语言实践,实际意义上却不一定。如果学生只是机械回答教师的提问,机械地搬抄课本、笔记、教辅内容,没有思考,回答过程语言素养没有提升,就谈不上“积极的语言实践”。

    师生交互叙说。显性上看,是师生之间的积极对话,教师可能是语文活动“平等中的首席”,引领学生叙说。但可能“你来我往”叙说的是已知的内容,或是滑行于表面,缺少思考,缺少深度活动。

    2.课堂中意义性叙说

    语文课堂中的叙说,追求语文教学意义。这种叙说,是语文学习的叙说,是学习主体叙学习行为、经历,说言语成果,说语文学习的方法策略。意义性叙说,是语文课堂的本质性形态,能推进学生的学习。

    有意义的叙说由学习主体完成。语文课堂中的叙说,即是学生的叙说,表现学生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表现学生语文活动中的学习性、发展性。

    语文课堂中教师叙说不可少。教师叙说内容,有组织意义的“怎么活动”,是教育通识性的叙说。教师还应做学科性的叙说,指导学生“怎么说”的语言方法策略,更有教师示范叙说、代学生叙说,叙说着与学生语言实践一致的内容,引领学生的言语发展。

    二、学生叙说:有意义的“真叙说”

    1.课堂中学生叙说的基本要求

    课堂中学生叙说,显然不只是让学生读读课文,或是说说答案那么简单。学生的叙说,应符合积极的语言实践的要求。

    内容创新。叙说内容是其探索成果,是探索与体验的经历与脉络,是言语方法、策略,包含学生的兴趣及需求,融合学生生命发展的内涵。叙说内容体现着学习的意义。

    言語自主。叙说语言具有个性化与自主性特点。学生所叙说的语言,是其自主创造的个性化语言,或是内化经典文本的语言,不是抄袭或机械套用的语言。如学生回答问题,不是念教辅答案,而是能自主思考,组织语言,自主构思,有合理的内容脉络。

    文本趋向。以作品或成果为主,经历、方法、策略及必要的阐释等为辅。叙说是一种展示,主要是展示其探索成果,表现为一个成功的文本,包含有探索过程及方法等要素。另外,即使是不交代经历、方法,因学习同伴探索经历相似,学生在欣赏成果的同时,感同身受,能推知成果的形成过程,感知学习要素。

    2.有意义叙说的表现流程

    教学中学生叙说,是一个活动单元,有基本构成,即是上面所提的内容、语言与结构。有基本环节:教师设置任务+(学生准备+)学生叙说+叙说提升。核心活动是学生叙说,叙说之前必须有准备。实际表现可有三种:

    (1)学生展示说,教师点拨说。表现上只看到学生说、教师说,实际上前面还包含着教师根据学生言语发展而设置任务的环节。学生展示之后教师的叙说,是围绕学生叙说的评价,是点拨提升。

    (2)学生展示说,学生提升说。理论上,一个学生叙说单位,可完整表现语言实践活动。但由一个学生独立完成,即使是非常成功的叙说,其学习要素一般很难全部为其学习同伴所接受,叙说意义受限。

    因而前一个学生依任务要求叙说,后面的学生叙说表现出递进性提升,表现出学习与发展的要素。

    (3)教师示范说,学生跟着说。教师先叙说的情况是存在的。教师先依任务要求叙说,教师叙说中间可能会有停顿,或是做适当的提示,以表现出学习性要素。后面学生的叙说,就是对照教师示范标准,达成新要求的提升性叙说。

    3.真实情境下学生的“真叙说”

    就语文课堂的现状看,很多叙说是低意义的,提出真实情境下的“真叙说”是有必要的。课堂叙说须创造真实情境,促使学生叙说活动体验深刻,达成深度学习。真实情境下的“真叙说”的两大要素为“有准备”与“有提升”。

    有准备的叙说。(1)设置真实情境。设置情境性要素,学生面对真实的交际情境任务,需真实地做准备。(2)有准备的空间。如学生完成学案,或是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性任务,形成作品或成果,做好叙说准备。

    有准备的叙说,决定着学生具体叙说的成功,也决定着教师组织后续点拨活动的有效性。

    有提升的叙说。(1)当下的探索性及提升。学生的具体叙说,不是念稿,不是假加思考的一说了之。学生在具体叙说的当下,伴随探索及深刻体验,能明白叙说言语要素,能悟出某些技能性或知识性内容。(2)后续性提升。即是学生能叙说得更好,甚至是再叙说一遍,表现叙说水平的提升。

    三、教师叙说:代学生叙说

    教师叙说是课堂里不可缺少的,包括组织活动的通识性叙说及语文学科性的叙说。语文教学中重点探讨的是教师的语文学科性叙说。

    1.教师语文叙说的表现

    教师的语文叙说,包含示范性叙说及代学生叙说两种。

    示范性叙说。如阅读教学中教师某一环节的叙说,是与课文语体及内涵一致的。如写作指导时教师的某一叙说内容,就具备学生作文的标准。此时的教师言语,表达规范完整,符合某种语境要求,是学生言语的示范。

    引领性叙说。王宁老师说:“教师的话不计多少,但需要有更高的站位,有比学生更深刻的思想、更精彩的语言,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走向深度阅读和深度写作。”语文活动中,教师确定目标,设计任务,推动过程,引领学生主动获得。

    代学生叙说。貌似教师在叙说,实是学生叙说,教师是代学生叙说。此时教师的叙说,表现出学生的思考脉络及思考成果,说着学生的话,说着学生的体验、经历、感悟及思想。

    2.教师有意义叙说的要求

    教师的叙说,是与学生积极对话,不是教师的单独表演。

    (1)“专业”地叙说。教师的叙说,代表着一种语文学科的专业水平,因而教师叙说必须是有专业高度的叙说,是专业示范地叙说,符合真实情境下的交际需要,且在语体、句式、辞藻上达成高水平。如阅读教学中的叙说,是从“课本”中来,到“课本”中去,达成经典文本水平的叙说。

    (2)用心地叙说。很多时候是代学生说,是与学生融合的,积极地与学生对话,因而教师需用心叙说。教师的叙说,体察着学生的发展需求,千方百计地叙说着学生的言语。教师的叙说,不是喊嗓子,而是用身体叙说,用眼神叙说,把促进学生成长的关爱,融合在叙说中。

    (3)智慧地叙说。学生叙说着,接不下去了,教师可顺着学生的思考方向叙说,是带着学生突破;学生叙说得好,教师可重复学生的叙说,有的地方可适当加重语气,适当停顿,有所突出,让全班学生悟到叙说的诀窍。教师可有暴露问题式的叙说,可故作不懂,刻意把某一知识点做成一个有问题的表达,让学生发现问题。教师还可反着叙说,逆着叙说,颠倒叙说,激活学生的思考与思维。

    3.融合到学生中去的“真叙说”

    常见课堂互动,教师问,学生回答;或是教师说,学生听。有时学生的叙说是揣测教师心思,找教师满意的答案,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教师的叙说,“唱独角戏”,或教师“展示才艺”自说自话,学生昏昏欲睡。这显然是有违人文精神或教育意义的叙说。

    课堂中的师生交互叙说,师生间思想、价值具有相似性,教师的叙说,充满着爱意,心中有学生,有学生的需求与发展,而不是抽象与孤立的言语或知识。

    因而,教师有教学意义性的“真叙说”,叙说中学生内心有回应,是师生一起叙说,在叙说节奏与思维内容上有高度的一致性,叙说内容,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是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及发展的言语。交互叙说中,学生用不着揣测,用不着战战兢兢,能大胆创新,叙说着自己的思考或思想。

    师生交互叙说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断地发现学生的言语发展需求,及时提供铺垫性信息,学生及时得到支撑,充满信心地叙说;教师能叙说着学生的心中所思,学生能发自内心的认为“老师所说的,正是我所想到的”,或是“我也是这样想的”。教师的叙说是“从学生的所思所想出发,在学生的能思能想范围内,达到学生的应思应想”。

    四、提升意义性叙说的境界

    从语文课堂的现状看,教师重视课堂显性对话,叙说是课堂的客观存在,但低效叙说却不可避免。探索有意义地叙说,达成应有的境界,是语文教学研究的追求。

    1.学生“真叙说”:文本化报告

    叶圣陶先生说,课堂上“教师是在指导和订正”,学生是“在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和回答”。有意义的叙说,学生讨论,学生叙说一个报告,表现为作品,是有质量的文本,是做学习报告。

    叙说情境化。就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有预习、新知学习、作业等内容,叙说就有预习内容叙说、新知学习叙说、课堂学习小结叙说、作业情况叙说等几类,相应就有这几类叙说的文本化报告。再细化,如作業,就可有错题报告,错题报告可由错误概括、原因分析、矫正措施等内部分组成。

    叙说内容分类清楚,叙说处于特定情境下,有特定的任务及叙说语体要求,可有针对性地提高特定方向的语文素养。如错题报告,文本报告顺序就是现象、原因、矫正之间的逻辑性表述,思维素养提升意义突出。

    报告文本化。语文学习的基本活动是“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凭借的形式是言语,是叙说,但显然不是低水平滑行,是有核心性目标贯穿其中的,这个目标,即是创造言语成果,有作品。学习报告的叙说,同样追求具有文本意义的作品或成果,叙说须“条理清楚,结构完整,表达准确,具有文本或文章基本要素,结果表现为一篇口头表述或书面表达的小文章”。

    2.教师“真叙说”:专业与智慧

    教师的叙说蕴含着专业审美,决定着学生叙说活动的高度。况且,教师需代学生叙说,需具备示范水平,因而教师的叙说应有专业叙说水平,什么样的语文活动,教师就需有相应语体的叙说水平。教师平时应多读书,多动笔,积极自我养育。

    教师还应有融入学生一起叙说的大智慧。这种智慧应是能及时发现学生的思考与需求,能即时创造满足学生需求的精彩叙说文本,有当下的魅力叙说,完成示范,或是能代学生叙说。教师的智慧叙说,应随时自问:我的叙说能否打动学生?我叙说的是自己的,还是学生的所思所想,引领的是不是学生的应思应想?教师的智慧叙说应成为一种技能、一种发挥、一种感觉,随时随地有机地融进课堂,融进学生的言语发展中去。

    课堂上学生意义性地叙说,即是“积极的语言实践”,是具有语文学科意义的课堂行走形态,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教学中追求有意义的叙说,学生是真实情境下的“真叙说”,教师是有智慧有技巧的“真叙说”,语言实践活动才能得以不断深化。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中学语文教学‘表达本位的实践与理论建构”(课题编号:FJJKXB18-191)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福建惠安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