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南小岩体找大矿问题的探讨

王登红等
摘 要:国内外一些规模很大的金属矿床常常出现在一些规模不大的小岩体附近或者小岩体本身就含矿,由此出现了“小岩体成矿”甚至成大矿的现象,如江西德兴铜矿田、湖南骑田岭钨多金属矿集区、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集区、广东贵东铀矿田等都存在这种现象。通过对华南扬子成矿省和华南成矿省小岩体成矿多种现象的分析,认为小岩体成矿对于成矿时代、矿床类型、矿种及成因等并无特定的选择,但可能更多地反映了矿床的保存条件,而其深部往往有大岩基。大岩基周围的小岩体尤其值得重视,而孤立的小岩体可能成矿不好,大岩基内部的小岩体以往被忽视了,斜向侵位的小岩体对于结晶分异和多矿种组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华南地区目前对于小岩体成矿的问题,探讨更多的实际上是小岩体的找矿问题,而对于小岩体成矿机制的研究程度还比较低,需要加强。
关键词:小岩体;成矿;找矿;华南成矿省;扬子成矿省
中图分类号:P612 文献标志码:A
0 引 言
最近10多年,中国地质找矿工作取得了众多新进展,对于成矿理论的研究也较以往更加丰富且深入,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小岩体与大矿床”的关系问题再次引起重视。汤中立院士及其团队以甘肃金川等超大型矿床为切入点对基性超基性小岩体成大矿(铜镍硫化物矿床)的问题进行了新的总结,并推广到酸性岩浆岩的成矿问题[1-6]。酸性岩浆岩小岩体与大矿床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空间联系。因此,小岩体成矿现象不只存在于基性—超基性小岩体与铜镍硫化物矿床之间,也不只存在于西北地区,在华南也普遍存在。笔者以扬子成矿省和华南成矿省为例,通过分析基性大火成岩省分布区和酸性大火成岩省分布区的“小岩体与大矿床”之间的时空联系,探讨了运用“小岩体找大矿”思路部署工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 研究历史与新进展
华南的小岩体星罗棋布,在1∶200 000图上难以表达,在更小比例尺的图件上更无法表示,以至于给人的宏观印象就是“大片大片”的花岗岩出露,在区域成矿规律研究过程中不被重视。笔者1988年在湖南郴州野鸡尾矿区开展野外调查时,王润民教授生动地比喻,“野鸡的尾巴最漂亮,矿就长在那!”的确,“野鸡尾”仅仅是一个蚀变了的石英斑岩小岩体,却蕴藏了11.3×104 t的锡金属储量[7]。1990年,笔者到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区,那里似乎又是一个“小岩体大矿床”的典型矿区。1992年,笔者到新疆阿舍勒铜矿区,当时有人把细碧岩误当成辉绿玢岩,并按照岩浆热液成矿的思路部署钻孔,却屡屡落空;而同在阿尔泰成矿省的喀拉通克却又是“小岩体大矿床”!尽管后来的研究表明,阿舍勒不是“小岩体成大矿”,而是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矿床[8],但小岩体与大矿床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在笔者心中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
华南是中国中酸性侵入岩与成矿关系最复杂的地区之一。郭文魁先生在1959年作了精辟论述:“岩体出露的大小对成矿作用的影响在南岭显示得十分清楚”[9]。较大的岩体(如大东山)出露面积约1 400 km2,岩体内部及边部仅有为数不多的无工业价值的矿化点;同样,在江西南部一些大岩体内部亦仅有稀落的小矿床,甚至没有矿化现象。出露中等的岩体(如骑田岭)面积约600 km2,在这种岩体的边部形成了一系列矿床,而岩体内部亦有数处铅锌及锡矿,但这些矿床的规模并不十分巨大。骑田岭周围的小岩体(如香花岭、黄沙坪、金船塘及瑶岗仙)则形成了较大的矿床。1966年,郭文魁先生再次指出:“中酸性类花岗岩的大岩基及其接触带经常有矿点之存在,但很少有工业矿床之出现;而小岩体,如岩株(有的分枝如枞树状)、岩瘤、岩墙及岩枝等,则往往伴有工业矿床,特别是在大岩体周围出现的亦可能是派生出来的小岩体或岩枝,附近则经常形成大型矿床”[10]。1987年,郭文魁先生系统总结了岩浆岩与金属成矿的几何关系[11]:“……绝大多数金属矿床并不产在褶皱带内巨大冗长的类花岗岩基或较大的超镁铁质岩体之中,而是分布在以上大岩基边部、旁侧的卫星小岩体或非构造的零散小岩体之中及其邻近地区。因此,小岩体成矿的论断有其一定的规律性。”
2 扬子成矿省
扬子成矿省包括上扬子和下扬子2个成矿亚省[12]。在上扬子成矿省,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区涉及面积达25×104 km2,被国内外公认为大火成岩省之一,在成因上与古生代末期的峨眉地幔柱事件直接有关。与峨眉地幔柱有关的一系列矿床,不论大小,也不论是产于大岩体中的,还是与小岩体有关的,实际上构成了一个以钒钛磁铁矿和铜镍硫化物矿床为主的矿床成矿系列[13]。对于峨眉大火成岩省的小岩体与大矿床之间的内在联系,汤中立院士及其团队已经作了综述[1-6],包括白马寨、杨柳坪等在内的小岩体的确都找到了大中型的铜镍硫化物矿床,在云南金宝山地区还存在一个中国最大的独立铂族元素矿床。然而,在云南丽江等地,荒草坝、迎风等地的基性—超基性小岩体也屡见不鲜,但尚未取得找矿突破。
在下扬子成矿省,小岩体成矿的现象是其鲜明特色之一,也是与华南成矿省的重要区别之一,尤其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无论是鄂东南的矽卡岩型铁矿、安徽的玢岩型铁矿,还是江西北部的斑岩型铜矿(如著名的德兴斑岩铜矿,图1)、安徽铜陵的矽卡岩型铜矿,乃至于江苏苏州等地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稀有金属矿床,都体现出“小岩体大矿床”的特点。
1-侏罗系鹅湖岭组;2-侏罗系林山组;3-上震旦统;4-下震旦统;5-前震旦系漆工群;6-前震旦系九都组上段;7-前震旦系九都组下段;8-燕山晚期闪长玢岩;9-燕山早期花岗闪长斑岩;10-燕山早期玄武岩;11-华力西期—印支期辉长辉绿岩;12-印支期辉绿玢岩;13-华力西期—印支期基性岩;14-基性岩;15-超基性岩;16-加里东期辉石闪长岩;17-晋宁期角闪辉长岩;18-热液蚀变带;19-倾伏背斜;20-向斜;21-深断裂带;22-断裂;23-地名;24-山峰名称;25-沉积不整合;26-德兴矿田;图件引自文献[19]
3 华南成矿省
尽管郭文魁先生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对华南的“小岩体成矿”问题作了深入的阐述,但就找矿实践看,强调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无论如何也不为过。从空间分布规律看,大岩体周边的小岩体可以伴随出现大矿床(如湘南骑田岭岩体周边的香花岭、黄沙坪、宝山等矿区)(图2),大岩体内部的小岩体也可以成矿(如粤北的贵东岩体)(图3)。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小岩体都成矿,也不是所有的大岩体都不能成大矿,著名的西华山石英脉型钨矿就主要产在岩体内部(图4),而九龙脑等大岩体内部是否无矿也还难以下结论。孤立出现的小岩体也可以出现大矿床,如桂西北的大厂矿田、芒场矿田,但其深部隐伏有大岩基(图5)。另外,贵州是华南成矿省中岩体出露最少、最小的地区,但据地球物理资料推测[14],很多低温热液型Hg、Sb、Au矿区的深部都存在有隐伏岩体(图6)。因此,对于贵州的小岩体找大矿问题也应该引起重视。
4 讨 论
从已有资料来看,华南地区小岩体与大矿床相伴产出的现象比比皆是,矿种不局限于钨锡,类型也不局限于斑岩型铜矿[15-18],如湖南黄沙坪铅锌矿属于超大型的矽卡岩型矿床,浙江的五部则属于大型热液型铅锌矿,而江西的冷水坑属于超大型与次火山热液有关的银铅锌矿床。因此,对于小岩体与大矿床之间的内在成因联系还需要深入研究。
4.1 成矿小岩体与大岩体的关系
就扬子成矿省和华南成矿省的实际情况来看,小岩体成矿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成矿的小岩体往往分布在大岩体的周边,并可由一系列的矿田构成一个矿集区。如湘南的骑田岭矿集区就围绕着骑田岭大岩体展布,形成有坪宝矿田、东坡—柿竹园矿田、香花岭矿田等。正如郭文魁先生指出,南岭地区的小岩体特别有利于矿化,但这些小岩体一般均分布在大岩体周围,呈卫星方式出现,而大岩体边部亦是矿床出现较多的地带。此时,不但小岩体与大岩基之间存在成因联系,不同的矿田之间实际上也存在内在成因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矿集区。
4.2 成矿小岩体与无矿小岩体的区别
对于成矿小岩体的成矿专属性问题,目前还研究得不够,但单一时代、单一岩性、与区域性构造事件无关的小岩体,如果只是一个孤立事件的产物,可能并不利于找矿(如赣南的路迳似金伯利岩[23]),而即便是同一个矿集区的小岩体也不是个个都有矿,如桂北栗木矿田只有水溪庙、金竹源等少数岩体成矿,大部分小岩体未找到矿[24]。庄锦良等对湘南骑田岭矿集区的小岩体进行了仔细研究,建立了一系列判别是否成矿的指标,并特别指出成矿小岩体“为变形小岩体(非成岩后之变形),且其侵入之构造部位为脆性变形至塑性变形构造层次的过渡部位”= [7]。
4.3 成矿小岩体的深部找矿
岩体大小(即几何形态学)在成因上究竟有什么特别的地质意义,目前还难以下结论,但从地质找矿实践来看,岩体大小也是一个剥蚀程度问题或者说是保存条件问题。尽管有统计意义,但要在“大岩体”与“小岩体”之间截然地划一条界线是不可能的,也是缺乏理论依据的,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在自然界发现一个具有规则几何形态的岩体,相当一部分“小岩体”只是大岩基在地表的一个“露头”而已,如广西大厂矿集区的笼箱盖岩体就是一个典型(图5)。云南个旧、湖南柿竹园等典型矿集区均存在类似现象。因此,在利用“小岩体找大矿”的过程中,需要开拓思路,不能把找矿目标局限于“小露头”。推而广之,诸如广东三水盆地这样即便地表没有岩体抑或岩体与已知矿床存在一定空间距离的远景区,仍然不能排除深部能找大矿的可能性[25]。
对于基性—超基性岩,还需要注意富含铜镍硫化物(即含矿率高)的岩体在岩石力学性质上的特殊性。从理论上看,富含硫化物的岩浆体(及其结晶形成的岩体)与贫硫化物的岩浆体(及其结晶形成的岩体)由于其岩体强度不同,前者更具有塑性,即在强烈的挤压应力作用下,很可能像挤牙膏一样被挤入到围岩中(而脱离其主岩体)。在新疆的喀拉通克和云南白马寨的铜镍硫化物矿区都可以看到硫化物矿体(即富硫化物的岩体)直接与围岩呈断层接触、围岩具有很窄的“退色化边”现象[13]。
对于隐伏小岩体的深部找矿问题,近年来也引起了高度关注,尤其是秦岭、长江中下游乃至于工作程度很低的西藏也开始了对小岩体成矿与找矿问题的研究,而对角岩及角岩化特征的研究是寻找隐伏岩体、隐伏矿体的重要手段[26]。
4.4 小岩体的区域性找矿
由于小岩体的分布非常广泛,从区域地质学的角度有必要加以深入研究。一般来说,长江中下游、华南等地中生代侵入体在下古生界隆起区有出露,在上古生界的坳陷区也有出露,但隆起区出露的岩体面积要比坳陷区出露的岩体面积大。郭文魁先生根据这样的事实指出[27]:“沉降带的下部构造层中也可能有大岩体的存在。坳陷带的小岩体是深部较大岩体在不同构造条件下向上伸出的岩株、岩钟、岩枝、岩床或岩脉。”这一设想经过后来的勘探工程实践,有许多得到证实,如大东山、凹山岩体等是深部一个近NNE向延长的大闪长岩盖向上突出的几个岩钟。当然,近年来的找矿实践也表明,大岩基中的“小岩体”也是可能成矿的(即“体中体”),如骑田岭岩体南部的芙蓉锡矿就产于岩体内部而不是外接触带[28]。华南最大的几个岩体(如诸广山岩体、贵东岩体等)本身也是含铀矿的岩体(图3),而众所周知的西华山岩体大部分矿脉也是赋存在岩体内部而不是外接触带(图4)。
4.5 小岩体的产状
小岩体往往被认为是直立产出的,但也有不少例外。如湖南的黄沙坪铅锌矿对应于歪斜的漏斗状的石英斑岩和花岗斑岩岩体,以往也被称为“超浅成岩盘”。近年来的危机矿山深部勘探和矿山生产勘探实践表明,黄沙坪岩体很可能是自SE向NW斜向侵入的岩枝(图7),与骑田岭大岩体的侵入方式具有相似性。广西的栗木锡—铌钽矿区,也是小岩体成大矿的实例,该小岩体也是斜向侵入的(图8),深部连着岩基。斜向侵入的小岩体,尤其是顺层、顺构造破碎带斜向侵入的小岩体,之所以有利于形成大矿床,可能跟斜向侵入的特殊性有关:一方面是岩体斜向侵入与垂直侵位所处的构造背景条件不同,斜向侵入可能处于区域性挤压而保持相对封闭的条件,不利于成矿流体和成矿元素的扩散,从而导致集中成矿;另一方面是岩浆侵位和冷凝结晶所需要的时间可能更长,结晶分异得更充分,导致稀有金属及其他成矿物质聚集在一起。
4.6 小岩体成大矿的成因
小岩体成大矿,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已经得到了国内外矿床学界的普遍重视,尽管对于小岩体能否提供充分的成矿物质来源还存在争论。从狭义的矿床成因论理解,成矿的“成”应该包含有提供成矿物质来源的涵义,但从广义角度则可更加宽泛地将“成”理解为一种成因联系,即小岩体成矿,说的只是小岩体与矿床之间存在成因上的联系,这种成因联系不一定是“充要”条件。比如,仅仅具备构造条件而没有成矿物质来源是不可能成矿的,但这不影响学者提出“构造成矿”的概念并加以研究。成矿物质的来源,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的问题,都是矿床学领域的难题,即便是同位素示踪技术相对发达的今天,大家也往往只能得出“壳源、幔源、壳幔混源”这样非常模糊的认识。因此,如何理解小岩体提供大量成矿物质的难题,不妨采取广义的理解。比如,美国的Ray斑岩铜矿(图9),地表出露的仅仅是小岩枝(笔者1999年实地考察时,采场上剥露出来的岩体出露范围也仅有20 m左右的宽度。Ray矿山的地质人员称之为“花岗岩山斑岩”),而该矿床已采出的铜金属量至少500×104 t,也就是说,铜的体积可能比岩体还大,成矿物质怎么可能来自于该小岩体呢?但是,一个多世纪以来,矿山地质工作者一直按照“Source and Course”来理解该“花岗斑岩岩体”与成矿的关系,并围绕该小岩体来找矿、采矿。这一认识显然并不严谨,但对于美国科罗拉多西南盆岭省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那里小岩体找大矿的历史长达100多年,发现了银钟(Silver Bell)、红山(Red Mountain)等在世界上都十分重要的矿床,形成了一个属于拉拉米期的有色金属、贵金属矿集区[30]。
5 结 语
(1)华南地区小岩体与大矿床相伴产出的现象比比皆是,矿种不局限于钨锡,类型不局限矽卡岩型、斑岩型、石英脉型,成矿时代不局限于中生代,成矿构造背景也不局限于长江中下游这样的“坳陷区”或者赣南粤北这样的“隆起区”。也正是由于小岩体出现的“随机性”导致了对于其时空分布规律认识的不确定性,相应的研究程度也就不高。
(2)在似乎无规律可循的情况下,一方面要加强对已知小岩体成矿规律的归纳总结,另一方面可以中等规模(500 km2左右)大岩基周边地区的小岩体为重点开展理论研究与找矿工作,再者就是要加强小岩体深部找矿的可行性研究,尤其是注意岩体的产状、含矿性及其与其他有利成矿条件的耦合性研究。
(3)在以区域性拉张为特点的大构造背景下,扬子成矿省小岩体可能多呈直立侵位,围绕小岩体的成矿现象具有较好的对称性分带;而华南成矿省的成矿小岩体可能是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斜向侵位的,分带性较为复杂,而且可能呈不对称的分带,包括垂向不对称分带和水平不对称分带。进一步总结这些特点对于深部找矿是有益的。
谨以此文感谢汤中立院士及其研究团队的指导与帮助,并祝贺汤先生八十华诞!
4.6 小岩体成大矿的成因
小岩体成大矿,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已经得到了国内外矿床学界的普遍重视,尽管对于小岩体能否提供充分的成矿物质来源还存在争论。从狭义的矿床成因论理解,成矿的“成”应该包含有提供成矿物质来源的涵义,但从广义角度则可更加宽泛地将“成”理解为一种成因联系,即小岩体成矿,说的只是小岩体与矿床之间存在成因上的联系,这种成因联系不一定是“充要”条件。比如,仅仅具备构造条件而没有成矿物质来源是不可能成矿的,但这不影响学者提出“构造成矿”的概念并加以研究。成矿物质的来源,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的问题,都是矿床学领域的难题,即便是同位素示踪技术相对发达的今天,大家也往往只能得出“壳源、幔源、壳幔混源”这样非常模糊的认识。因此,如何理解小岩体提供大量成矿物质的难题,不妨采取广义的理解。比如,美国的Ray斑岩铜矿(图9),地表出露的仅仅是小岩枝(笔者1999年实地考察时,采场上剥露出来的岩体出露范围也仅有20 m左右的宽度。Ray矿山的地质人员称之为“花岗岩山斑岩”),而该矿床已采出的铜金属量至少500×104 t,也就是说,铜的体积可能比岩体还大,成矿物质怎么可能来自于该小岩体呢?但是,一个多世纪以来,矿山地质工作者一直按照“Source and Course”来理解该“花岗斑岩岩体”与成矿的关系,并围绕该小岩体来找矿、采矿。这一认识显然并不严谨,但对于美国科罗拉多西南盆岭省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那里小岩体找大矿的历史长达100多年,发现了银钟(Silver Bell)、红山(Red Mountain)等在世界上都十分重要的矿床,形成了一个属于拉拉米期的有色金属、贵金属矿集区[30]。
5 结 语
(1)华南地区小岩体与大矿床相伴产出的现象比比皆是,矿种不局限于钨锡,类型不局限矽卡岩型、斑岩型、石英脉型,成矿时代不局限于中生代,成矿构造背景也不局限于长江中下游这样的“坳陷区”或者赣南粤北这样的“隆起区”。也正是由于小岩体出现的“随机性”导致了对于其时空分布规律认识的不确定性,相应的研究程度也就不高。
(2)在似乎无规律可循的情况下,一方面要加强对已知小岩体成矿规律的归纳总结,另一方面可以中等规模(500 km2左右)大岩基周边地区的小岩体为重点开展理论研究与找矿工作,再者就是要加强小岩体深部找矿的可行性研究,尤其是注意岩体的产状、含矿性及其与其他有利成矿条件的耦合性研究。
(3)在以区域性拉张为特点的大构造背景下,扬子成矿省小岩体可能多呈直立侵位,围绕小岩体的成矿现象具有较好的对称性分带;而华南成矿省的成矿小岩体可能是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斜向侵位的,分带性较为复杂,而且可能呈不对称的分带,包括垂向不对称分带和水平不对称分带。进一步总结这些特点对于深部找矿是有益的。
谨以此文感谢汤中立院士及其研究团队的指导与帮助,并祝贺汤先生八十华诞!
4.6 小岩体成大矿的成因
小岩体成大矿,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已经得到了国内外矿床学界的普遍重视,尽管对于小岩体能否提供充分的成矿物质来源还存在争论。从狭义的矿床成因论理解,成矿的“成”应该包含有提供成矿物质来源的涵义,但从广义角度则可更加宽泛地将“成”理解为一种成因联系,即小岩体成矿,说的只是小岩体与矿床之间存在成因上的联系,这种成因联系不一定是“充要”条件。比如,仅仅具备构造条件而没有成矿物质来源是不可能成矿的,但这不影响学者提出“构造成矿”的概念并加以研究。成矿物质的来源,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的问题,都是矿床学领域的难题,即便是同位素示踪技术相对发达的今天,大家也往往只能得出“壳源、幔源、壳幔混源”这样非常模糊的认识。因此,如何理解小岩体提供大量成矿物质的难题,不妨采取广义的理解。比如,美国的Ray斑岩铜矿(图9),地表出露的仅仅是小岩枝(笔者1999年实地考察时,采场上剥露出来的岩体出露范围也仅有20 m左右的宽度。Ray矿山的地质人员称之为“花岗岩山斑岩”),而该矿床已采出的铜金属量至少500×104 t,也就是说,铜的体积可能比岩体还大,成矿物质怎么可能来自于该小岩体呢?但是,一个多世纪以来,矿山地质工作者一直按照“Source and Course”来理解该“花岗斑岩岩体”与成矿的关系,并围绕该小岩体来找矿、采矿。这一认识显然并不严谨,但对于美国科罗拉多西南盆岭省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那里小岩体找大矿的历史长达100多年,发现了银钟(Silver Bell)、红山(Red Mountain)等在世界上都十分重要的矿床,形成了一个属于拉拉米期的有色金属、贵金属矿集区[30]。
5 结 语
(1)华南地区小岩体与大矿床相伴产出的现象比比皆是,矿种不局限于钨锡,类型不局限矽卡岩型、斑岩型、石英脉型,成矿时代不局限于中生代,成矿构造背景也不局限于长江中下游这样的“坳陷区”或者赣南粤北这样的“隆起区”。也正是由于小岩体出现的“随机性”导致了对于其时空分布规律认识的不确定性,相应的研究程度也就不高。
(2)在似乎无规律可循的情况下,一方面要加强对已知小岩体成矿规律的归纳总结,另一方面可以中等规模(500 km2左右)大岩基周边地区的小岩体为重点开展理论研究与找矿工作,再者就是要加强小岩体深部找矿的可行性研究,尤其是注意岩体的产状、含矿性及其与其他有利成矿条件的耦合性研究。
(3)在以区域性拉张为特点的大构造背景下,扬子成矿省小岩体可能多呈直立侵位,围绕小岩体的成矿现象具有较好的对称性分带;而华南成矿省的成矿小岩体可能是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斜向侵位的,分带性较为复杂,而且可能呈不对称的分带,包括垂向不对称分带和水平不对称分带。进一步总结这些特点对于深部找矿是有益的。
谨以此文感谢汤中立院士及其研究团队的指导与帮助,并祝贺汤先生八十华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