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欣赏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具体从巧设问题、揭示音乐表现要素;精设活动,体验音乐情感;引导评价,积累音乐审美经验;适度拓展,提升音乐审美素养等四方面作为欣赏教学的“切入点”,结合课堂教学实践,阐述中学音乐欣赏课堂有效性的实施策略。旨在通过今天科学有效的欣赏活动,促进明天的学习和教学。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剖析欣赏

    音乐新课标中指出:“音乐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能力,又能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作为音乐教师的笔者,要带领学生踏稳这一步。

    同时,也思考着:年轻的笔者在教学经验上的欠缺与不足,审视自己当前欣赏教学课堂中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又该如何把握和处理欣赏教学的“切入点”,从而吸引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切实提高中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实效性呢?笔者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及结合教学实践做了些研究、分析、总结。

    一、 透视欣赏教学中的误区

    在短短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现状进行了回顾:

    镜头一:八年级欣赏课堂《瑶族舞曲》

    在课堂上,通过提问导入:“瑶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哪些地方的?”学生对此做出了热烈的反应,然后展示地图,表明瑶族人民分布的主要的地理位置,再深入瑶族的民族服饰,喜庆节日活动等,时间过了近一半。此时老师把话题转到音乐《瑶族舞曲》上来,又花时间介绍了作品的创作背景等,当老师播放音乐时,已接近下课,学生失望的神情写在脸上。

    镜头二:九年级欣赏课堂《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

    欣赏《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的课上,为了让学生感受小提琴、长笛、单簧管、双簧管等音色,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音色代表不同的情感,就不时地卡断音乐,介绍一番“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代表什么…”。学生脸上一片茫然的神情。

    二、 剖析欣赏教学中的问题

    以上的课堂现象,也正视了自己在欣赏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有时会把整堂课当作欣赏课来上,但又没有选择好欣赏内容,只是增加了音响资料,并没有提高欣赏质量。有时让学生反复地“欣赏”音乐,也没有设计好教学过程,放任学生听音乐。这样的音乐欣赏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从而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

    (二)教学方法不恰当

    在欣赏中用讲故事的方法或过多的语言来解释音乐,其本意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形象,殊不知这种以语言替代音乐的行为使欣赏教学远离了音乐的主线,背离了欣赏教学的审美规律。音乐是音响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这两个特征决定了欣赏教学应以听赏为主,教学中必须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同时也要留有学生想象的空间。

    (三)教学重点不关注

    提倡学科综合是新课标理念之一,但是要把握好综合的“度”的问题才不会远离音乐的本质。如果一堂音乐课上,充满历史的、文学的、美术的、舞蹈的,惟独没有了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还称之为音乐课吗?美国音乐教育家雷诺语:“一味从事无效实践的严重危害,诸如将一首乐曲翻译成绘画,将舞蹈翻译成诗歌,将雕塑翻译成舞蹈等的‘组合艺术,那就破坏了人文艺术教育。”

    三、 优化欣赏教学的策略

    (一)巧设问题,揭示音乐表现要素

    在教学中,要充分揭示音乐的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最具表现力的部分。所以,音乐欣赏要把音乐要素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关注音乐要素,以提高欣賞教学的有效性。

    1. 关注音色——体现趣味性

    音色的表情作用是多姿多彩,各种乐器发出的音响,常使人与某些感情信号相联系。通过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关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实践,对各种音色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想象。进而让学生走进音乐,让音乐走进学生心里。使他们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要他听”为“他要听”,产生了持久的学习动力。

    2. 关注速度——体味情境性

    对于曲子的快和慢,学生能够非常好的辨别,但是,如何让他们在聆听的过程当中不觉得枯燥呢?把欣赏活动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真正音乐的主人。

    通过创设情境氛围,学生在音乐中用心体会歌曲的音乐情绪,学生也就能入情地、正确地理解音乐作品。

    3. 关注力度——体验律动性

    力度是音乐中音响的强弱程度与变化,是音乐作品塑造音乐形象,表现音乐内容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一种富有“魔力”的音乐要素。

    4. 关注旋律——体验创造性

    旋律是乐曲的基础,乐曲的思想感情都是通过它表现出来的。通过画旋律线,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理解,让学生在探索中感悟音乐蕴涵的美。

    (二)精设活动,体验音乐情感

    音乐是需要活动实践的艺术。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美,并引起相关的情感体验,惟有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表达他们的理解和听觉体验,从而丰富情感体验。

    1. 舞蹈律动中体验情感美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在音乐活动中运用舞蹈形式,让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例:欣赏《采茶舞曲》,它描绘的是采茶女劳动的场景与劳动时愉快的心情,整个曲子极具舞蹈性。

    教师首先告诉学生舞蹈来自生活,来自劳动生活中。于是笔者精心安排了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场景一,让学生假装背着篓框走在去采茶的路上,走过一条小溪,跨过一个小坑等;场景二,采用采茶时的动作,两手交替采茶,或两手齐采茶;场景三,劳动丰收,告别茶山回家。

    2. 画旋律线条中体验情感美

    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他的内心情感是波动的,但让学生说无非是激昂的、缓慢的、抒情的等,何不换种表达方式?

    例:欣赏《万马奔腾》场景音乐时

    A. 要求学生通过聆听,画一幅你听到的画

    B. 欣赏音乐后,请学生讲解自己的“画”所表现的音乐。

    C. 再分别请几位同学展示并讲解自己是如何表达音乐的。

    在活动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边听音乐,边用身体和动作来感受、表现音乐,从而体会音乐情感。在设计教案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情感特征,抓住学生的兴趣动向,教学活动才会起到真正的作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三)引导评价,积累音乐审美经验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教育效应主要体现在熏陶、体验、感染等情感层面上。所以,教学评价不能只关注学生有多少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关注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情趣的体验。

    1. 情感性评价

    以前的欣赏课中,往往是教师的评价代替了学生的评价,主要原因是教师忽视了学生对欣赏音乐的潜能开发。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欣赏过程中的主体。通过音乐体验,进行交流、对话、捕捉瞬间的评价,使每一位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审美价值,丰富音乐情感,与之产生情感共鸣。

    2. 表现性评价

    合理有效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体现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

    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创造得“优”的机会。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和情感,教师送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动作或肯定性的语言。这样既使学生体会了作品的意境,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四)适度拓展,提升音乐审美素养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表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教师要以了解作品的相关文化为切入点,结合音乐剖析作品的文化特征,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有机地将作品的文化线索和作品的音乐线索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进一步体验音乐的欲望。

    1. 音乐与人文交融——拓宽视野

    学生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和世界的音乐文化,拓展他们的审美视野,加深对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2. 音乐与美术交融——视听互补

    运用色彩、线条、图象等手段来解析音乐作品,帮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整合的意义上,使学生在音画交融,视听互补过程中激发联想,培养想象。

    适度的拓展教学,不仅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还有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不断发展,即提高目标设定、内容设置、过程展开、策略选择等有机统一的能力。只有充分关注音乐、关注学生、关注课堂,才能真正地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高质、高效。

    四、 笔者的思考

    实践告诉笔者,有效的欣赏教学,对于一堂高质、高效的欣赏课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摸索的道路上,笔者收获了许多,也由此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收获:自实施策略后,教师的分析更深入了,欣赏课中学生的纪律有了改善,他们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大部分学生能在课堂上主动表演、积极思考、热情参与,激发了学生听赏的音乐兴趣,养成了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了音乐文化知识。

    思考:通过实践,如教师自身欣賞能力、欣赏品味;学生在愉悦的音乐活动中,把音乐听薄了,再听厚了,获得身心的享受和欣赏能力、欣赏品位;在欣赏过程中有效地传输音乐知识的落实程度等都有待把它做得更好、更完善。只要静心聆听、细心揣摩,总会巧妙地摸索出一条通向音乐深处的较好途径。定会让音乐课堂色彩纷呈,让实效向音乐本质更深处漫溯……

    基于上述两点,如何让今天科学有效的欣赏策略更加高效地促进明天的教和学,最终达到审美教育目的,成了笔者继续努力和前行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金亚文.音乐新课程与示范教学案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朱瑛琪,浙江省杭州市,杭州新塘新区河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