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每一个孩子

    杨璐铭

    2017年9月,我加入了上海市宝山区学前研究团首席教研员周金玉领衔的学习故事研修团队,并开始尝试发现集体教学活动中儿童的“学习故事”。那时,通过网络和杂志,我读到的“学习故事”大多发生在游戏时间或日常生活中,我也一度怀疑集体教学活动中,我是否有可能看见孩子们独一无二的学习故事。因为,那时的我认为:

    ● 集体教学活动是以实现教师预设的统一教学目标为主要愿景的活动,似乎很难顾及和“看见”活动中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幼儿的意图和感受;

    ● 集体教学活动是许多幼儿集体参与同一内容的活动,似乎很难顾及和“看见”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幼儿与学习的内在连接。

    然而,如同“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勒特”那样,同一节集体教学活动,30个幼儿就可能会有30个不同的活动表现,30种不同的学习体验和发展需求,每一个幼儿都会“期望”着教师去“看见”他们各自的表现、体验和需求。同时,一日生活皆课程,教师也需要突破壁垒,转换视角,在各类活动中——包括集体教学活动中——看见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幼儿。于是,我开始尝试借助“学习故事”的理念和实践,运用摄像机等辅助工具,记录幼儿的学习过程,并“暂时悬置”自己心中的那些教学目标,首先关注幼儿的学习体验,从幼儿的视角去倾听、理解与共情,努力“看见”在集体教学活动这一学习场域中,每一个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同一学习内容进行探究的过程,看见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学习者。于是,就有了我在集体教学活动“稻子和麦子”中与幼儿那场独一无二的“遇见”。

    “遇见”诗语——看见你的勇气

    学习故事:“爸爸告诉我的”

    日期:2019年11月20日

    诗语,今天在我们一起认识“稻子和麦子”时,我惊喜地看到你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并用好听的词语“金黄色树叶的色彩”来描述你看到的秋天的色彩。你还跟我们分享了很多关于稻子的知识,你说,“秋天稻子丰收了,爸爸告诉我的”“稻子头上有个小缺口,爸爸告诉我的”;你也能很快区分出“稻子”和“麦子”,因为“剥开来一粒粒就是米了”,我想这也是爸爸告诉你的吧!这让我想到,每次只要说到“我有一个‘什么都知道的狱警爸爸”时,你的声音总是那么的响亮。有个能给你勇气,让你不再怕说错话的爸爸,真好呀!

    我很好奇,你爸爸怎么知道我们要上这节活动,提前跟你分享了那么多有关稻子的知识呢?你笑着说:“爸爸看了你发的朋友圈,然后就告诉了我。”哦!原来秘密在这里呀!在我们后来的交谈中,你勇敢地跟我分享了爸爸没有告诉你,但在我们共同认识“稻子和麦子”时你发现的“麦子”的特征,你说:“麦子身上有刺,那个叫‘麦芒,这个爸爸没有告诉我。”你接着又说:“它们的家也不一样,稻子住在水田里,麦子住在旱田里,这个爸爸也没有说。”

    ● 什么样的学习可能在发生

    诗语,感谢爸爸看了我的“朋友圈”。前期有了爸爸的支持,激发了你对“稻子”“麦子”这些我们生活中并不常见的东西的兴趣。我还要谢谢你带着从爸爸那里学到的关于“稻子”的知识来到幼儿园,跟我们大家分享,也让我今天“遇见”了一个不怕说错、勇敢表达想法的你。

    我还发现,你能通过理解、迁移新习得的散文诗的经验来表达你的感受,感知秋天季节的特征。你认真倾听小伙伴分享的观点,在与稻子的比较中认识着“麦子的特征”和它们不同的生长环境,真棒!

    ● 下一步的机会和可能——我有话对你说

    征得你的同意,我已把这个学习故事发给了妈妈,让爸爸妈妈一同来感受你今天的勇气吧。我相信在“什么都知道的爸爸”的帮助下,你会越来越有勇气。

    我也想和你一起完成你的“预约卡”,邀请“什么都知道的爸爸”走进幼儿园,走进我们班,这将是我们共同的下一步计划哦!

    《“爸爸告诉我的”》记录的是我“遇见”的那个带着爸爸的爱和支持勇于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分享和表达的诗语,也记录了我在集体教学活动发生的当下就“看见”的诗语——因为我惊喜于她第一次如此勇敢地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表达,以及她与“稻子和麦子”这个学习活动独一无二的内在连接。但参与这次活动的不只有诗语一个孩子,其他孩子又是如何参与此次活动的,在他们身上又会发生怎样的学习呢?带着这样的好奇,我借助回看拍摄的视频,试着去“看见”每一个孩子。而这次,我却在“遇见”中“驚出一身冷汗”。

    “遇见”崇崇——看见“隐形”背后的你

    在回看“稻子和麦子”集体教学活动的视频时,我看到了以下与崇崇有关的镜头。

    镜头①:导入环节“你参与着”,但我没注意到!

    我问:“你看到了什么?”你停一会儿举起了手。我请一位小朋友回答,你立刻放下了手。当我请第二个回答的小朋友回答完整时,你侧过身子看向她。

    镜头②:感知环节“你积极参与着”,我依旧没注意到!

    我问:“谁来说说秋天哪些东西丰收了?”你半站立身子,高高举起手,直等到我请其他伙伴回答。

    倾听完故事《稻子和麦子》,我问:“你们听到故事里稻子和麦子有哪些不同呢?”你边看屏幕边和旁边的女生说着,还用手势比划着。

    集体分享时,你立刻举起手,我还是没有请到你。当男生说完自己的想法,你再次半站立身体往前倾斜高高举起了手。

    镜头③:分享环节“你不见了”,我还是没注意到!

    操作体验环节,你拿着稻子和麦子观察比较着。小组分享时,你将身体靠在旁边女生的身上,并在椅子上来回转动。同伴分享时,你弯下了腰,镜头里几乎找不到你。

    回看视频至此,我“惊出一身冷汗”!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被关注,稍一疏忽就有可能在日常教学中出现一个个“隐形人”。在活动中为了引起我的注意,崇崇甚至探起身子高高举起手。因我的教学缺失,让崇崇从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转变为“置身事外”的“隐形人”。面对崇崇的“隐形”,我也想“避而不见”来逃避,因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但作为学习故事的实践者,以执教者身份撰写集体教学活动的学习故事,真正的“困境”不是拍摄,而是我们是否有勇气直面、剖析自己的每一节日常教学,让更多“后来者”可以避免这样尴尬的“隐形”。于是,我根据视频,重新去看见崇崇,识别在他身上可能发生的学习。

    ● 什么样的学习可能在发生

    崇崇,听到提问,你会主动举手;同伴回答时,你会尊重同伴并认真倾听,让我看见一个会沟通的你。

    你持续保持着对活动浓厚的兴趣,即使没有被邀请,你仍然乐于和同伴分享,与材料互动,发现不同,让我看见一个乐于探究的你。

    ● 下一步的机会和可能——我有话对你说

    对不起崇崇,今天老师没有请你分享自己的想法,你愿意再给我一次机会听听你对“稻子”和“麦子”的想法吗?

    与你诚恳道歉让我有机会走进你的世界,谢谢你告诉我你特别期望再做一次升旗手,也特别想和大家分享你的“蛋宝宝”实验,就让我们共同去实现下一步计划吧!

    “遇见”了诗语的勇气,激发了我回看视频,以看见更多孩子,因而发现了崇崇;因为“看见”了崇崇的“隐形”,让我有勇气直面、“颠覆”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努力“遇见”和“看见”每一个孩子的过程中,学习故事鼓励的“取长式”的另一种评价视角,增强了我去发现每一个孩子的意愿和信念。于是,我又一次回看“稻子和麦子”的集体教学活动视频,这让我“遇见”了在参与同一个学习活动时,更多独一无二的幼儿和他们各自不同的精彩和学习体验。

    “遇见”你们——看见每一个不一样的“发光体”

    騄——你是“小小记分员”:小组分享环节,你被小组成员推选为“记分员”,你一边用“雪花片”为小组成员的分享次数计录,一边认真倾听着小组同伴的分享,当同伴分享遇到困难时,你会用手势给同伴加油鼓励,让我“看见”一个会关心同伴情绪,为同伴加油的你……

    球——“胜利秘诀”:当我邀请你来分享你们小组获胜的秘诀时,你说:“耐心等待和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就是我们得胜的秘诀。”让我“看见”能有意识倾听与自己有关的信息、乐于分享经验的你……

    润玉——“拉链怎么分开了”:倾听故事时,你低头发现外套的拉链中间一段分开了……你边参与着活动,边用双手努力将中间分开的拉链齿轮“合并“在一起……活动结束,你跑来对我说:“这拉链的形状就像我家里玩的齿轮积木,不过齿轮的花纹不一样。”……让我“看见”能对周围的事物或者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的你,我愿意为你提供各种各样的类似玩具,满足你乐于探究的兴趣……

    阳阳——“速度之迷”:分享交流时,你和旁边的伙伴交流着,你说:“稻子速度快!”……再次连线妈妈,让我了解你的“速度之迷”。你说:“稻子和麦子生活的地方不一样,稻子生活在水田里,水田不仅有水还有泥土,两个混合在一起就会长得快。”让我“看见”会连贯完整表达自己的观点,持续保持对学习的兴趣的你……

    ……

    一千个人看红楼梦,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林黛玉。30个孩子参与同一集体教学活动,亦可能有30个独一无二的故事。我庆幸以儿童为主角的学习故事,让我突破教师主导中心,突破“做不到”论,用耐心和责任去发现、欣赏、追随幼儿,看见集体中每一个发光的个体。

    这次“遇见”带给我的感悟

    研析自己日常教学中一个个鲜活的教学现场,对话自己的教学行为与幼儿发展之间的关系,用学习故事的视角去研析幼儿学習的“关键事件”,这正是集体教学活动中学习故事实践研究的意义所在。集体教学活动“稻子和麦子”,让我“遇见”11个寻常时刻中不寻常的学习故事。我将这些故事上传,生成学习故事二维码,创设学习故事环境墙,和你们在一起,与你们共情。

    “遇见”不仅是你们的学习故事,也是我的学习故事,更是立足基于学习故事的幼儿观察与评价促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研究,让我知道未来我应该怎样更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让我成为更专业、更有温度,面向所有孩子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