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生态批判

    崔龙燕 石秀秀 黄娟

    摘要:生活方式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既以生态环境为基础和前提,又对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工业文明时代,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占据主流,它主张通过无限度消费物质产品来追求高人一等的精神感受和社会评价,这实质上是一种异化消费的生话方式。福特主义的生产模式、消费主义价值观念、大众传媒和跨国公司,分别是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形成的经济基础、思想根源和重要条件。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是造成今日地球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革,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是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与工业文明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决裂,构建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绿色生活方式,是迈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729(2018)06-0017-09

    关键词:生态文明;消费主义;绿色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生活方式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是造成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构建绿色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1]。

    目前,学术界关于生活方式、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都有一定研究,但综合探讨这些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少。鉴于此,本文拟基于生态文明视角,借鉴生态马克思主义关于消费批判的相关理论,分析和探讨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的内在关系、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实质与表现、绿色生活方式的构建与深化等问题,尤其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生态影响进行深刻反思,以期为推动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一、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生活方式是人类存在和生活的方式,二者紧密相关、相互影响。生活方式的形成既依赖于生态环境,又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1.生态环境是生活方式的基础和前提

    马克思曾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站在稳固平衡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2]。恩格斯也强调:“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和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3]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有机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生活之源,人靠自然界来生活,人与自然之间有着密切的生存依赖关系。人的生活方式是指人们消费物质资料的方式,而人的生活则包括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4]。这些论述揭示了生态环境与生活方式的内在关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生活资料的主要源泉,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人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物质资料基础之上的,也必然以生态环境为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构成了人的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自然界的优先性和生态环境的基础性,决定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

    2.生活方式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生活方式是人们在长期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生活模式和态度。“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5]人们的生活方式虽然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但并非消极被动地接受自然的塑造和影响,而是对生态环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

    (1)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活方式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生活方式总是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变化,呈现出动态发展的趋势。迄今为止,人类先后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时代,正在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不同时代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同。与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是奴隶社会落后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经济相联系的,是封建社会的生活方式;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人们的生活由温饱型进入到富足型[6]。原始落后的生活方式敬畏自然、依赖自然、保护自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农业文明的生活方式建立在对土地充分利用和拓荒垦种的基础上,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工业文明时期,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占据了主流,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灾难,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2)不同性质的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是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存在物。对此,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生活方式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内容。由于经济水平、文化层次、生活观念、人生追求、地域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千差万别,不仅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和样态,而且会产生不同的生态效应。从东西方的对比来看,普遍流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具有极大的破坏性。这种生活方式虽然已渗透到我国,但尚未占据主流,我国崇尚简约消费的生活方式,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相对较少。从城乡对比来看,高消耗、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在城市较为普遍,农村相对保持着节俭、节约的风格,形成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这正是城乡生态环境差距较大的一个原因所在。从贫富对比来看,富人阶层的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加大了自然資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穷人阶层的勤俭惜物的生活方式,易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此外,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高碳污染的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同。

    二、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形成与实质

    消费主义既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又是一种价值观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物质主义和经济主义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西方学者让·鲍德里亚将消费主义定义为一种生活方式,即其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不断被刺激起来的欲望;人们所消费的主要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8]。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形成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福特主义的生产模式、消费主义价值观念、大众传媒和跨国公司,分别是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形成的经济基础、思想根源和重要条件,其实质是在异化消费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

    1.经济基础:福特主义的生产模式

    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并非凭空产生,福特主义、后福特主义的生产模式所造就的大众消费,是消费主义形成的经济基础[9]。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与消费矛盾不断加深的结果。从生产的角度来看,最大限度的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而剩余价值的最终实现依靠市场。从消费的角度来看,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被人购买、消费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薪资微薄、购买力不足、消费水平低下,这种状况的消费影响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平衡,进而危及到资本主义的生存和发展。鉴于此,费雷德罗克·温斯洛·泰勒提出科学管理理论,强调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把“蛋糕”做大的同时,增加工人的工资以提高工人的购买力。随后,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吸取了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精髓,以技术革新为手段,创造了福特主义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工人工资,而且使工人有更多闲暇时间进行消费,且消费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只要工人能够在生产中经受住福特主义流水线的苛刻、呆板和快节奏,就有机会购买私房、汽车,就有能力去旅游、度假等[9]。福特主义生产模式直接导致并造就了大众消费时代,催生了消费主义,而消费主义的盛行,又逐渐演变为西方发达国家流行的生活方式。

    2.思想基础:消费主义价值观念

    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欧美国家经济的繁荣,消费主义价值观念在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唱主角。消费主义价值观念是指人们把消费主义作为价值取向,肆无忌惮、毫无顾忌地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人生幸福与生活消费直接挂钩的价值观念。消费主义价值观念是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形成的思想基础。一些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指出,消费主义价值观念的基本特点是鼓励所有人把消费活动置于他们日常关注的中心位置,同时在每一个已获得的消费水平上加强不满足的体验[10]。也就是说,消费主义价值观念的核心理念是消费至上,现实中生产体系的扩张、商品种类的丰富、商品数量的增长,都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产生的消费欲望。在消费主义价值观念诱导下,人们为消费而消费,完全扭曲了消费的本质和意义,将“消费就是一切,一切为了消费”等信条视为人生的根本意义和终极目的,由此陷入疯狂的物质追求中。消费主义价值观念不仅严重误导人的价值取向,导致人生观、价值观上的享乐主义,而且逐渐影响人们的生活态度,进而演化为消费主义生活方式。

    3.重要条件:大众传媒和跨国公司

    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思想文化途径和经济途径业已向发展中国家扩散,进而影响发展中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大众传播和跨国公司是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扩散的重要渠道。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指出,生产和消费的辩证法决定了资产阶级必然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宣扬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导致人们消费伦理的转换和消费主义价值观的盛行[11]。一方面,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占主导地位,为了维持其绝对优势,他们借助电影、报纸、广告等传播媒介恣意张扬、推波助澜,由此加速了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向其他国家的传播;另一方面,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技术、人才、资金优势,以跨国公司为载体,在全球推行消费拉动生产的策略,利用多种渠道极力宣扬消费主义生活方式,赋予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以普世性,将其嫁接、融合进其他国家的文化之中。文化是影响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随着消费主义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也在国际化。

    4.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实质

    从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形成过程来看,消费主义与资本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消费方式进行批判,明确提出“人的满足最终在于生产活动而不在于消费活动”的命题和观点,指出消费主义实质上是一种异化消费。所谓异化消费,是指人们为了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12]。换句话说,消费主义不是为了满足“够了就行”的真实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越多越好,多多益善”的虚假需要。这样,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就会完全扭曲消费的本质,就会把幸福和人生追求等同于对物质商品的占有和消费,并以此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这样一来,人的消费活动就成了与人的需要目标本身无内在联系的一种程式化活动。因此,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实质上是一种异化的、具有破坏性且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三、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是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

    综上可见,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是一种以购物和消费为主要内容,以过度消费、奢侈消费、炫耀消费为具体表现,具有占有性、破坏性的生活方式。科布认为,社会的整个推动力是经济进步,但这种单一唯度的进步意味着生态灾难[13]。加里·加德纳也认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多数环境问题都能跟消费扯上关系[14]。这些论断表明: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既是工业文明生活方式的主要表现,也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

    1.奢侈消费及其生态影响

    工业文明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变革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促使奢侈消费不断滋长。随着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和产品知识的不断丰富,人们越来越不再只满足于消费普通商品,而是开始逐渐将消费目标转向奢侈品[15]。奢侈消费是将奢侈品视为高端生活的标志、衡量成功的标准、彰显地位的尺度,通过消费奢侈品、享受高档服务等,来满足自身需求和欲望的消费行为。大量购买名牌产品、出入各种高档场所、享受各种高消费服务等,都是奢侈消费的表现形式。如今,奢侈消费在我国已出现大众化的趋势。麦肯锡2017年中国奢侈品報告显示,2016年中国有760万户家庭购买了奢侈品,超过马来西亚或荷兰的家庭总数,是法国或意大利家庭总数的2倍,中国消费者的奢侈品年支出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麦肯锡2018年中国奢侈品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依旧是全球奢侈品行业的最大客户来源之一,2017年贡献了全球市场近32%的销售额[16]。这些数据表明,中国人在全球奢侈品消费中贡献卓著,奢侈消费在我国已日渐成风。然而,当人们执着于奢侈消费的同时,却忽视了这一行为将会产生的生态影响。奢侈品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非生活必需品,对奢侈品的狂热追求和过度消费,会造成自然资源的额外浪费;奢侈品的生产材料、精美包装、运输运送,将消耗大量资源、能源和材料,会导致自然资源、能源的巨大消耗;奢侈品使用会产生大量废弃物,最终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可以说,奢侈消费是造成生态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2.过度消费及其生态影响

    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物的丰富使消费的多样性由可能变为现实,当人们去追逐无限扩张的更多消费时,就形成了过度消费。过度消费是指将大规模的消费和高水平的生活视作社会发展的基本手段和个人生活的本质追求的消费行为[17]。毫无节制的购物、肆无忌惮的消费、毫不吝舍的浪费等,都是过度消费的具体表现。当前,我国过度消费现象较为严重。以网购为例,随着淘宝、天猫、京东等网络购物平台日渐崛起,“双十一”“双十二”迎来盛大的“消费盛宴”,人们陷入疯狂购物的浪潮中。国家邮政局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双十一”期间(11~16日),全国邮政处理的邮件、快件达15亿件,比去年同比增长35%。[18]然而在人们沉浸于购物的狂欢之时,却没有意识到一场生态灾难正在降临。正如巴巴拉·沃德所指出的,对消费品的喜新厌旧成风,无限制的使用能量,我们的前途只能是生态系统的灾难[19]。因为疯狂的网络购物,也在疯狂地制造着垃圾。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快递包装过度浪费的瓦楞纸板约18.2万吨,相当于年均砍掉1547公顷的森林;每年约有260多万吨塑料倾倒海洋;我国垃圾堆存侵占土地累计80万亩。[18]这些数据既反映出人们过度消费的疯狂之态,也揭示了过度消费的生态影响。过度消费消耗的主要是自然资源,并通过物质循环过程以废物的形式返回自然界和我们生存的环境之中。这勢必导致“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恶性循环,造成自然资源的巨大消耗、严重浪费,而大量废弃物所造成的垃圾过剩,将远远超出地球生态圈所能承受的限度,甚至超过生态系统的自修复能力,导致严重的生态失衡和破坏。这种生活方式一旦延续下去,势必会加剧生态危机,甚至会毁掉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最终必将导致人类走向毁灭。

    3.炫耀消费及其生态影响

    工业文明时期,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琳琅满目的消费品,促使炫耀性消费呈现出不断增长和蔓延的趋势。炫耀消费是指个体通过公开地消费财富,向他人传递地位信息、强化自身形象的特定消费行为[20]。过分喜爱奢侈品,过度追求高档次、高品位的商业服务,举办豪华生日宴、婚礼,以及为了摆阔一掷千金、大肆挥霍等,都是炫耀消费的具体表现。这种消费行为不仅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污染和破坏。由于炫耀消费中消费者追求的是产生或服务能提供的一种象征性感受价值,包括身份或阶层的象征、时尚与先锋、好玩与趣味性等,并非真正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所以,炫耀消费是一种基于面子心理、攀比心理、虚荣心理的额外消费和非理性消费,它消耗了原本可以节省的资源、能源和财物,以至于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炫耀消费不断蔓延,必将加重资源、能源的巨大消耗,造成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迅速枯竭,加剧人类物质消费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引发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对人类社会永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四、绿色生活方式的内涵

    既然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是造成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那么构建绿色生活方式势必成为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之一。

    而绿色生活方式应该是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1.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

    简约即节俭、节约、简省之意;适度即适合要求的程度,适当之意;简约适度的绿色生活方式,即指以勤俭节约为原则,追求简约生活、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简约生活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追求简约生活是绿色生活方式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在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盛行的同时,世界范围内也掀起了简约生活的浪潮。面对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生态问题的共同威胁,如何实现从自然的征服者向生命共同体的平等公民的转变,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21]。目前,已有数百万的美国人在抵抗消费主义的喧嚣,持续了近20年的“国际罢买日”运动已在全世界多个国家得到积极响应;各式各样的环保运动和绿色运动包括素食主义、慢食运动、放慢生活节奏运动如雨后春笋;英国大学的物物交换商店、创造性节约等运动都是对消费主义的宣战。此外,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小约翰·科布身体力行践行素食主义;知名民间环保事业倡导者廖晓义倡导“乐活生活”。这些都为我们构建简约生活提供了借鉴。我们应以节约资源为目标,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厉行节约,通过节水、节能、节电、节物等行动,促进自然资源节约,追求简约生活。

    (2)适度消费

    印度国父圣雄甘地曾警示人们:地球可以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无法满足人类的贪婪。联合国提出的《21世纪议程》也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若想达到适当的发展,需要改变消费方式,以最高限度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产生废弃物[22]。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适度消费,要根据经济能力和合理需要理性购物、理性消费、适当消费。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加强旧衣利用;适量选购食物,杜绝餐桌浪费;理性选购住房,避免严重的资源浪费。总之,从抑止过度消费入手来减轻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

    2.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之“绿色”为环保、健康、纯天然之意,“低碳”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是指通过减少碳的排放量,减轻大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绿色出行

    人的生活离不开出行,如果为了减少碳的排放量而停止借机动设备或工具出行活动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尽量选择绿色出行方式。绿色出行方式是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出行方式,它既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又益于健康、保护环境。在这方面,欧美一些国家可谓采用绿色出行方式的典范。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77%的民众在繁忙时间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丹麦500多万人口拥有400多万辆自行车,几乎人手一辆;在以“自行车城”著称的哥本哈根市,超过1/3的市民每天骑自行车上班或上学。[23]在德国、芬兰、法国、荷兰、瑞士等国,浪漫的自行车旅行和悠闲的徒步旅行成为两种极受欢迎的旅游方式。我们应借鉴国外的这些做法,在出行时尽可能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多选用公共汽车、地铁或共享性的交通工具。这样既能减少资源能源消耗,也可以实现零排放、零污染,或少排放、少污染,从而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2)绿色居住

    绿色居住不是以大、奢华、高碳为美,而是以绿色、简约、环保为美。首先,应合理购买住房,要根据经济收入、购买能力、人口数量,选择面积适宜的住房,避免资源过度浪费和产生环境污染,增强二氧化碳减排和节能降耗效果。其次,应简约简单装修。生态文明时代家庭装修的主导风格理应是简约装修。简约是家装节能中最为合理的装修风格,通透的设计有利于通风和空气流通,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资源、能源、建材的浪费,应该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再次,我们应注重节能减排降耗,要选择节能砖建造住宅,以自然原色为住房主色,减少装修木材、铝材使用量,采用节能的家庭照明方式,选择节能冰箱,适时将电视机、微波炉、空调、电脑等电器断电,以此减少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

    3.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健康不仅指生理健康、身体没有病,还指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即心理健康、行为健康。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既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绿色饮食

    民以食为天。在生态文明新时代,人们的饮食应当是绿色饮食。绿色饮食主张在消费食品的过程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我们应尽可能选择购买本地生产的食品,少购买从国外进口或跨地区空运的食品,以减少食品运输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應选择当季水果和蔬菜,少购买反季节水果和蔬菜,因为反季节水果和蔬菜一般是在温室中种植的,温室种植往往需要消耗更多能源;应选择简单包装的食物,因为包装材料大多由纸、塑料、铝制品等制成,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选择简单包装的食物,拒绝使用复杂包装的食物,可以直接降低碳排放量。

    (2)全面生活

    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具有多种需要。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24]这就是说,新时代人的生活需要变得越来越丰富、全面。然而,消费主义生活方式、过度的物质追求,却把人们带入一个无意义、无方向感的空无世界。马克思曾指出,“一个人,他的生活包括了一个广阔范围的多样性活动和对世界的实际关系,因此过着一个多方面的生活”[25]。换句话说,人过着一种全面的生活。只有追求全面生活,人们的消费才会由单一的物质消费转向丰富的多样消费,由物质追求转向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这样既能减少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效应,又能丰富人的生活,使人们获得更多幸福感。

    五、绿色生活方式的构建

    绿色生活方式是一种与生态文明目标相一致的生活方式,它既不会自发形成,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人们运用生活理性对生活方式进行自觉选择,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加以构建。

    1.树立简约消费观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所持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观,往往会对人们生活方式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消费主义价值观的诱导,并通过消费购物、物质享乐表现出来。然而,如果物质财富成为人类崇拜的上帝,意识形态成为人类的禁锢,科学技术成为束缚自身的枷锁[26],那么人类不可避免地将在对象化活动中陷入被异化、物化的悲惨命运。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不仅不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和自由,相反,它必然会进一步强化过度生产和异化消费,从而造成对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破坏,并加深业已存在的生态危机。因此,在消费观上,我们应实现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树立简约消费观。简约消费观是指:通过消耗尽可能少的自然资源来满足人们合理的生活需要,优化生活质量,同时防止生活废弃物导入自然系统[27];崇尚低碳绿色,以自然为友,简约适度是其核心理念。构建绿色生活方式,应自觉摒弃消费主义价值观念,以简约消费观、科学的生活理念引导人们积极追求简约生活、绿色生活;应使人们意识到物质消费并不是幸福本身,它只是人的幸福体验的一个重要载体,真正的幸福应该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合理、健康、绿色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指数提升为落脚点。唯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才能实现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幸福生活。

    2.培育绿色生活风尚

    滴水难成海,独木不成林。构建绿色生活方式不是某个人的事情,而是全社会、全人类共同的愿景和行动。美国的马克·佩恩和扎莱纳所著的《小趋势——决定未来大变革的潜藏力量》一书中有一句经典之语令人深思:“在今天的大众社会,只要让百分之一的人真心作出与主流人群相反的选择,就足以形成一次能改变世界的运动。”[28]同样,绿色生活方式能否成为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主导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选择与当今占主流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相反的绿色生活方式。因此,应号召公众选择绿色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凝聚起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的磅礴之力,共同为构建绿色生活方式而努力。不仅如此,我们还应建立健全社会化参与机制,鼓励各级政府、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绿色活动,如开展植树节、爱鸟日、保护母亲河等活动,以植树节、国际湿地日等重要生态纪念日为契机,深入开展环境教育;创办各类绿色文化节和绿色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同时启动“绿化庭院、美化家园、绿色生活”等绿色行动,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绿色生活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凝聚推进绿色生活的合力,唤起人们的绿色生活意识,培养和提升人们的绿色生活能力,使绿色生活成为社会良好风尚。

    3.加强绿色生活教育

    构建绿色生活方式,应最大限度地消除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对人们思想产生的负面影响,深入开展绿色生活教育,不断增强人们的绿色生活意识。绿色生活教育,可以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和每个人的自我教育等来进行。家庭是绿色文化教育的启蒙之地,是培育绿色生活意识的出发点。父母应加强对子女绿色生活理念的培育,使子女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心理态度,自觉养成良好的绿色生活习惯。学校是绿色生活教育的主阵地,应将绿色生活理念、绿色生活方式等内容融入日常学习课程,“以文化人”,为使学生养成绿色生活与消费习惯打下良好的理论和知识基础。社会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空间,对绿色生活方式的构建至关重要。应加强社区的绿色生活理念的培育功能,加强社会组织的绿色生活的传播功能,加强社会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促进国民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应自觉修炼生态智慧,做到以自然为友、绿色化生活、生态化生存,将绿色生活方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进绿色生活方式的自我养成。

    六、结语

    综上所述,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生活方式的重要影响,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是一种异化的、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是造成人类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在今天这个生态文明新时代,为应对生态危机,必须与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彻底决裂,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不仅是表层生活的绿色化,本质上是我们生活主体的心灵绿化,是对物欲的自我限制和高尚生活的自觉追求。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只能把人类引向自我毁灭的深渊,唯有绿色生活方式才能把人类社会引向可持续发展之路。绿色生活方式的构建与形成,必将引领人们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推动人类的美好生活梦想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4-25(01).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5.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4] 黄承梁.生态文明型生活方式才最时尚[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2-22(05).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6] 方世南.生态文明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科学建构[J].学术研究,2003(7):50.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

    [8]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27.

    [9] 高文武,关胜侠.消费主义与消费生态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21.

    [10]WILLIAM.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M].McgillUniversity Press,1988:100.

    [11]王雨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07.

    [12]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慎之,梁树发,黄继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493.

    [13]科布,杨志华,王治河.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文明观——小约翰·B.科布访谈录[J].求是学刊,2016(1):13.

    [14]默里,谷义仁.绿色中国[M].姜仁凤,译.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88.

    [15]王婉,王鹏宇.知识经济下的新奢侈品及新奢侈消费:概念与内涵界定[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24.

    [16]2017中国奢侈品报告发布:爱时尚、钟情设计师品牌 23-34歲成消费主力[EB/OL].(2018-01-17)[2018-08-14].http://news.163.com/18/0117/20/D8CL7BGB000187VE.html.

    [17]李菊霞.反思我们身边的过度消费——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视角[J].理论视野,2012(1):33.

    [18]3500亿双十一疯狂过后 一个大麻烦让马云都发愁[EB/OL].(2018-11-13)[2018-08-14].http://edu.sina.com.cn/z1/2018-11-13/doc-ihmutuea9703592.shtml.

    [19]沃德,杜博斯.只有一个地球[M].吕瑞兰,李长生,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65.

    [20]王春晓,朱虹.地位焦虑、物质主义与炫耀性消费——中国人物质主义倾向的现状、前因及后果[J].北京社会科学,2016(5):31.

    [21]刘勇,何苗.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逻辑[J].理论与评论,2018(3):31.

    [22]柴素芳.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7.

    [23]崔晓玲.丹麦:绿色经济风头正劲[J].中国对外贸易,2012(7):60.

    [2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96.

    [26]闵浩宇.论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的社会化途径[J].新西部,2014(24):.

    [27]刘德海.绿色发展[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193.

    [28]佩恩,扎莱纳.小趋势——决定未来大变革的潜藏力量[M].贺和风,刘庸安,周艳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