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江均会 梁甜

    【摘 要】一直以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今日趋严重的生态问题,使得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出现严重危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越来越突出。正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生态危机的爆发为利奥波德思考环境问题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提供了可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是生态伦理学所必须要处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是生态伦理学中的一個主要流派。本文以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学的理论与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来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然界。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利奥波德;大地伦理;生态中心主义

    中图分类号:C91-0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6-0184-02

    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在这样的生态危机之下,我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我们应如何对待自然。传统伦理学是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但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需要一种新的伦理体系来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提出了“生态伦理学”的概念,即从生态学和伦理学相融合的角度来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伦理道德关怀的范围从人扩展到自然界。本文从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与人类中心主义相互对立的两种思想,来分析和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以及我们应如何对待自然界的问题。

    一、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

    “人类中心主义”主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处于中心地位,人是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主体性存在,而自然界仅仅是具有工具价值的客观性存在。

    “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①,亚里士多德说:“植物的存在就是为了动物的降生,其他一些动物又是为了人类而生存,驯养动物是为了便于使用和作为人类的食品……如若自然不造残缺不全之物,不做徒劳无益之事,那么它是为人类而生了所有动物。”②他把自然界的一切存在物看作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存在的。直到近代以后,法国哲学家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的提出,创建了主客二分的哲学,人成了自然界的主宰者。英国经验论哲学家培根和洛克使其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而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培根认为认识和了解自然是为了满足人类统治自然的要求,而科学正是要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发现征服自然的方法;洛克说:“人要从自然中解放出来,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③因此,人们开始了对大自然的大规模进攻。康德提出“人是目的”“人为自然立法”使人类中心主义在理论上得以完成。

    可以说,人类中心主义萌发于古代,并且随着近代哲学与科学的发展逐渐成为人类主宰自然的思想和实践,是人类成就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基础,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然而从对待自然界的态度而言,过分地强调对自然的征服和利用,改变了以往人从属于、依附于自然界的地位,并且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最终认为自己成了自然界的主人,能统治自然和主宰自然。而恩格斯曾经警告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④当前自然平衡被破坏、生态系统失衡等严重问题表明,“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有其限度,它忽视了自然规律和自然的内在价值,将人与自然完全对立起来。因而,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主客二分、对立的关系。

    二、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

    利奥波德在现代生态学的影响下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批判,他指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提出与之相对立的生态主义伦理观。他认为人并不是自然界的统治者、主宰者,自然界同时也不是人类所要征服的对象,人和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一样,都只是其中的一员。人应当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并且人对自然界的和谐、稳定与美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生态整体观

    利奥波德将大地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它不仅包括土壤,还包括自然界的一切存在物,它们组成了一个共同体,他认为“没有任何动物,甚至是人类能够独立于环境。植物、动物、人类以及土壤是共同体或有机体中相互依赖的组成部分”。⑤他用生态学的“生态金字塔”来阐释有机体之间的关系。“生态金字塔”共有七个层级,处在金字塔顶端的是人,处于最低端的是土壤。接着他又借鉴生态学中的食物链来解释人和其他生物之间的能力循环过程。位于下层的物种为上一层级的物种提供生存所需的事物,而位于较顶端的物种死亡之后又会返回到土壤中,为土壤提供肥料,从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食物链。这个食物链的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因此,利奥波德主张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来保护自然界,尊重自然界中每一个物种的存在价值,而不是仅仅只保护其中的某一些物种。利奥波德改变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中人在自然界中的定位,改变了人与自然对立的关系,人类不能以掠夺的方式占有和征服自然,而是应该尊重自然。

    (二)生态伦理观

    利奥波德结合生态学与伦理学提出了生态主义的伦理观。伦理的本质是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生态伦理则是将伦理道德的界限扩展到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奥波德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仅仅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传统伦理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仅仅以人类的利益作为唯一的伦理价值评判标准是片面的。因此,需要一种新的伦理价值评判体系,既考虑人类的经济利益,同时也考虑生态整体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利奥波德认为恰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才致使美国出现环境危机,人类中心主义只关注了人的内在利益,忽视自然规律和自然的内在价值,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必然会使自然加速毁灭。因此,利奥波德呼吁人们要热爱和尊重大自然,同时将人类的道德关怀范围扩展到自然界,给予大自然道德上的尊重和关怀。

    利奥波德还对传统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功利主义自然保护观进行了批判,提出将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作为伦理评判的标准。“‘和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物种共同生存、和谐相处、共同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复杂性,让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功能得到发挥;‘美丽指使生态系统符合审美标准。他认为人类有义务为了维护生态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做出牺牲,甚至可以为了生态整体的利益牺牲个体利益甚至生命。”⑥

    (三)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

    生態中心主义自然观是相对于人类中心主义来说的,它是一种生态至上的自然保护观,把自然界具有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能力称为自然的内在价值。自然界作为系统性的、组织严密的生态有机体,在其内部的每个存在者都占据特定的位置,具有特定的作用。对于维护生态整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利奥波德首先将伦理道德的边界扩展到自然界。他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生命共同体。人类和非人类存在者都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类作为其中的一员,有责任维护这个共同体的和谐、稳定与美丽。同时,自然界作为一个共同体有每一个个体所不具备的价值。自然界的和谐、稳定与美丽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共同体的整体利益优先于个体利益。利奥波德把维护共同体的整体利益作为判断事物价值的标准,改变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评判标准,认为我们保护自然是出于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维护自然整体性的责任。

    三、利奥波德大地伦理的意义及局限性

    在理论上,利奥波德大地伦理思想的创立是一次伟大的创新,是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的颠覆。传统的世界观是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来看待自然界,利奥波德所倡导的是从生态整体的角度来看待自然界。他以一种新的生态伦理视角重新定义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指出人是生态整体的一部分,人应该尊重和热爱自然,为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同时在生态伦理实践上,大地伦理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正确的行为指南。它扩展了伦理的范围, 唤醒人们对大地的热爱和尊重, 对树立生态伦理意识、规范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过度行为以及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

    但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思想也有其理论上的困难:第一,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认为最高的“善”是保护大地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共同体的整体利益对个体的利益的优先性是否是一种环境法西斯主义?第二,大地伦理学拓展了伦理共同体, 它只考虑生态环境的利益,那人的价值体现在何处?第三,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以及相互争辩,但这些理论都各有不足,那大地伦理学怎样建构一个权威的伦理价值的评判标准?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过于理想化,他过度强调了生态整体的价值,忽视个体的权利。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时,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人类有其主体性,应当以一种生态互换的眼光来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中心互换关系:在古代社会人类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现象无法解释,在抵御自然灾害方面能力弱,自然界始终对人保持一种神秘感,人类对自然界保持一种敬畏的态度,被动地依附于自然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自然界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人类不再被动地依附于自然界,而是把自然界设定为自己利用和改造的客体对象。不论是自然中心主义或是人类中心主义都有一定的片面性。自然中心主义把人的主体性存在消解了,人成了一种对象性的客体存在,从而消融在自然界的存在物之中;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的利益、生存与发展为出发点来建立人的主体性,忽视了自然自身具有的规律和价值。因此,我们需要这两种中心的交往和互换,一方面我们要认同自然界的权利和价值,使得自然界的价值能够以主体性的姿态得到充分体现;另一方面人的主体性也能得到充分地发挥,从而引导人们尊重自然,从而使得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共同发展。

    权利共存关系:人类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滋养,满足自身的需要,这使得人类非常优越地认为自己具有主动性的生存权利,是主体性的存在。实际上权利以及权利的主体应当是共生的。人类行使、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权利,同时也有维护和优化自然生态的权利。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滋养,同时也按其本身的内在规律延续其存在。而人类在对自然界进行扩张和攫取时,应该认识到自然界是无法进行自我扩张的,它有其自身发展的节奏和周期,它也有再生、再造、休养生息的权利。这种权利共存的观念,获利的不仅只是自然界,更多的是人类。人类对自然界权利的认同,便是在维护人类权利。

    交往重建关系:人作为单纯的主体性存在,自然界作为对象性的客体存在的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模式应当转变。马克思说:“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⑦其实在人与自然的交往中,人和自然都是双重性的存在。就人来讲,人既是依赖于自然的客观存在物,又是拥有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主体性存在;就自然界来讲,它有其自身的规律,是人类生存的客观条件,在与人类的交往过程中,它也有其主体性,是人类生存、发展必然要依赖的东西。

    总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上,我们不能仅仅坚持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同时也不能忽视人类的主体性,而要构建一种人与自然交往互动、互利共存的关系。

    注 释: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第64页.

    ②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3,第17页.

    ③生态哲学.余谋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第258页.

    ④生态哲学.余谋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第262页.

    ⑤佟立.当代西方生态哲学思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第69页.

    ⑥佟立.当代西方生态哲学思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第72页.

    ⑦转引盖光.生态境域中人的生存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第166页.

    参考文献:

    [1]钱俊生,余谋昌主编.生态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2]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3.

    [3]盖光.生态境域中人的生存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佟立.当代西方生态哲学思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

    [5]生态正义“伦理”——“道德”形态的逻辑进路[J].牛庆燕.中州学刊.2016(11).

    [6] “像山那样思考”:奥尔多·利奥波德的生态意识与环境史[J].王玉山.社会科学战线.2017(01).

    [7]马克思“人与土地伦理关系”思想探微[J].解保军.伦理学研究.2015(01).

    [8]利奥波德大地伦理思想探析[J].葛丽丽.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8).

    [9]余谋昌.走出人类中心主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

    [10]张彭松.生态伦理:从颠覆走向整合[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

    [11]章建刚.人对自然有伦理关系吗?[J].哲学研究.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