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与丑的边缘上“疯狂”试探

    孙韵琦

    

    

    

    摘要:“新丑风”是近年来平面设计界的新宠,而日本设计师高田唯因摆脱设计尝试、无视设计法则,在作品中刻意展示设计缺陷,被称为日本“新丑风”的代表。文章尝试深度理解这种设计风格,并剖析他的设计方法。以视觉心理的角度,从配色、版式与图案三大平面要素上,分析高田唯的跨越式“新丑风”。“新丑风”是一种让设计更生动的表现方式,是高田唯幽默、质朴的独特设计语言。从设计技法与规范中大胆地跳脱出来并非为了哗众取宠,而是在艺术设计探索道路上进行的勇猛探索,值得设计者们深思与借鉴。

    关键词:高田唯 新丑风 平面设计 视觉心理 心理学 设计语言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3-0136-04

    引言

    2018年,日本平面设计师高田唯在上海M50举办了“高田唯·潜水平面设计展”。从主题海报、邀请函到展示的作品,无一不冲击着人们的审美感受:杂乱的配色、草率的字体、粗糙的图片和漫不经心的版式,全是平面设计的忌讳和错误,与街头巷尾的野广告、丑招贴风格一致,呈现出落后于时代的低审美感。人们对高田唯如是评价:用Word做设计、用脚作画,是全日本最具“乡土气”的设计师。

    不过,高田唯并不是利用“献丑”来博人眼球,他也并非初出茅庐的门外汉。相反,他曾获得代表日本设计界最高荣誉的JAGDA(日本图形设计师协会)新人奖,是日本知名美术高校东京造型大学的副教授、活版印刷专家。就是这样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拥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在2011年斩获JAGDA新人奖后,忽然摆脱了设计常识,跳出审美法则与设计规范的限制,在作品中频繁展示设计缺陷,并大胆地使用正统设计中少见的技法与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人们称之为“新丑风”。虽然这种风格令他饱受争议,但他的“丑”有一种奇妙的魅力,体现叛逆、幽默与质朴。因此,JAGDA十分认可这位敢于打破常规的鬼才设计师,并邀请他设计2017年JAGDA日本平面设计展的主视觉和年鉴封面(图1、2)。

    如何理解这种跨越式的“新丑风”?为何站在“美”的对立面上的高田唯,能把“丑”玩转得如此吸引人?文章尝试从视觉心理的角度,对“新丑风”的三大核心设计要素——配色、版式与图案进行分析,深度理解这种离经叛道、风趣幽默、天然质朴的设计风格。

    一、丑配色——夸张但不失均衡

    高田唯并没有禁锢在“专业”的配色常识中,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对他而言,强烈的撞色搭配早非新鲜(如图3),混用十多种颜色才是他玩转的领域,且丝毫不惧怕那些令许多设计师望而生畏的刺眼色彩(如图4)。这种大胆的用色风格,很容易让画面滋生一种廉价感;杂乱又刺眼的搭配,也打乱了设计规范中的常用配色公式;而色彩过多则会导致设计难度成倍增长,让视觉效果的控制变得十分困难。

    这对设计经验丰富的高田唯来说却非难事,他谙熟色彩法则与要领,也深知这种疯狂的尝试会带来哪些负面视觉效果,因此在作品中使用了一系列灵活、高超的设计技巧。

    (一)表观重量在“丑配色”中的应用

    色彩本身没有重量,但人的心理会赋予色彩一个重量,这在心理学中叫作“表观重量(Apparent Weight)”。色彩的表观重量由色相、饱和度、明度三者共同作用而决定:色相即颜色,由轻至重分别为白色、黄色、橙色、绿色、蓝色、红色、黑色;色相不变的情况下,饱和度较高的色彩比饱和度较低的色彩显得重,明度较高的色彩比明度较低的色彩显得轻(详见图5)。在一个画面中,合理分布的表观重量可以让构图更加稳固、视觉效果更加美观,而高田唯非常擅长处理色彩属性与表观重量之间的细微变化与差异。

    以图3为例,占据海报黄金位置的玫红色块与翠绿色块三面相邻,视觉效果比较庸俗,而饱和度与明度的“双高”也使得它们十分刺眼。为了去除这种视觉上的不适感,高田唯用大量黑色文字占满玫红色块,一可适当遮蔽刺眼的色彩,二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该区域的明度,加大表观重量,稳压黄金分割点,使画面的构图更加稳固;运用略显“高级”的砖红色,按一定比例铺满海报四周,进一步降低画面整体的饱和度与明度,让画面中心与四周的表观重量产生强烈对比,使中心区域更加突出;为避免整体色彩过于沉重,在石膏像的背景上选用与白色相近的高级灰,有效提升画面中心区域的亮度、降低表观重量,改善原本压抑的色彩效果,让视觉焦点更加集中,并进一步去除红绿二色搭配的不良感受。最终,由小区域的“丑配色”所带来的劣质感完全被大面积的“高级色”给中和掉,而不同区域的色彩比重也带来舒适的美感(见图6);同时,画面周围的高级色柔和、稳重,不如明亮、刺激的“丑配色”抢眼,根据暗色退后、亮色靠前的色彩基础知识可知,“丑配色”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具有趣味性与新鲜感,更在于其能作为点睛之笔,使画面的主次更加分明、视觉空间感更加清晰。

    图4比图3的处理更加复杂,不仅要合理安排画面整体的重量结构,还要对每个色块之间的关系、色块内部的颜色进行综合调配:除了“Ha”后面保留有一点浅灰色外,其他字母背景色的饱和度与明度都接近100%,或为100%,整体色彩偏明亮、清透。左上角的褐色、“i”区的蓝色与“FESTA”周围的红色都属于较重的颜色,所以高田唯将它们的面积缩小,并分别搭配轻盈的白色、黄色字母;“Ha”的橘红色与浅灰色搭配,平衡、得当;“RO”区的绿色与日期区的橘黄色都属于較轻的颜色,且绿色的面积很大,因此高田唯用纯黑色的大磅数文字“压秤”。最终,画面整体的色彩重量在构图上达到稳固(见图了),不同色彩的重量值像音乐的音符一般高低跳跃,而色相的多重变化也为画面增添了生命般的韵律。

    (二)冯·雷斯托夫效应在“丑配色”中的反作用

    表观重量的均衡无法掩盖图用色混乱会带来嘈杂感的问题,然而图4的整体效果却体现出一种奇妙而稳定的秩序感,它所带来的舒适体验让画面的趣味性、观赏性得到进一步升华。高田唯究竟使用了何种设计技巧,才能赋予这种怪诞的作品异样的美感?

    前苏联心理学家冯·雷斯托夫曾提出“相对于普通事物而言,人记住独特或特殊事物的可能性更大,这是因为人的大脑会自动对脱颖而出的刺激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记忆,所以一个元素越荒诞、越突兀,它就越出众并令人记忆深刻”。这便是著名的冯·雷斯托夫效应理论,它在以平面设计为主的视觉艺术领域当中被广泛、验证,可帮助设计师运用视觉语言区分画面的主次、突出画面重点。那么,如果在此理论上逆向思维,还可得到另一种推论:若一个画面中的所有视觉元素都一样突出,那这个画面就没有重点可言,因为所有元素的视觉“优先级”都一样,无法区分主次。

    推得此理后,再次审视图4,可发现:跳脱的配色、杂乱的版式与统一粗细的字体被均匀地使用在海报中的每一个角落,它们让视觉刺激变得非常规律,进而形成了一种稳定的秩序。一旦人的视觉适应了这种规律感和秩序感——就像人的听觉会逐渐忽略节奏固定的白噪音一样——那么,刺眼的配色、混乱的版式所带来的干扰都“后退”为背景装饰,不再引人注目,让人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海报本身想要表达的信息上,作品的主题便更加突出。正是利用了人对规律刺激的抗干扰能力,“新丑风”的配色风格的优点才完全显现出来。这种另辟蹊径的处理方法,是高田唯从我国著名椰汁品牌——椰树的产品包装上得来的灵感。不过,虽然在风格上极力地效仿,但他避开了椰树包装上的诸多缺陷,如信息密集、画面压抑等,而做出相应的处理对策:维持大部分颜色的通透感;灵活运用不同磅数的文字,并对部分文字进行变形处理,给画面增加留白;规划构图,调整不同画面中每个元素的比例,让画面富有韵律感。正是这些细致入微的处理,让他在致敬椰树风格的同时,又把作品维持在了一个较高的水准之上。

    二、丑版式——随性但富有情感

    高田唯的排版似乎无明显规律可循(图8~图10),常见的排版要诀在他的“新丑风”作品中遍寻不到,甚至对构图起到基架作用的黄金比例都被他遗忘。版式对平面设计相当重要,它不仅能带来阅读的节奏感、审美的快感,更能帮助作品宣泄情感、烘托主题。然而,对技巧的过分关注也会使作品的情感产生流失,所以,高田唯选择舍弃常规的版式技巧,用纵情、随性的方式摆放自己的设计元素。

    这种洒脱的处理方式,让作品的内涵从设计规范中彻底解放出来,也让情感的表达变得淋漓尽致。但是,打破传统不一定能迎来革新,感性也并非站在理性的对立面——密集的版式、贴边的图文、不受控制的构图,这些出挑的错误仍然比较显著,那么高田唯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客观缺陷与主观情感之间的;中突呢?

    (一)格式塔心理学对“丑版式”的启发

    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科特·考夫卡提出一个观点:世界是心物的,经验世界(即心理世界)与实在的物理世界是不能对等的。他用“心理场”(Psychological Field)来代表观察者的现实观,把实在的物理世界称为“物理境”(Physical Situation)。种种实验结果都表明,心理场和物理境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但人类的心理活动确是两者结合而成的心理场H。通俗地讲,人们的感受,是心理世界与现实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产物。既然心理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对事物的理解和判断,那么对“新丑风”的理解,就必须结合作品带给人的心理效应来分析,因为技巧只是通往目标道路上的辅助工具,并非全部內涵。若是能用更纯粹、直白的方式创作,那美与丑便只占艺术中的一个维度,而非唯一的评判标准。

    高田唯的“新丑风”所蕴含的情感因素远重于技巧表现,在心理效应上有着极强的渲染力。以《Why not live for art Ⅱ》这幅海报(图8)为例,大量的文字铺满整个画面,配色则是浓墨重彩,让本就“字满为患”的海报变得更加浑浊。观者势必产生质疑:为何不用更清透的视觉表现?为何不用更精炼的设计语言?这种质疑恰恰与高田唯创作时的情感频率相同——他用大字号、大磅数的黑体字,将自己关于艺术设计的思考与质疑,以“呐喊”的形式列举在画面的正中央:“这是艺术吗?为什么会想要?在哪里能买到?购买艺术是怎样的心情?说到底,为什么要做收藏?……”十个具有极强冲击力的问句,让观者的内心跟随视觉产生波澜;而字号、字磅和背景的颜色都跟随高田唯创作时的思绪自然发生变化;略显浑浊的色彩和不留行距的排版,都让作品的情感穿透了画面,直击观者的心灵。通过这种激烈的表达方式,观者能直接地感受到高田唯对专业标准、审美偏见和行业规则的深刻思考与强烈质疑。一旦观者的内心彻底被情感所感染,那么技巧的错误与风格的缺陷都失去了重要性;如何像高田唯一样寻找到更好的艺术表达方式,才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主观调节作用在“丑版式”中的效应

    关于心理因素对客观判断的影响,英国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也有与考夫卡相似的观点:图像形式关系的整体效应和视觉心理的主观调节作用都不可忽视,也就是说,视觉效应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藉由这些理论,还可以这样理解高田唯的“新丑风”:当作品的情感密度凌驾在美与丑的标准之上时,人们就不会再以某种约定俗成的标准来评价一个艺术作品。就好比人们在欣赏儿童画时,会远离世俗的成见,只关注画面中的纯真感,而不会在意那些没有被后天雕琢的质朴技巧。

    以图9为例,这是高田唯为他所任职的东京造型大学平面设计专业制作的指导手册,封面简单得离奇。作为设计科班院校的宣传物料,没有刻意的炫技、没有故作深沉的情调,仅用五根矢量线条和五个椭圆勾勒出一只手的形状;指纹用片假名替代,意为“图形”,挑明主题;标题文字跟随手的方向竖排在画面的左上角;背景则用红、蓝渐变色简单装饰。这种俏皮的风格是高田唯惯有的设计手法,融入了他的思想、对设计的认知和个人的情感,并藉此告诉他的学生:设计就是用手去创作,就这么简单,但它十分有趣。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深入分析,可以感受到:高田唯的版式随意但真挚、狂乱却有序,思想、情感、信息等作品内涵的表达是他创作的重点。在他看来,符合“专业标准”的排版方式,虽然像机械那样不会犯错,但弊端就是缺乏情感与生气。正如他自己所说“单单只把东西做得美观,这样的人实在太多了,所以我要探寻一条如何将设计表现得更生动的路。”

    三、丑图案——潦草但充满活力

    粗糙、简陋,是人们对“新丑风”图案盖下的标签。曾几何时,高田唯的插画也非常“专业”,拥有丰富的细节、缤纷的色彩、考究的线条和完整的构图。然而,如前文所说,他在寻求一种让设计更生动的表现方式,所以他的画风也与配色、版式一起发生了骤变;他始终坚持将情感的表现力放在创作的首位,追求体现天然质朴感的图画,用这种方式来释放自己对设计不懈追求的热忱。

    只不过,这种率真的表现方式有些“放纵”:以图1、图2、图10~图12为例,从线条风格等多处细节可以看出,这些图案是他用鼠标直接进行绘制的,没有构图、没有技巧,甚至没有色彩。这种潦草的涂鸦为何会被以JAGDA为首的权威设计师们“纵容”并认可呢?

    (一)感官适应在“丑图案”中的体现

    心理学理论阐述了一种现象,叫感官适应(Sensory Adaptation):当人的感受器官与外界刺激不断接触时,一旦人的感官不再感知刺激,就会产生感官适应。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神经系统对持续性刺激的反应度会下降,产生神经适应(Neural Adaptation),从而引发感官适应。比如,一个人走进一间具有难闻气味的房间,几分钟后他便几乎不会注意到这种味道;或者人的皮肤也会逐渐察觉不到衣服带来的摩擦感。任何感受器官都会产生感官适应,包括视觉。这与英国艺术史学家E.H.贡布里希曾在《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一书中关于视觉适应外界“秩序感”的剖析原理有相似之处,但贡布里希的阐述偏向人体对“节奏”的适应与调节,而此处更强调一种线性的影响,即惯性现象。惯性会加强人体感官对规律刺激的适应能力,导致人逐渐对某些事物或现象不加思索与分辨。然而,不仅是感官,人的心理活动也会被惯性左右,所以有“思维惯性”这种说法。

    总之,人是一种适应力极强的生物。一旦人们适应了“新丑风”的创作模式后,丑、怪、乱等负面的视觉刺激就会减弱甚至不易察觉;加之作品本身饱含情感、率性奔放,感性因素占据了视觉思维的上风,再结合前文的分析便知,当上述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就不会再以某种约定俗成的标准来评价高田唯的作品,从而忽略技法上的缺陷,只关注画面中流露的情感与传递的信息。

    所以,即使是鼠标绘图,在高田唯古灵精怪的作品中也不会显得突兀;也恰恰是在这种创作环境里,潦草的画风和有趣的内容才能体现出难得天然与活泼。无论是JAGDA主视觉,还是个人作品展(图10)、商业展(图11、图12)的宣传海报,微笑、快乐、个性、搞怪都是他刻画的重点,而图案周围也没有过多的装饰,一般只有必要性的文字点缀与点、线、面的衬托,色彩明朗、鲜亮、活泼,整体风格始终贯彻他的个人主题——创作生动的设计。在他看来,专业上的完美标准可能会遮蔽设计的活力,而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偏差则格外具有表现力。就像他的“丑配色”和“丑版式”一样,对规则的舍弃是为了毅然朝着更生动的道路尽头探索,无需多彩的颜色,也没有精雕细琢的线条与构图,甚至所有能提升画面质感的绘画细节都可以被割舍。

    (二)主观调节作用在“丑图案”中的延用

    当感官适应与思维惯性产生后,主观心理的调节作用便开始生效,进一步瓦解“新丑风”与观者内心之间的隔阂。而这种生理与心理双方面的适应和惯性不仅会影响观者,更会影响创作者。从这个角度理解和思考,就能明白高田唯选择用鼠标作画的初衷:对于他这种擅长绘画的人而言,多年的专业训练会使得自己无法违抗肌肉记忆,画不出像儿童涂鸦那样没有被后天雕琢的质朴线条,因此干脆放弃手绘,改用鼠标绘图。所以,“新丑风”的图案虽然潦草,却又保留了他过去“细腻”时期的绘画特点:情感丰厚、个性明朗,画面富有活力,始終坚持传达快乐的感受。

    更何况,绘画本就是比任何设计手段都更加自由的艺术形式,它可以不受功能性与目的性的制约,让线条与笔触跟随创作者的心路自然游走,只做最纯粹的表达。如图10~图12,简单的图案占据了大面积的画幅,撑开了信息之间的空挡,让人在欣赏时感受惬意与放松;它们有着比版式更加直白的表现力——它们大多是干净的笑脸,神情像孩童一样天真烂漫,一如它们的画风,潦草但质朴、简单却纯真。利用这种创作手法,高田唯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道理:当抛弃了技法、规则和标准后,画面的活力就会被表现得非凡。

    结语

    高田唯的“丑”是一种有意识的尝试,具有不可估量的艺术表现力。他不断尝试在美与丑的边缘上游走,运用各种独特的设计手法,轻易反转美与丑的常规标准,打破了人们关于审美的固有偏见,拉大了人对美与丑所设定的狭小阈值。这种奇特的想法、搞怪的创作形式,尽管暂时不被大多数人接受,但已在小范围内形成一股风潮:如在高校的毕业设计展中,基于“新丑风”衍生而来的创意作品正在逐年增多,这说明以学生为主的年轻团体非常喜爱他的风格。而高田唯创作“新丑风”的初衷也十分单纯,就像他的作品一样随性、自然——让平面设计回归“为了传达而创作”的本质目的。通过分析这些幽默、质朴的设计,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虽然,在设计教育中,美丽和整洁是最重要的,但这并非是最好的,即使站在完整、精致、一丝不苟的对立面,依然可以让作品具有反常的吸引力。擅长漂亮设计的人有很多,所以不妨做些大胆的尝试,去寻找更天然、更纯粹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