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背景下高校校园类APP现状与发展前景研究

    石臣磊 袁丽丽 侯超越

    摘要:文章通过对智慧校园背景下高校校园类APP现状与发展前景的调研,结合新冠疫情对高校教学形式的挑战,分析了高校校园类APP在教学应用、用户需求、市场前景和研发应用方面的情况,简要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智慧校园;校园APP;互联网+;高等院校

    自2010年起,智慧校园陆续被各大高校纳入发展规划中,成为“新时代”的新型校园生态。随着5G时代的蓬勃发展,在面对新冠疫情对传统教育教学形式的冲击下,“互联网+教育”赋予了传统教育改革与发展新的挑战和机遇,国内许多高校陆续尝试引入“互联网+校园APP”管理模式,推动信息化技术服务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校园管理,最终实现智慧校园的建设。在智慧校园背景下不断发展的校园类APP,凭借其智慧化、网络化和开放化的特征,对大数据、5G等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应用,以及质量更高、速度更快、服务更广的优势,在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和校园文化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需求不匹配、信息不安全和运维不稳定等诸多考验。

    一、 校园APP现状分析

    校园类APP发展充满机遇,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与教育教学不配套、研发质量参差不齐、商业化严重、功能单一、与高校需求不完全匹配、用户信息泄露隐患,以及缺少稳定运维团队等严峻问题。

    (一)需求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热门的校园类APP都是与高校校园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可直接提供某方面服务、用户体验良好的APP尤其受广大师生青睐。但是,针对高校教育教学体系的APP或是功能模块依然是目前APP应用领域的短板。新冠疫情引发的社会疫情防控可能会是常态化和持久化的,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手段同样面临挑战。高校要主动做出调整,教师要主动做出应对,采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提高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学习效果。通过调研,笔者所在的哈尔滨医科大学本学期在线课程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首先,高校并没有一款适合自己教育教学的在线教学工具,教师和学生每天都要面对反复更换在线教学工具的尴尬,手忙脚乱,疲于应对。其次,没有任何一款在线教学工具的功能设计能够满足高校的全部教学要求,这使得授课效果不佳,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最后,教学效果与教师备课、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上和课后测验,以及课后答疑等环节密切相关,这些传统教学场景如何在互联网上实现同样是教育、教学机构在疫情下面临的重大挑战。

    同时,在生活服务方面,餐饮娱乐讯息最受关注;移动教学方面,移动图书馆需求占比最高;学生管理方面,一卡通服务仍是重点;移动工作方面,通知公告是师生集中点击查看的重点板块。首先,数据显示,近80%的师生注重APP操作的便利快捷性。其次,完善的功能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也是影响师生选择的关键要素。大量数据表明,具有实际用途的APP远比“花里胡哨”走得更远。以校园信息为核心导向的校园类APP不仅要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更要符合“高校”这一特殊环境下、“师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使用习惯和审美品位。

    (二)市场前景

    据了解,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8.54亿,手机网民达8.47亿,占比达99.1%,这意味着开发、拓展APP背后的巨大需求。同时,2019年全国共有近3 000所高校,高校录取人数达到700余万。以此估算,目前高校在校人数至少达到3 000万人,庞大的高校学生群体意味着巨大的商业潜在价值和需求。调查显示,百分之百的高校学生认为校园类APP在一定程度上便捷了学习生活,近8成的大学生表示期待综合服务功能的APP,希望能够充分利用校园类APP满足学习生活、信息发布、资料查询和社區互动等方面的高校生活需求。此外,高校教学管理的智能化需求和相关政策的鼓励支持等,也使得大学校园类APP市场“魅力大增”,吸引着诸多互联网公司、教育集团积极投入、竞相角逐、抢占分割目标市场。

    (三)研发应用现状

    目前,校园类APP研发侧重点各有不同,按资源内容可分为科研工作类、学习事务类、生活服务类和学生管理类。研发形式可大体归纳为三种:一是市场竞争提供,师生自主选用;二是校企合作研发,学校组织应用;三是学校自主研发,部署校内使用。前两种情况,由于企业主导产品运营,最终大多因过度趋利而违背学校“教学管理、服务校园”的初衷。第三种情况,由于多数学校缺乏APP研发的经验及经费,或因前期探索不足、盲目投入造成方向迷失、资源浪费。

    不难看出,基于大学管理和智慧校园的发展要求,适宜的过渡阶段、平衡的产品所有权和功能开发是校园APP成熟发展、服务高校师生的必经之路。

    二、校园类APP存在问题

    在大数据、5G等日益强大的技术支撑下,众多高校开启了校园类APP的建设规划,以清华大学“At Tsinghua”、重庆大学“HOLD住重大”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校园类个性化APP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甚至有成长为综合型app的良好态势。但部分校园类APP的“折戟之旅”也让我们开始反思智慧校园背景下校园类APP的不足所在。

    (一)项目孵化缺失

    调查显示,很多校园类APP项目由于缺少足够的孵化场景和持续的资源供给而失败。核心团队盲目寻求国家、省市及学校的政策和资源支持,错失国家创新创业项目;同时缺少学校相关部门教师及创业导师的共同配合,丧失了产品孵化机会和应有的孵化基础,使APP“羽翼未丰”就“被迫营业”,最终走向失败。

    (二)APP功能短板、个性化不足

    由于部分公司过度逐利,为急于抢占市场盲目研发单一功能APP,造成单一功能的APP泛滥,在校师生不得不安装多达十几款的APP来满足不同需要。以新冠疫情期间的网络教学为例,听课一个APP,做作业一个APP,查课一个APP……给广大师生造成极大困扰,严重占用和浪费资源,影响教学质量和学习生活秩序。

    (三)APP研发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高校校园潜在的商业价值的诱惑,研发公司将盈利快、成本小和研发易作为产品投入市场标准,任用缺乏实战经验和优秀技术的人员参与产品研发,造成研发的校园类APP功能鸡肋、质量恶劣,引起高校师生的反感,阻碍校园类APP市场健康发展。

    (四)缺乏稳定的运维团队

    现阶段,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不够,高校行政部门对校园类APP监管分工不明,以及高校出于某些原因强制学生下载不同经济实力及技术实力的公司研发的APP,导致运营者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甚至不具备稳定的运营团队,不能及时采纳反馈用户意见,造成APP成为“空壳”甚至被逐渐弃用。

    三、校园类APP发展建议

    (一)高校要承担起主体责任

    校园类APP要始终围绕师生学习、生活和教学需求去设计谋划。高校在主持研发、选择产品时要承担起主体责任,切实根据本校教学、管理和师生的需求开发功能齐全、兼容并包和使用流畅的校园类APP;教育部门要切实承担起监管责任,制定完善相关规范标准,加强常态化监管,关注校园类APP的开发、选用和整合,为校园类APP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和营商环境,使其真正成为智慧校园的建设支撑。

    (二)让“共性”与“个性”贯穿APP迭代始终

    一是要平衡好市场化手段和公益性开放,做好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让校园类APP成为本校的服务工具,同时也是高校交流联通、资源共享的有效枢纽,最终形成良好的“智慧校园生态圈”;二是要平衡好大数据采集和用户信息安全,利用大数据手段形成“个性化”定制服务和精准推送,从而不断增强高校师生的用户粘性,同时更要做好信息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引导、要求相关企业承担信息安全责任,让平衡“共性”与“个性”的理念贯穿产品的每一次迭代,实现高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共赢。

    (三)扎实做好运营、推广和服务

    校园类APP的开发意味着良好开局,扎实做好运营、推广和服务才能助力产品走得更远。核心团队及高校要有意识地定期收集、采纳广大师生用户的体验和建议,不断优化升级产品功能,在内容丰富性、操作便捷性和性能稳定性上做好功课;同时要根据政策方针、应用环境的变化灵活选择推广方法和策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推广方式,创新宣传热点,从而实现APP“走心式运营”。学生群体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高,不仅意味着积极的新增用户,也意味着迅速的流失,高校要注重与师生的及时反馈互动,保持APP的新鲜感和吸引力才能够形成良好口碑,维系好用户忠诚度。

    (四)紧密围绕提高在线教育教学效果开展建设

    新冠疫情的影响下,高校教师要想提高在线教学效果,高校和教师必须在教学手段和方式上作出改变。这是一个挑战,同样也是一个契机。对于校园智能APP来说,只有紧密围绕高校教育教学的需求去研发功能、迭代产品,才能让智慧校园这个概念真正走进校园、扎根高校。按照当前的形势,疫情防控很可能常态化,所以高校教师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智慧校园APP产品也要做好常态化的在线教学服务。比如,研发教学周内的师生互动板块、课前优秀慕课的在线观看、课上随机实时测试、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共享、课后测验、教学效果评估与反馈等。在疫情中,真正做到帮助教师重现线下课堂的优势,帮助学生达到线下课堂的学习效果,只有不断针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功能进行研发和优化,才能最终得到高校的认可,智慧校园APP才能真正的将校园智慧起来。

    在“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之下,无论是智慧校园建设还是校园类APP研发,究其根本在于服务师生、服务教学、服务教育,必须紧密围绕“服务”这一核心,贴近师生的工作学习,既做好平台的資源整合,又做好功能的延伸推广;既做好校园内部的信息服务,又做好高校之间的互通共享,最终以综合型校园类APP为载体,打造高校智慧校园生态圈。

    参考文献:

    [1]赵文杰,吴海滨,冯侨华.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6).

    [2]白梓含.校园APP应坚持服务为本[J].中国青年报,2019,(6).

    [3]杨霞,王翠.大学校园教学型APP市场现状及推广策略研究[J].市场周刊,2019,(9).

    [4]郑嘉祯,李济民,聂暑喆.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APP乱象调查研究[J].金融经济,2019,(5).

    编辑∕杨波

    作者简介:石臣磊(1983—),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副主任医师,哈尔滨市高科技人才优秀项目获得者,研究方向:甲状腺疾病的诊疗及互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