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信任提升的路径选择

    摘要:信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同时也对中小学生的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提升中小学生的信任需要多管齐下,需要诚实守信的教育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较高的情绪能力和合理的信任判断。

    关键词:信任;提升;路径;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3-0098-02

    自古开始,信任的重要性被大家关注。被他人信任是人生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民众的信任是政府顺畅运行的重要保障。信任可分为普遍信任与特殊信任,特殊信任指对熟人(家人、邻里、朋友等)的信任,普遍信任则表示对未产生人际交互的陌生人的信任。信任在个体一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人生发展历程来看,中小学阶段是人生重要发展期,因而探讨中小学生信任提升的策略尤显重要。

    1 积极开展诚信教育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诚信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一种美德,是衡量个体道德素养的标准之一,备受世界各国重视,尤其关注青少年的诚信教育。《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也曾指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充分认识诚信教育”。尽管严格意义上讲,“诚信”与“信任”的概念不同,但是这两者确实存在着联系。前人研究认为,适应现代社会的诚信概念应该包括忠诚、诚实、信任等内容[1]。因为信任是诚信的一部分,因此强调诚信教育其实也是在强调信任这个主題。对中小学生而言,诚信教育不能只发生在学校,还应发生家庭和更为广泛的社会范畴中。第一,学校教育应有所作为。身教重于言教,学校要突出教师作为诚实守信的榜样,应把诚信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课下、课上,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涯的始终,并具体化于各个年级的诚信标准,建立健全诚信规范、评比体系,让诚信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第二,家庭是孩子诚信教育的启蒙地,家庭教育需起到关键作用。家庭对中小学生影响深远,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当认识到诚信对中小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家庭中的信任理念会产生代际传递,即父母亲的信任水平能显著预测其子女的信任水平。第三,社会教育不容缺位。中小学生虽未正式步入社会,但是社会同样对中小学生影响深远,不能把该群体完全与社会割裂开来。一方面,积极组织趣味性诚信互动教育活动是不可或缺的,但也需要防范诚信教育活动流于形式。同时媒体因素的影响效果不可忽视,若将中小学生诚信榜样事例结合中小学生追星的特点加强正面宣传,媒体则会是公共的利器,成为社会诚信氛围形成的助推器。因此,通过诚信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信任需要构建学校、家庭与社会协作的教育网络,培养孩子的诚信观念。

    2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信任是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培养而来的,和谐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是融洽、民主、平等的。有研究者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信任提高与改良创造了良好的关系环境[2]。可以说,和谐师生关系建立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信任的产生过程。那么,如何构建良好师生关系?这需要教师、学生、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一是教师应从多方面进行投入。学生有向师性,作为教育过程的引导者,教师既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又要发挥自己的道德感召力和人格魅力,还要尊重个体的差异并对学生不吝信任与鼓励。二是学生应主动参与进来。作为师生关系不可忽视的重要一方,学生也应突破传统师生关系的壁垒,主动与老师进行心灵的对话、观念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影响学生主动性表现的范围是比较大的,以上这些举动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了对“师”的信任会一定程度上衍生为对“他人”的信任。三是学校应树立“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看到信任型师生关系的隐性作用,看到学生在校的人际关系状况与其未来社会性发展进程、水平紧密相关,因此应把相互信任加入组织文化中。在这种信任的环境中,学校、教师、学生成为关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学生能够主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工作,同时也有了更充裕的时间进行师生交往,从而更加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有效建立。因此,在和谐氛围中,更容易孕育出信任的种子。

    3 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班级群体对班级成员的学习产生潜在影响的气氛和环境,这种气氛和环境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潜在影响。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营造,得益于师生共同构建更加和谐积极的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体系。要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一是树立并强化学习共同体观念。佐藤学曾提到学习应在与事物、他人及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中,转变成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3]。学习共同体即是促成学生探索并构建世界、同伴、自我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师需带领学生树立起学习共同体观念,以有效促成师生、生生间多点面多时段的沟通,增强彼此的心理相容性,提升信任感。二是制定并训练合理的合作及竞争机制。在课堂中,可用小组合作、组间竞争的方式适当展开项目式教与学,明确组内分工,并以积分制激励各组展示及其他组查漏补缺。学生在强指向性的共同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理解,也在对抗与融合之中建立更高的信任感。三是建立并执行有效的干预及反馈机制。在交流与碰撞的导向之外,教师也需适当干预,把控师生、生生互动节奏,及时反馈学生们的展示及互动效果,促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更好的感悟与成长。在正向反馈机制的激励下,学生更易增强自我能动性,敞开心门,促成师生、生生间信任生成的良性循环。

    4 重视中小学生情绪能力的培养

    有研究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信任易受情绪的影响,相对于中性情绪,消极情绪会对信任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积极情绪则对信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消极或积极情绪的出现不可避免,但是怎么应对这些情绪?情绪能力不可缺少。它是指在社会性个体感知和理解他人情绪并表达出合适的情绪,并加以反馈使自己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综合能力。在中小学生中,情绪能力好的学生不仅在学业成绩、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等方面有良好的表现,而且在自我信任和信任他人方面也得到较好发展。建设良好的情绪能力培养体系需要家长和学校方面共同参与,必须将方案具体落实到情绪能力的多个方面。其一,情绪能力的运用始于感知,情绪主题绘本故事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儿童情绪感知能力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家长或老师应该担任引导者角色,在学生出现偏差或疑难时应及时给予帮助。其二,情绪的理解是整个情绪运用中的重点。角色扮演类游戏可帮助个体理解他人的情绪。在游戏中,老师或家长应引导孩子去了解所扮演角色情绪的来源和原因,只有把握住情绪产生的原因,才能更为准确地理解情绪的内容和感受。其三,情绪的产生往往是快速而激烈的,在强烈情绪情境中个体可能会做出一些不好的行为,此时情绪调节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是情绪调节的两种常见策略。认知重评是指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改变个人对情绪事件意义的认识,从而使情绪反应降低;表达抑制指抑制将要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外显情绪表达行为,涉及自我控制能力。学校可安排专门的主题性活动让学生了解、掌握并学会使用这些策略。综上,情绪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合理引导,最终使个体处于较为积极的情绪环境,从而促进信任的提升。

    5 指导中小学生进行合理的信任判断

    中小学生常被告知要信任周边的人和事,殊不知,正是由于这种观念,不少学生无法进行合理的判断。很多人在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进行教育时都推崇信任教育,并把它视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在信任教育的基础上,应指导中小学生进行合理的信任判断,以适应学校文化及社会要求。首先,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进行正确判断。中小学生在对人进行可信度判断时会先依赖于个体面部特征,然而,初次与他人接触时,应保持信任也要有警惕心,在与对方不断的交往中再进行信任判断以获取更多可靠信息。其次,将信任教育渗透到各学科中,指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信任判断。教师应广泛参与到信任教育中,将学科与信任教育相结合,课前与学生谈话交流,了解其情绪,课中正面回应学生的提问,课后与学生积极探讨。教师足够的信任能使得学生自信心倍增,且能拥有被信任的满足感,从而形成更深层次的信任判断。最后,加强多方团结协作,制定合理有效的信任教育活动课程。师师之间、家校之间、学校及社会积极进行探讨合作,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及社会发展趋势,为信任教育活动课的实施提出有效意见,学校及社会对多方提出的建议进行筛选采纳,并付诸实施。

    总而言之,中小学生信任的提升,不仅依赖于诚实守信的教育氛围营造与学生合适的信任环境的构建,还依赖于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既要保持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注意学生情绪的稳定性,又要指导学生有规则地对人对事进行合乎情理的判断。只有家校主动合作、校内外积极配合,才能使得中小学生的信任感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马锦君.诚信内涵的现代诠释[J].南方论刊,2010(8):95.

    [2]王永明,亓玉慧,王晓诚.论信任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C].当代教育评论2016(第3辑),2016.

    [3]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4]袁博,孙向超,游冉,等.情绪对信任的影响:来自元分析的证据[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16(5):632-643.

    (责编:杨梅)

    作者简介:汤春晖(1970—),女,湖南岳阳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学生发展与数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