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隐造物:家具设计的品牌化思考

    

    

    

    “山隐造物”成立于2016年,致力于适合当下的生活美学的研究与推广,以传统中国文化切入,注入当代基因,设计和制作更适合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家具和生活用品。

    作为品牌的设计总监,王海瀛以雕塑背景进入家具领域。他用艺术创作的视角去审视家居空间的产品设计,并坚持独立设计,以个人的审美取向平衡市场的需求。在行业快速迭代的过程中,摸索出适合自身品牌发展的思路与渠道。

    依托独立的自有生产基地,山隐造物坚持采用全实木传统榫卯结构,手工打磨家具,同时使用一切可延长家具使用寿命的新工艺。在新零售概念的产生与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山隐造物以线上销售、线下体验相结合,辅以配送、售前售后等全方位的服务,为用户带来更为优化的购物和使用体验。

    《设计》:如何理解品牌名字山隐造物?

    王海瀛:名字就是一个标记,能让大家记住就好,同时我们希望它能够传达我们所推崇的贴近自然的生活理念。

    《设计》:最初对品牌的定位有哪些?

    王海瀛:我们所处的时代比以往任何一个年代都要快速,人们如何不断适应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那么我认为出口就是情感和审美。情感可以使我们能够积极地面对生活,审美可以帮我们形成差异,坚实自我。所以,“物性”和“美学的塑造”是这个品牌的生长基因。“物性”即東方对于材质的思考,比如传统文人对于山石水木的寄托,万物有灵,中国人历来也是偏爱实木家具的,认为这些自然的材质和人是有情感互动的。那么,只强调产品的材质质感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平衡自己的审美取向以及一些普遍的审美需求去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美学系统,它也是可以生长的,可以古典、可以现代,也可以融合东西方,美学的输出才是提升生活质感的核心。所以,我们希望山隐造物的产品能够很好地融入现代化智能家居空间的同时,也可以消解科技所带来的理性和去感情化的特征,为生活带来一些自然亲切的感受。

    《设计》:你们的用户画像是怎样的?

    王海瀛:我希望的用户是勇于寻求改变的、对生活有不同见解的一群人。

    《设计》:您最初是学雕塑的,为何会进入到家具行业?

    王海瀛:当时的艺术环境迫使我不得不做出一些人生规划的改变,后来我逐渐认清晰地认识了“艺术家”这个身份的本质。做雕塑和做家具有共通之处,当时的一些独立家具品牌的出现让我获得了一种艺术行业以外的感动。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都是在做一些文化繁荣的事情,做家具比做艺术介入人们的生活会更直接些。后来遇到了我的合伙人,他在定制家具领域有十几年的经验,顺理成章的就做了这件事。

    《设计》:以雕塑的背景去做家具设计会和专业出身的家具设计师有哪些差异?

    王海瀛:上一代艺术家研究当代艺术,会站在艺术史的角度去考虑创作,你的创作在艺术史里有没有推进?因为批评家们是从这个角度切入的。这一代的当代艺术家不这么做了,完全是很自我的表达了,因为现在已经不需要批评家了。我猜想那些当红的设计师们也会有类似的包袱,他们可能会站在推进历史(或者推进当下)的角度去研究新材料、新技术、新概念,这是他们的职责。我只是利用手边最基础的材料和工艺,渴望它们能产生新的化学反应,在那个最普遍的受众群体的审美和使用习惯上尝试做一点点的改变。当然,这和雕塑背景没什么关系,只是做雕塑的观察方法会落实到具体的造型工作中。

    《设计》:雕塑毕竟还是偏艺术,是否会去补一些产品设计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王海瀛:其实回看山隐造物产品的设计,大部分跟雕塑语言还没什么关系,都是一些功能和基础造型的结合,只是刚才说的做雕塑的观察方法会让这个产品的造型更耐看一些。反而接下来我可能会尝试创作一些雕塑或者建筑语言介入的产品。

    《设计》:一般如何获得设计灵感?

    王海瀛:其实这几年一直不太存在所谓的“设计灵感”的状态,更多的时候“需求”和“美学风格”会替代设计灵感出现作为一件产品设计的初衷,完成这件产品需要的是阅读积累和提取转化能力。可能是有太多基础的工作需要解决的原因,比如,风格形态的建立、产品结构的补充…更多的时候我是在品牌的角度去工作。很期待下一个阶段能够尝试一些个人风格比较凸显的设计,重新体会灵感进发时的快感。

    《设计》:如何避免同质化的设计?

    王海瀛:规避同质化对于一个年轻的品牌来讲是极具挑战的,能让一个品牌脱颖而出,当然也可能面临随时被市场击败的风险,需要品极强的信念和敏锐的嗅觉,因为我们的市场还不是一个绝对的设计先行的市场。对于我自身来讲,同质化是一个关乎心态的命题,在没有差异性的新材料技术加持的情况下,做出迥异的面貌还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设计师的阅读积累,设计观和美学理念的养成会帮助自己形成风格。我们也会通过在设计语言、产品结构、文化理念等方面的探索,慢慢塑造自己的品牌性格。

    《设计》:您如何定义好的家具设计?

    王海瀛:经得起时间的洗礼,可以随意搭配出自己的风格。

    《设计》:产品上新的逻辑是怎样的?

    王海瀛:每年要参加一些展会,会赶在节点之前出设计,也会在一些线上的活动之前做新品预热。产品上新的逻辑其实就是设计语言和风格推进的过程,和用户形态的变化有紧密的联系,更多的时候需要一些新的设计来获得想要的用户形态,新旧产品的对比也更利于用户读懂自己喜欢的产品。

    《设计》:如何保持品牌不同时期产品的调性统一?

    王海瀛:基本是我在设计,不论产品形态怎么变,气息可能不会有多大变化。有时候也得通过拍摄和搭配让用户来理解其中的关联性。

    《设计》:经常面对实木家具,是否会产生视觉疲劳?

    王海瀛:会,所以需要增加一些其他材质的运用,比如玻璃、织物、金属。

    《设计》:如何看待艺术与设计之间的关系?

    王海瀛:有时候觉得两者没有关系,有时候又觉得是同一件事情,没太思考过。不过必须区别开的是设计可以是服务行业,解决各种问题,艺术一定不能包含这种职能。

    《设计》:您觉得家具行业有天花板吗?

    王海瀛:我们一直标榜自己是个生活方式品牌,所做的事情一定是要有趣儿的,可能会一直做家具,但最好不要把自己局限在家具行业的范畴里!我们永远能够找到让自己新鲜的方法。

    《设计》:展厅的装修风格是如何考虑设计的?

    王海瀛:在对家具设计有一些认识之前,我其实是先对空间设计感兴趣的,尤其对空间和家具的关系感兴趣。我很希望有一个强化建筑内部结构的空间来和家具进行一些对话,特别是它们之间形成的一些负空间的关系。很可惜这几个空间的陈列有些过于满了,有点而破坏了那个关系。

    《设计》:除了设计家具,是否会研究空间布局以及生活方式?

    王海瀛:可能研究空间布局的时间比家具还要多一些吧,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一定也需要为它设想场景。绝大多商业住宅的户型是过时的,不符合当代生活需求的,我认为这是中国人的生活理念和居家幸福感提升的最大阻力。其实我们认为很多家具品类在当代生活中是可以不被需要的。

    《设计》:做品牌最难的部分是什么?

    王海瀛:营销。我们入行比较晚,所有的网络红利都没赶上,也没有什么太多可以联动的资源,所以做到现在只能靠线上的口碑积累以及一些展会奖项和行业内媒体资源,做起来会比较累。

    《设计》:如何看待线上销售?

    王海瀛:淘宝和天猫降低了做品牌的门槛,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的产品设计的发展,同时也刺激了山寨现象的发展,导致很多具备原创力的品牌早天。我觉得同质化严重也跟这个有关系,毕竟我们的资源和需求都太大了。所以在消费升级和原创的意识在逐步增强的前提下,增强品牌的续航能力才是关键。

    《设计》:拥有自己的工厂有哪些优势?

    王海瀛:最大的优势我们可以很好地控制产品的质量及做工细节,因为我们的产品是需要一定手工感的,手工部分较多,如果出去代工会很难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