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融合时代的编辑核心能力素质研究

    王玉凝

    摘 要:近年来,为顺应新时代和新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版业的跨界融合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这样的大趋势和大背景,对编辑工作者的核心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其中主要包括强大的政治定力、厚重的文化底蕴、敏锐的互联网思维等核心素质,调查研究、换位思考、沟通协调等核心能力,以及工匠精神、朴实文风、开拓创新等优良传统。

    关键词:编辑 核心能力 出版融合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广泛运用,正在持续深度改变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催生产业范式转型、行业形态重构以及行为习惯变迁。当前,传统出版机构正在顺应信息时代发展要求,推进业态升级和出版融合,产品时效性、载体多样性、传播广泛性和受众多元性要求越来越高,也对编辑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快建构和培育编辑工作者胜任出版融合发展要求的核心能力,需要研究探讨。

    一、出版融合的关键是固本开新,编辑工作者必须具备“不变”的定力和“应变”的敏锐

    出版融合是互联网时代媒体领域的革命性重构、系统性重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媒体融合发展大势,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作出一系列战略判断、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突出强调媒体融合发展是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必须应对的时代命题,是推进宣传文化领域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及时出台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推进新时代出版融合深度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作为编辑工作者,要切实认清肩负的职责使命,充分把握互联网时代媒体发展脉搏,持续强化阵地意识、创新意识、融合意识,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主体与从属、减法与乘法的辩证关系,深扎“不变”之根,广结“应变”之果。

    1.政治定力

    出版行业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阵地,也是网络信息时代敌我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和思想文化交锋的重要战场。西方敌对势力凭借其网络信息优势,大肆利用互联网的高效性、广泛性、互动性、渗透性特点,对我国实施全方位不间断意识形态渗透,领域斗争尖锐复杂。习主席强调:“在我们的新闻宣传中,决不能出现政治性差错,决不能给错误的思想和观点提供传播渠道,决不能宣传同党的方针政策相悖的观点和做法,决不能片面地错误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出版作为宣传的载体与手段,具有引导和塑造意识形态的崇高使命和内在要求。出版融合带来的是出版传播速度广度深度的无限拓展,稍有不慎,小问题可能酿成大事故,一般性错误可能演变成政治性影响。编辑工作者作为宣传文化阵地的“前哨”,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斗争中守得住、攻得上,必须练就过硬的政治鉴别力。编辑工作者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提纯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涵养政治定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明辨是非、认识事物、把握趋势的能力,在编辑工作中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把关上的警醒,以政治为根本、政策为依据,管控好选题、审稿、加工等各个关口,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2.文化底蕴

    思想是文化的内核,文化是出版的本质。习主席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出版行业是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精神文明、引领社会风尚、分享优秀成果的重要领域,深耕传统文化,吸纳优秀文化,培塑时代文化是其根本所在。出版融合为传统出版插上了信息翅膀,注入了时代活力,倍增了文化融合、发展和繁荣的效度。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阶段,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赢得国际社会对我国和平崛起的充分信任,凝聚全民意志力量共同奋斗,比任何时代更需要文化认同和引领,更需要文化话语权和软实力。编辑工作者作为文化发掘、融汇和传播的使者,首要的是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全面掌握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不断汲取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特质、道德规范、奋斗精神的养分,厚实文化自信的根基和底蕴,真正做到“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编辑工作者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才能系统全面深入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激活其时代价值,借助网络信息体系的广域深度传播途径,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3.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是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是对工业化时代的大规模生产、销售、传播的惯性思维方式的颠覆性突破。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更新快,用户群体聚散快,市场需求变化快 ,相似产品投放快。编辑工作者面对出版融合,最根本的是思维理念的更新塑造,积极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手段,来顺应驾驭动态多元变化的市场环境、出版载体、用户需求,重构出版流程和方法,在内容策划、设计、加工和发布等各个环节,坚持质量为基、用户为要、需求为先,以变求变、以快制快,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建立与用户群体的广泛互动,敏锐捕捉用户需求变化,及时分析市场趋势走向,在规划策划上充分吸纳因应,在产品制作发布上尊重用户体验、持续迭代完善。

    二、出版融合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编辑工作者必须具备“抓心”的视野和“走心”的情商

    出版融合,根本动因是适应时代变化、科技发展而带来的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根本目的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且多元的精神文化需要。从本质上看,出版融合的核心价值、内在动力、发展引领是以人为本。著名编辑出版家叶圣陶强调出版工作要“认定这么个方向,为的是为广大读者群服务……我们非好好地为他们服务不可”。出版融合背景下的编辑工作者,面对的是激增的读者数量和不断变化的读者需求,更要秉承为人民服务宗旨,广开门路,走进大众,倾听呼声,回应期待,做到“抓心”“走心”衔接呼应。

    1.会调查研究

    毛泽东同志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编辑策划的逻辑起点,是捕捉灵感创意的最佳途径,是契合群众需求的必然选择。出版融合为传统出版搭建了与读者群体广泛、直接、快捷的互动平台,编辑工作者应当把用好用活这个平台作为调查研究的基本渠道,让互动途径由“线下”向“线上”拓展,由“出版后”向“出版前”延伸,积极利用网络平台“接地气”“聚人气”,在大样本甚至全样本条件下开展各型各类调查研究,掌握实情、察明实际,指导出版产品的策划设计。编辑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导向,充分借鉴小米手机“把粉丝当主人”“发动群众一起做事情”等产品开发的先进理念,运用微信、QQ等移动即时通信手段,广建“粉丝群”“品鉴团”,建立与读者群体的深度联系,让读者群体直接参与整个出版工作的各个环节,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中提高出版编辑质量。

    2.勤换位思考

    从当前出版市场看,一方面,产品投放数量巨大、品种丰富、类型多样,总体呈现供大于求的状态;另一方面,读者群体感到出版物品种数量多、精品力作少,博人眼球多、打动人心少,时常存在选择困难的心态。特别是随着出版融合深度发展,这种“难卖难买”并存的現象和矛盾或将更加凸显。产生这种矛盾的根本原因是出版机构还未摆脱工业时代“数量规模制胜”的思维定式,片面追求推出产品的速度和数量,跳出专业领域、站在读者角度审视产品不够,产品与读者之间容易出现供需失调。马克思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你只有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编辑工作者服务的对象是广大读者群体,只有与读者群体建立爱和信任的纽带,产品才有温度和活力。出版融合为编辑工作创造了多视角、多维度、多方式了解读者群体感受的机遇,编辑工作者应要积极针对不同读者群体的差异性特征,从思维方式、认知能力、兴趣爱好、阅读习惯等角度换位思考,获取“最大公约数”,及时改进出版内容、形式和品质,力求产品能够大众化、时代化、多样化。

    3.善沟通协调

    出版融合不仅是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出版各要素的内部整合、优化重构,也是要素之间的广泛融合、高度关联,进而赋予编辑工作在出版的内容域、产品域和传播域中更为重要的作用,编辑工作者在出版流程和环节中的中心和纽带作用更加显著,其职能任务必将极大拓展。编辑工作者是内容生产、加工的元素整合者、定位者,内容生产流程的规划者,连接市场的探索者,不仅要专注于内容生产,更要深度参与产品策划、产品运营、产品服务等管理事务,筹划组织、沟通协调能力尤为关键。在出版供给侧,编辑工作者要根据产品的目标任务,加强与出版各环节部门和有关人员的沟通,提出建设性、合理化意见,把控质量、纠正偏差、提高效率。在出版需求侧,与作者、读者保持密切广泛的联系,及时捕捉读者中的创意灵感,积极吸纳读者对出版内容、形式、载体等合理化建议和个性化需求,改进完善产品策划和生产。

    三、出版融合的根本是量质齐升,编辑工作者必须具备精品意识

    出版融合既要求出版的全方位开放,也呼唤出版的本质回归。随着出版融合深度发展,产品竞争在出版的全领域、全过程和全载体展开,“胜者通吃”“内容为王”法则主导对抗格局,出版产品质量与占有市场数量的关联性更为紧密,质胜量增、质败量灭。产品之争表现的是内容之争、细节之争,实质上是编辑质量之争,编辑态度之争,对编辑工作者的专业能力、敬业精神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

    1.具备工匠精神

    叶圣陶曾说:“编辑应该把自己负责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拿到天平上衡量一下它的轻重。”编辑工作者以产品作为载体,向广大读者群体传递思想、分享知识、施加影响,如果对出版内容把关不严,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轻则影响读者阅览,重则误人子弟,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特别是出版融合条件下,借助互联网和全媒体的传播渠道,偏差错误会被无限放大,社会影响更为深重。工匠精神要求编辑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持之以恒,守正创新。编辑工作者必须像爱护眼睛一样看待产品,从选题、编撰、审读、校对到印刷都做到慎之又慎、一丝不苟,严把每道工序,注重细节细微,努力打造精品力作。

    2.坚持朴实文风

    编辑出版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承载着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职责。因而,编辑工作者天然具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在文化传播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好的文风具有畅通社情民意、引导社会风气,驱动社会进步的功能,折射的是编辑工作者的思想境界、能力水平和群众感情。编辑工作者必须切实改进文风,力求短、实、新,做到朴素简练,走进群众、融入群众,在知晓群众喜好中策划产品,让产品成色接“地气”、挂“露珠”、带“泥土味”;学习群众语言、善用群众语言,变“洋文”为“国语”、“普通话”为“百姓话”,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字,表达深邃的思想,让群众看得懂、看得明,形成“悦读”效应。

    3.勇于开拓创新

    出版融合条件下,产品变成了媒介,读者变成了受众,拓展了读者群体接受知识的方式渠道,改变的是知识传播结构,催生的是知识服务。编辑工作者作为知识的加工者、供给者和服务者,实现“起于用户,终于用户”“通达用户”目标,必须在编辑理念、编辑模式、编辑流程和编辑服务等方面敢于创新、自觉创新。编辑工作者要摆脱传统编辑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主动向具有项目经理特征的新型编辑转变,领导推动内容生产、技术应用和市场运营向“用户为中心”重构优化,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现资源整合、流程优化、知识共享,打造更适应信息社会、更具有特色的出版产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309.

    [2] 周国清,朱美琳.新时代编辑主体的核心素养与使命担当[J].中国编辑,2018(4).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3—164.

    [4]聂鑫.用互联网思维畅谈图书馆创新[J].焦作大学学报,2016(12).

    [5]彭秋龙.新时代叶圣陶编辑思想的现实意义[J].出版与印刷,2018(3).

    [6]张俊.论新时代编辑在出版融合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编辑学刊,2018(6).

    [7]王俊琴.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的哲学思考[J].传播与出版,2017(11).

    [8]林潇.回归“工匠精神” 培养编辑素质[J].出版科学,2018(6).

    [9]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基础(初级)[M].武汉:崇文书局,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