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视域下出版编辑力提升路径研究

    卢雪华

    

    摘 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融合发展,是出版业界的发展趋势与时代考验。本研究将以编辑力为切入点,分析媒体融合环境下出版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试图从理念思维、内容打造、技术平台等方面的革新探究出版编辑力优化提升路径。

    关键词:编辑力 媒体融合 互联网 优化提升

    随着全媒体的不断发展,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等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媒体融合不仅意味着报纸、期刊、图书、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微信、微博、APP等新兴媒体的相互结合,更包括不同媒介中的传播内容、手段方式、效果影響等的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作为传统媒体的出版企业纷纷探寻融合发展与转型升级之路,对从业人员的编辑力有着更高更新的要求。“编辑力”一词的起源众说纷纭、难以考究,但自2013年日本资深出版人鹫尾贤也的《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出版后,学界开始关注编辑力的内涵及相关拓展研究。从狭义上看,出版编辑力指身为从业人员的编辑的工作能力,即如何做好一本书的能力;从更广义的角度看,编辑力更是一个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生存发展能力,不仅包括如何做好书,更要求能实现将书的内容价值更好地推广出去,产生理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媒体融合与出版编辑力

    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交互融合的趋势潮流中,图书出版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媒体融合为图书出版带来大量丰富的资源与快速传播的渠道;另一方面,受出版周期、呈现载体等影响,纸质图书出版业往往容易被贴上“落伍”“过时”的标签。在媒体融合时代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出版业自有优势、深挖各类资源,实现图书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对出版企业时代挑战,更是对每一位出版人编辑力的要求和考验。

    1.媒体融合视域下的图书出版业

    随着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媒介形式、传播方式等逐步走向多元化和个性化,新颖有趣、便捷高效的新兴媒体在改变大众生活的同时,也给包括图书出版在内的传统媒体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冲击。新兴媒体和媒介大大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渠道,为传统出版业提供丰富多样的作者资源、内容资源、渠道资源等,数字出版、智能出版、“出版+文创”、知识付费、听书说书、微课讲堂等出版新业态推陈出新,互联网迅猛的传播速度促使出版高效率运营发展。然而,信息爆炸时代和碎片化传播方式的流行,影响读者选择的精准性和阅读习惯,读者往往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从海量信息中筛选自己实际所需的资源,甚至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体验,才能选择出最高效有用的目标资源。

    作为传统媒介的图书出版业,在媒体融合视域下,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一方面,其所创造和提供的图书产品,内容有着较强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完整性,而图书实物载体可以满足人们对翻阅纸质书的习惯和需求,精装类图书更具备装饰、收藏和艺术欣赏价值;另一方面,图书出版周期较长,从作者撰稿、编辑加工到付梓出版,往往需要数年的时间,内容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目前市面上图书主题和内容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内容和印刷质量良莠不齐。因此,要充分发挥图书出版业的价值优势,深刻把握出版新业态的产业方向,主动融入出版融媒体的时代潮流,在“互联网+”时代下实现传统图书出版模式与数据化、信息化、媒体化、智能化、互动化、动态化等的融合转型升级,这将对出版编辑力带来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2.融媒体环境对编辑力的新要求

    出版融媒体要求既能在媒体融合视域下凸显出版行业的独特优势,又能较好发挥其他媒体的要素功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不再各自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不仅要实现不同媒介平台技术层面的融合,还要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包括内容要素、运营模式、推广渠道等的有效配置和深度融合。随着出版融媒体发展趋势加剧,除了传统的选题策划能力、约稿组稿能力、审稿加工能力外,融媒体环境对出版编辑力提出更高更多的新要求,包括互联网思维、媒体融合理念与应用、资源拓展整合、创新营销方式渠道、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一体化协作等。

    近年来随着融媒体趋势的发展,在多媒体技术应用上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熟练掌握数据库或软件进行动态统计分析、撰写微信和微博推文、制作微视频或动画、在线直播当“网红”、举办“云”读书分享会等。新业态下出版从业者编辑力大多体现在技术应用的初级阶段,要打造全方位、深层次的出版融媒体,还需要在思维理念、体系建构上不断探寻优化路径。

    二、出版编辑力优化提升的路径探索

    信息革命与新兴媒体的到来,促使作为传统媒体的图书出版业逐步走向“出版融媒体”的发展态势,也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更多更新的时代需求。积极主动地谋求转型发展,不断探索出版编辑力的优化提升之路,显得日益重要。在观念上,需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树立更新、及时学习媒体融合的新概念新理念;在行动中,要将媒体融合理念较好应用到出版的全过程,不仅是一种宣传形式和附加资源,更重要的是从选题策划、组稿撰写到编校印制、宣传发行的出版全过程中,利用新兴技术平台和资源,能体现并发挥出版融媒体的优势特色。需要强调的是,内容始终是作品的灵魂核心,纸张或多媒体资源只是内容的载体,精益求精、打造高水平的优质作品始终是编辑力的核心竞争力。

    1.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形成适应媒体融合的出版新理念新思维

    身处日新月异的媒体融合时代,图书编辑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理念,培养互联网思维与媒体融合新理念,这是提升出版编辑力的前提和基础。首先需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传统出版思维理念和方式相对固定,编辑需要寻求尽可能多的作者和内容资源,发现并打造更多更优质的图书作品,作者和编辑将知识信息传递给读者的渠道相对单一,多是基于线下实体,读者往往是作为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在这个过程中出版流程也呈现为简单的单链式。而这种传统思维理念和方式已不适用于出版融媒体环境,编辑不仅是内容加工者更是内容传播者,读者也可以通过各类渠道互动反馈成为内容创造者,读者意愿、市场导向显得更为重要,推广传递模式日趋多元,广义的出版流程可以是双向互动的。

    在出版融媒体的发展趋势下,多种媒介形式加入促使出版业态转型升级,图书产品的生产流程、内容要素、产品形态和传播渠道都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编辑是出版活动的核心,出版编辑力决定了产品品质和传播效用。编辑需要有较好的适应融媒体环境的能力,特别是高效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信息爆炸时代下,编辑获取资源信息的渠道更为多元,需要在海量杂乱的信息中提取自己实际需要的内容,“化繁为简”显得尤为重要,更需要倾听读者反馈和市场回响,信息处理能力成为当代编辑的重要专业素养之一。资深编辑需要及时更新出版理念以适应出版新业态新环境的发展变化,年轻编辑亦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搜集技术所长,做出版融媒体的主动推动者而非被动跟随者,共同推动出版业态的升级壮大。

    2.将媒体融合理念应用于出版全过程

    出版融媒体不是简单的“互联网+出版+媒体”,不仅是将新技术引入发行、营销等某一渠道,而是要实现出版与多元媒介、“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这种深层次、多领域的融合,要求编辑将媒体融合应用于出版的全过程,即从选题策划阶段开始考虑题材内容与媒体呈现形式、传播途径的融合,包括音视频数字资源、数字出版形态、线上增值服务等与主体内容的关联,并且需要融入市场趋势调研、结合读者需求反馈调整内容,以实现理想的预期效果。

    以广东人民出版社的《经典悦读系列丛书》(16种)为例,书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读者讲述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著作中的基本原理。为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在丛书第一辑推出后,编辑通过线下问卷调查、线上销售评论、微博微信书评交流等方式搜集、整理并分析读者反馈,了解不同年龄层、学历专业等的阅读偏好,在此基础上选取并确定下一辑的篇目,选择目标读者群体感兴趣、希望进一步学习了解的经典篇目,并对话语表述、呈现形式、插画设计风格等进行了调整完善。此后,丛书多次加印,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如何将媒体融合理念真正融入出版的全过程,需要编辑从业者不断地探索和尝试,也是对新时代编辑力的一大考验。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编辑能更全面、更精准地了解读者对不同图书产品的偏好,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网店评论、直播互动等与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直接了解不同读者的喜好和需求,为出版精品化、专业化、特色化提供数据支持,以便持续打造更优质更受欢迎的品牌产品。这对编辑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提出了更直接的要求,编辑不一定是大数据系统的技术专家,但必须具备一定的大数据思维,能灵活地将这种便捷高效的新兴技术运用于整个出版流程中。例如,利用统计数据库挖掘“市场漏洞”,提出有潜在吸引力的选题;在图书出版后及时了解读者反馈;甚至在样章撰写、小说结局构思等方面加入“读者思維”等创新模式。

    3.以优质内容为核心,以服务优化为重点

    媒体融合时代,技术革新与受众需求变化催生传播媒介与作品呈现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然而“内容为王、服务为先”的出版理念仍适用,优质的内容资源是出版编辑力的核心,优化服务作者与读者方式路径有利于提升出版编辑竞争力。融媒体改变的是媒介形式,创新的是呈现方式,读者需要的仍是信息与知识。受众追求的是高品质高质量的阅读吸收,并不是海量杂乱信息“囫囵吞枣”,因此不能一味追求时间效用、渠道多元、形式花样新颖就忽略了内容本质。一直以来,策划都是编辑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出版工作的灵魂。在融媒体环境下,利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技术,关注市场热点和社会话题,策划更多优质选题,挖掘有潜力的作者资源,打造精品的图书作品,同样是编辑力最核心的竞争力。

    在信息爆炸时代,在浮躁的“速食年代”,更是检验编辑力至关重要的时候。编辑需要用更长远的目光去了解社会需求与市场走向,也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坚持去打磨一部精品。图书编辑要自觉担负起新闻舆论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坚守“做好一本书”的初衷,让工匠精神成为一如既往的精神追求。就传统主题出版而言,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推出的《广东改革开放发展史(1978—2018)》,以及在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推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七卷本),从选题策划、提纲拟定、内容编写、备案送审到修改完善、付梓出版均历时四五年之久,为呈现给读者最好的效果,编辑与作者多次就目录提纲、表述风格、内容修改等展开研讨,亦曾为核实一句引文、一所出处奔走各大图书馆档案馆。对内容的反复推敲、精打细磨是打造精品的前提和基础,图书出版后推出的听书、直播讲堂、分销机制等推广发行模式和延伸资源,均需以优质内容为基本载体。

    4.利用新兴技术平台创新出版融媒体发展

    近年来,传统出版在融媒体发展上也进行了一些反响良好的尝试。例如,《廉洁齐家》尝试了扫码听书、扫码看故事的创新形式;《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精品教案》加入PPT、动态图表、音视频等丰富的多媒体资源,读者可以扫描书上二维码或在官网上一键下载相关资源;《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丛书》中附有拓展资源,专家讲述书中要义及创作心得,读者可以随时扫码听微课;《账本里的中国》在天猫、淘宝、快手等在线平台进行直播分享会,读者可以与作者专家、书中主人公进行“面对面”交流,倾听书中未写完的故事;等等。

    现在媒体技术是媒体融合时代最直接的成果,传统出版和新兴媒体的融合也离不开其运用和支持。在优化出版流程上,可利用大数据平台充分了解市场动态与读者需求;利用信息便捷性加强作者队伍的拓展与建设;利用公众号、智能化编辑出版系统、在线投稿系统、互动交流平台等,打造“作者—编辑—读者”一体化沟通平台,实现三者的紧密结合。在产品开发中,在出版的图书中引入音频、小视频、微课;或在推广宣传时充分利用主题讲座、在线直播等多元资源;等等。为更好适应出版融媒体发展趋势,编辑要不断学习、及时了解各类新兴媒体技术,对主题出版、教材教辅等不同类型的图书有针对性地寻求产品加工和推广的融合方式,打造更具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图书产品,以及充分挖掘图书产品的内在价值,开发配套的衍生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

    [2]周志平.媒体融合背景下数字内容产业创新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5.

    [3]鹫尾贤也.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经典版)[M].陈宝莲,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4]吴锋,李耀飞.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我国新闻出版改革的六大任务[J].编辑之友,2015(1):29-33.

    [5]石姝莉.融合与转型背景下的传媒业知识型员工研究[J].中国编辑,2016(6):92-95.

    [6]宋嘉庚,康培培.媒体融合背景下数字出版人才的未来分工趋势[J].出版广角,2017(16):13-15.

    [7]何军民.新时代主题出版核心编辑力生成路径[J].中国出版,2018(23):36-39.

    [8]蔡之国,吴欣越.媒介融合理论的实践应用与优化[J].中国编辑,2019(4):16-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