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元素对电影人物情感表达分析

    高阳 孙萌

    电影作为重要的视听文化艺术作品,有着丰富的主题、体裁、形式和元素,对于人们丰富精神生活、提升内涵素养和增添生活色彩都有重要作用,已成为当代人娱乐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国内外电影行业不断朝着高质量多元化发展,这就对电影的艺术表达、特色形式和构成元素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舞蹈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是一种重要的电影元素,包含舞蹈动作、舞蹈姿态、舞者的表情、舞蹈服饰、舞蹈背景音乐和美术元素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许多经典电影中都融入了舞蹈元素,不仅是有利于舞蹈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创新发展,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电影,更重要的是舞蹈作为一种独特且重要的情感表达载体,有助于影片向观众传递人物情感,提升电影人物表达感染力,以情动人,给予观影者深刻心灵启迪和带来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提升影片整体质量。本文通过阐述电影中常见的舞蹈服饰、舞蹈动作、舞者表情等舞蹈元素,分析舞蹈元素在电影中的人物情感表达作用,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国内电影人物情感表达的技巧提升和电影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电影中常见的舞蹈元素

    舞蹈是从历史文化和生活中提取获得,再经过多姿多样的肢体语言符号而反映社会思想、现象和表达感情的艺术,舞蹈体裁、舞蹈动作姿态、舞者的表情、舞蹈服饰、舞蹈音乐等多方面共同构成了舞蹈元素。

    (一)舞蹈体裁元素

    舞蹈具有丰富的体裁样式,在中国电影作品中常见的舞蹈体裁为中国民族舞和古典舞,这些特色的民族舞蹈元素常被运用于塑造电影人物形象和促进情感的表达,如《十面埋伏》(张艺谋,2004)中的“大鼓舞”、《甄嬛传》(郑晓龙,2014)中的“惊鸿舞”、《贞观长歌》(吴子牛,2007)中的“西洲曲”等。在外国电影作品中常常能看到许多西方经典舞蹈元素,如芭蕾舞、探戈舞、踢踏舞和街舞等风格各异的舞蹈类型。充满古典气息的芭蕾舞,介于柔美和狂热之间的探戈舞,自由创作的踢踏舞等,外国导演常将这些不同的舞蹈类型融入电影中,不同主题电影选择不同体裁类型的舞蹈,展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和情节特点,如《浮生若舞》(Robert Altman,2003)和《黑天鹅》(Darren Aronofsky,2010)[1]中的“芭蕾舞”、《闻香识女人》(Martin Brest,1992)中的“探戈”和《泰坦尼克号》(James Cameron,1998)中的“踢踏舞”。

    (二)舞蹈动作元素

    舞蹈实际上就是将经过提炼、组织编排、美化的动作进行演绎而得,舞蹈动作是舞蹈最重要的构成元素,也是最直观的语言符号。动作造型姿态、动作力度、动作速度、动作韵律是舞蹈动作重要的四大要素,通常在电影中舞者通过掌握动作快慢的性质特点、用力的方式、运动路线、呼吸与动作起伏一致,从而控制动作的速度、力度、协调性,实现头眼躯干四肢紧密配合,才能使每个动作、整个舞蹈顺畅、自如、优美。不同的动作造型姿态、动作力度、动作速度、动作韵律能够充分展现舞蹈不同的风格,塑造不同人物性格和形象,表现和传递出复杂的情感,比如电影《夜宴》(冯小刚,2006)中太子的舞蹈动作直接反映其心理活动和复仇情绪。

    (三)舞蹈表情元素

    舞蹈表情是舞蹈表演者脸部、姿态的变化,包括开心、害羞、性感、魅惑、失落、绝望和仇恨等。舞蹈表情千姿百态,是整个舞蹈的灵魂所在,随着舞蹈艺术和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心灵波动和启迪越来越重要,观众不仅需要视觉上的肢体审美,更期待从电影舞蹈中感受心灵启迪和情感碰撞。如果电影舞蹈表演者只有灵活协调的舞蹈动作,却没有相匹配的舞蹈表情和眼神交流,就很难让观影者产生共鸣,难以真正感受到舞蹈者或者电影想传达的感情。

    (四)舞蹈服饰元素

    舞蹈服饰也是电影舞蹈设计中的重要元素,舞蹈服装和头饰造型的款式、图案、色彩都能够直观地反映电影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状态,不仅有利于舞蹈形象塑造,还能够升华电影舞蹈主题。根据舞蹈动作、电影主题、人物角色、故事情节、地域文化等设计丰富多彩的舞蹈服饰,电影中舞蹈者穿戴着具有鲜明特色的服饰,配合优美动人、扣人心弦的舞姿,能夠营造出良好的电影舞蹈氛围,展现人物形象。同时电影中的舞蹈服饰元素也是服饰文化和舞蹈文化的相互融合,能让观影者充分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五)舞蹈音乐元素

    音乐与舞蹈始终相依相存,舞蹈音乐元素对于电影来说不可或缺,电影中常见的舞蹈音乐有纯音乐、古典音乐、民族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等。在电影中融入舞蹈和背景音乐,音乐通过节奏、音调、音量、转调、和声和变调等和舞蹈的动作相互配合,在视觉、听觉上相结合,音乐舞蹈融为一体,相互促进,更能够强化舞蹈的动作协调性,激发舞蹈的情感表达效果。电影《爱乐之城》(Damien Chazelle,2017)、《芳华》(冯小刚,2017)都是运用和融入舞蹈音乐元素的典型例子[2],通过舞蹈音乐元素,使得电影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情感表达效果更强。

    二、舞蹈元素对电影人物情感的表达

    在电影舞蹈中舞者的表情神态、动作韵律、舞蹈服饰,能够随着背景音乐的起伏共同转化为生动的电影人物形象,传递出深层次的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与心灵上的震撼。舞蹈艺术元素相互配合能够增强人物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引发观影者感情上的共鸣。

    (一)舞蹈服饰塑造人物形象

    舞蹈服饰是舞蹈元素中较为形象直观的一个元素。通过舞蹈服饰的变换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情感,是电影中常用和直观的一种表现手法。服饰色彩的变化、服饰图案纹路的改变和人体装饰造型的变动,这些元素与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背景音乐相结合可以更加形象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3],展现故事情节。例如,在许多古装神话电影中,为了表现仙女温柔善良、美丽浪漫的形象,舞蹈服饰通常会选取轻盈飘逸的薄纱和足尖鞋来配合,薄纱的轻柔,足尖鞋的高贵,足以将一个“灰姑娘”扮成一个“俊公主”,加之演员本身具有清纯脱俗的外貌和温柔甜雅的声音,能够活脱脱演绎出仙女的仙气和灵动。又比如为了塑造《斯巴达克斯》(Robert Dornhelm,2004)中角斗士的英雄情怀和大无畏的精神,采用了盔甲、盾牌、刀剑相配,魁梧高大的身材配上战甲刀剑,宛如天神下凡,让人为之动容。同时,这盔甲并非将身体全部覆盖,在臂膀等表现男性力量的地方,留有裸露之地,这恰恰也是服饰搭配的高明之处,这种留白,更加突显了斯巴达克斯角斗士的勇猛无畏和英勇顽强。舞蹈服饰的恰当运用首先让人们在直观上感受到了人物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和余地。《金山战鼓》(门文元,1980)中梁红玉穿的那件较长的鲜红斗篷披肩也是人物形象塑造中的点睛之笔,随着舞蹈的律动,斗篷有节奏地大甩大摆,这就更增添了巾帼英雄梁红玉指挥若定、百战百胜的将帅豪情。在经典电影《夜宴》中一个个创新形式的舞蹈连接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电影舞蹈编剧创新运用越人舞,其特色是表演舞蹈时需要戴上面具,十分神秘莫测,既让观影者感觉神奇,又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对比,同时不见人脸,充分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孤独寂寥,塑造了悲凉的人物形象。

    (二)舞蹈动作展现人物情感

    舞蹈动作是舞蹈元素中最具冲击力的一个元素。舞蹈艺术在表现人的情感时,它所采用的是以人体作为工具,通过舞蹈的流动来传递信息。舞蹈在早期发展时以大量肢体动作为特征,同时还会使用不同的道具,如衣袖绸扇鼓剑、裙鞋铃佩等舞蹈都是通过不断变化的身体动作来描绘不同的身体线条而塑造角色形象[4]。例如,电影《杨贵妃》(陈家林,1992)中霓裳羽衣舞的编排就十分具有吸引力。丰腴的身材、轻盈的舞步、柔软的手臂、花枝招展的腰肢,塑造了一个美丽妖娆、娇羞动人的佳丽形象。又比如《十面埋伏》中的小妹,《铜雀台》(赵林山,2012)中的灵睢,《神话》(唐季礼,2005)中的玉漱所跳的惊鸿舞,都十分具有情感表达的感染力。虽然是同样的舞蹈,但是不同人的动作让三位演员塑造的人物和表达的情感都截然不同。在《十面埋伏》中,小妹长袖击鼓的刚劲有力展现了小妹的霸气,尽管自己是个盲人,但是一招一式之间,从未有拖泥带水,而是十分干脆利落,跳出了惊鸿舞者的惊艳之美,但同时也暗藏为父报仇的杀机,给观众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暗示了后面情节的发展,为电影的发展埋下了一条暗线。《铜雀台》中灵睢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舞姿流露出灵睢的高冷,一袭红衣落身,在众将士身边舞动,让人觉得高贵而不可侵犯,直接展现了灵睢铁血死士形象和她的冷漠无情。《神话》中的玉漱轻柔飘飘的衣袖表现了玉漱的柔美,作为一个和亲的妃子,来到秦朝,一片陌生,毫无归属感可言,而忠勇的蒙毅的出现,让她怦然心动,在他乡故国,有这样一个男子敬她、爱她、护她,玉漱心中既感动又心动。一曲惊鸿舞,跳出了玉漱心中的感激,更跳出了心中的愛意。与那个老迈残暴的秦始皇相比,眼前这个男人才值得她去托付。所以她的舞蹈中,展现出柔弱中的刚毅,刚毅中的爱慕之情,只可惜,这份爱意,蒙毅不敢接,玉漱也只能默默将其掩埋在心底。从丽妃起舞的动作,观影者能够深刻体会到舞者想要传递的无奈和爱意,可见舞蹈动作更为直观有力地表现了人物形象,人们从中也能读懂很多人物的情感表达。又比如,在经典电影《夜宴》中人物情感变化主要围绕太子,太子跳的越人面具舞便塑造了太子孤傲的性格,即使只有简单的舞蹈动作,但面具和舞蹈动作相结合,观影者的内心自是一片清明。特别是剧情到了太子与“母后”时,太子所演绎的舞蹈动作更加饱满,简单的舞蹈动作却将内心的凄凉与不舍、不甘的复杂情感全部展现和爆发出来。太子用舞蹈挑战着皇权权威,将内心的漫天仇恨与对未来无限恐惧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宣泄。

    (三)舞蹈表情刻画人物心理

    舞蹈表情是舞蹈元素中十分巧妙的一个元素,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舞蹈艺术也逐渐演变,除去注重舞蹈服饰和舞蹈动作外,也更加突出心灵个性的表达。作为精神镜像的表情不再是面具脸谱式的简单夸张和概念化,而是更趋向于生动丰富,成为现代表演艺术的重心,并与肢体动作融为一体[5]。心灵的波动会引起人情绪上的波动,继而在人的表情中有所体现,表情进一步强化了舞蹈的表演性、抒情性和思想性。可以说,舞蹈表情是比语言表达更能精准传达表演者内心情感的最有利方法。也正因如此,在诸多电影表演中,艺术家利用面部表情来向观者传达戏剧更为深刻又无法言表的内涵,例如《笔中情》(颜碧丽,1982)中才女文娟在剑舞中面部表情的流露,微翘的嘴角显示了对赵旭之的爱慕,而幽怨的眼神又体现了对赵旭之自负的不满,这种又爱又恨的心理活动,十分生动形象地写在了脸上。又比如《泰坦尼克号》中杰克和露丝在三等舱狂欢的那段踢踏舞,杰克脸上满是阳光帅气,而露丝脸上也满是开心和欢乐,放下大小姐的身段,与杰克舞动青春。这样的舞蹈表情,这样的镜头表达,将青春年少时的欢乐纯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也让观众沉浸其中,从他们的舞蹈和表情中感受到他们的快乐和浓浓的爱意。可见,舞蹈表情是众多舞蹈元素之中的画龙点睛之笔。恰当地运用舞蹈表情可以将演员的心理活动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

    (四)舞蹈音乐烘托电影氛围

    舞蹈音乐是舞蹈元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在电影情节的推动发展中时常要表现人物此时此刻的情绪,便会运用烘托手法。舞蹈背景音乐作为一个常常被忽略的舞蹈元素,实际上不仅可以增加电影中舞蹈的节奏感,在电影中对烘托氛围起着巨大的作用,还能够强化电影人物情感表达效果,让观影者可以更好地依循着音乐的引导,投入作品所要创造的意境,从而与电影作品和创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6]。例如《暗战》中紧凑有致的阵阵鼓声就让人们感受到暗战中双方形势紧张、步步为营、明和暗斗的局面。又例如姜文导演拍摄的电影《让子弹飞》(姜文,2010)、《太阳照常升起》(姜文,2007)、《一步之遥》(姜文,2014)、《邪不压正》(姜文,2018)都使用了日本“配乐大师”久石让创作的同一首曲子《太阳照常升起》。以《让子弹飞》为例,张麻子进鹅城,鹅城百姓敲鼓跳舞迎接县长,此时音乐响起来,这里的舞蹈音乐一方面表现了鹅城百姓对县长的假意恭迎,另一方面也是对当下一些社会现象的戏仿。这对于烘托电影氛围和推动情节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电影《芳华》作为新时代精心制作的艺术电影,将音乐、舞蹈和画面充分融合,集视听一体,以声音来唤起观众的视觉联想,以舞姿来带动观众的情感记忆,在不知不觉中让观众恍如真实置身于那个特定的年代和历史场景。创作者将舞蹈音乐元素、现代新兴审美元素融入电影情节中,通过歌舞表演呈现出对那个年代的感情,烘托了电影氛围,抒发了人物情绪,同时也衔接起了一个个场景,大力推动情节发展,让影片中人物的情感、命运得以生动完整地表现,激发了观众对电影人物情感的强烈感受,且获得了全新效果的观影审美体验。舞蹈音乐与电影画面、情节和人物情感有机结合,提升了电影全方位的艺术和审美表现。

    结语

    舞蹈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艺术形式,将舞蹈元素与电影创作相互融合,有助于电影传递出深层次的人物情感,增强电影人物情感表达效果,给观影者以美的享受和心灵上的共鸣震撼。舞蹈服饰塑造人物形象,舞蹈动作展现人物情感,舞蹈表情刻画人物心理,舞蹈音乐烘托电影氛围,众多舞蹈元素与电影有机结合,电影人物的情感表达便直接进入观影者的脑海与心灵。电影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创作和发展,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应当重视特色舞蹈元素的应用,将电影艺术与舞蹈艺术融合,从舞蹈体裁、舞蹈动作、舞蹈服饰、舞蹈表情和舞蹈音乐等元素中挖掘电影舞蹈的重要表现力,这样才能够真正推动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创造,全方位提升电影艺术的审美表现力。

    参考文献:

    [1]刘祎祎.舞蹈电影作品艺术性特征分析——以《黑天鹅》为例[ J ].艺术评鉴,2019(09):160-161.

    [2]于雪.《爱乐之城》电影中舞蹈与人物情感关系的建构[ J ].电影文学,2019(11):156-157.

    [3]夏诣超,刘丽兰.谈舞蹈类电影中舞蹈对于人物角色的塑造[ J ].艺术教育,2016(08):124-125.

    [4]吴连鹏,陈克强.论印度歌舞电影中的舞蹈元素[ 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20):101-102.

    [5]王岚,刘慧丽,杨冬.试析舞蹈元素在美式动画片中的运用[ J ].四川戏剧,2013(09):108-110.

    [6]韩亚男.舞蹈元素在话剧表演中的应用[D].青岛:青岛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