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死亡视角进行生命教育

    

    【摘 要】在发生学生轻生事件后,学校要对班级师生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团体辅导,从死亡视角进行生命教育,以提供真实事件信息,引导师生认识并处理哀伤情绪,植入积极信念,正确面对人生。

    【关键词】轻生事件;危机干预;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56-0043-03

    【作者简介】杨宇红,江苏省南通市小海中学(江苏南通,226015)教师,高级教师。

    一、案例描述

    2020年4月7日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学生复课的第一天,七年级女生小雨(化名)迟迟没有到校,班主任联系其家长才得知小雨于当天早上从自家15楼坠楼自杀身亡。

    因是在家中非正常死亡,加上疫情特殊时期,为避免扩大影响,无论是死者家长还是学校,都希望尽量缩小知晓范围,所以学校上下对此事保持缄默。但是在自媒体时代,消息还是不胫而走,陆续有师生知道消息。这一事件对小雨所在班级的教师和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部分与小雨生前关系密切的师生陆续出现一些情绪和行为反应。班主任在痛心之余,不知道该如何向学生解释小雨没有来上学一事,对今后的学生工作也有了疑虑和恐慌。两天后,班主任接到一个家长的请求,她的孩子是小雨的好朋友,得知此事后有强烈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在家躲在被窝里哭泣,自责不已。父母担心其崩溃,希望教师给予帮助。

    事发后第四天下午,在征求校领导意见后,学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的两位心理健康教师来到教室,用两节课的时间,对小雨所在班级的全体学生及班主任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从死亡视角进行生命教育,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对心理创伤进行修复,引导学生善待自己、珍爱生命。

    二、团体辅导过程

    带领者事先打印好一张A4纸,运用“九宫格”形式(见下页图1)结构化整个团体辅导的过程。这个方式既简单明了、便于操作,又能在辅导活动后,通过学生填写的内容了解学生的真实心态,筛选出情绪反应过于强烈的学生,便于后期的个别辅导。

    这次团体辅导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活动导入。首先,带领者在自我介绍后,以庄重的口吻向大家介绍团体辅导的原因、目的,阐述团辅要求——尊重、真诚、投入、分享、信任和保密,使师生对这个活动有更清楚的了解,建立初步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同时,引导师生通过测量法自我评估与逝者的关系(按熟悉程度在1~10分之间打分),并以“完成句子”形式调查其何时通过何种途径知道此事。

    第二阶段:回忆链接。引导师生通过文字、符号或绘画等方式自由联想,回忆与小雨同学相处的片断,描绘她的音容笑貌,自然呈现以往与她共同生活、学习的画面。这一环节最能自然呈现此时此刻所有参与者最真实的感受,使那些处于被阻抑状态的情绪得到有效的宣泄。

    第三阶段:心理教育。带领者先让师生从行为、情绪、认知、身体4个方面梳理事件发生以来每个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如情绪上——震惊、悲伤、自责、恐慌、无助等;认知上——不相信、困惑、沉迷于对轻生者的不解;行为上——伤心哭泣、不知所措、无法静心学习、难以入睡或梦魇等;生理上——胸闷、胃疼、口干舌燥、缺乏精力等。在师生反馈后,告诉大家每个人在遭遇一些重大生活事件或突发事件之后可能出现复杂的情绪反应是正常的,但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强度过强,就有可能变成病态的心理及行为反应,要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接着,引导师生回顾这几天做了些什么,是怎么度过的,接下来可以做些什么帮助自己或他人调整情绪。引导师生理解、接受自己的情绪与行为,同时交流分享今后遇到问题时的应对策略。

    第四阶段:生命教育。首先表明:面对小雨放弃自己生命的做法,我们尊重她的选择,但是我们绝不赞成这种做法。接着,从生命的起源与诞生过程谈起,分享澳大利亚演讲家尼克·胡哲与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励志故事,与师生一起探讨对生命的看法,并要求师生写下自己的启示与心得。引导师生既了解人类的生命价值,又了解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意义,激发大家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让师生意识到,面对人生中可能遭遇的各种挫折和困难,逃避并非解决之道。

    第五阶段:告别祝福。让每位师生在一张彩色卡片上写下想对小雨同学说的话,并将写好的卡片送到小雨生前坐的课桌上,作为送给小雨的一份特别的礼物。卡片将放在一个大信封里转交给小雨的父母,让他们以某种纪念的形式传给另一个世界的小雨。然后当着师生的面将小雨的课桌从教室搬走,与死者分离,告诉师生小雨从此离开我们的生活。这种象征不仅能够帮助师生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表达了告别的意义。

    在结束阶段,让大家齐诵一首富有能量的小诗,重新出发,走好今后的人生之路。带领者重申保密原则,提供资源(通过班级心理委员为有特别心理需求的学生预约个体辅导,提供心理热线电话等),并对全体人员提出应对事件的“三不”原则——不渲染、不议论、不评判,每个人在“九宫格”最后一栏郑重写下“三不”承诺。

    三、辅导效果分析

    这次辅导约为一个半小时,较好地实现了本次团体辅导的目标:提供真实信息,澄清事实,避免谣言混淆视听;表达情感反应,梳理情绪,正常化哀伤反应;建立正面联结,回忆美好的过去,表露心语心愿,感受集体温暖;植入积极信念,理解死亡,珍爱生命,正確看待挫折,积极面对人生。

    1.这是一场心理危机干预。

    近年来,青少年轻生事件时有发生。学生轻生事件发生后,受冲击最大的群体是学生,尤其是事件目击者、轻生者好友、有自杀倾向或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对这一群体进行及时有效的危机干预,协助他们认识自杀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帮助其了解自身所拥有的社会支持资源,对早日恢复其心理平衡、防止模仿自杀行为至关重要。

    2.这是一次哀伤辅导。

    小雨的意外离世令教师与同学倍感震惊,从师生的回忆中可以看出,小雨是一个深受大家喜爱的女孩。在团体辅导的“回忆链接”环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许多人都泣不成声,大家都沉浸在对小雨离世的无限悲痛与思念之中,使自己淤积的悲伤、震惊、惋惜、焦虑等情绪得到了有效的宣泄。

    3.这是一次生命教育。

    这是一次从死亡角度进行生命教育的探索,能够帮助师生了解死亡的本质,获得有关死亡的知识,认识生与死的关系;引导师生思考死亡的意义,以正确的态度保护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促使师生珍惜生命、勇于面对死亡,赋予生命以价值。

    带领者从生命的起源谈起,让学生了解生命来之不易,再通过身残志坚的名人事例以及自然生物让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艰辛与苦难,鼓励师生学会以积极正向的行动认真生活,活出尊严,发挥价值。

    四、反思

    对于本次团体辅导是否有必要,最初是有争议的,因为有教师觉得小雨的死亡消息最好不要让学生知道,以免造成心理阴影,所以起初大家都在极力封锁消息。

    从现有的中小学生命教育教材和内容来看,多为讨论如何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等,教科书中没有关于死亡问题的分析、讨论,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学生时也有意回避死亡问题。但近年来青少年自杀或伤害事件日益增多,且年龄层日益低龄化,这说明死亡教育的缺失,不仅让青少年漠视自己的生命,还会引起他们对他人或其他生物生命的漠视。

    人们须意识到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中小学校更应引起重视。尽管在学校开展死亡教育可能有难度,但是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的场景,或设置一定的生活情境,对学生进行体验引导,以科学的态度教育学生正视死亡现象,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死亡,培养学生坚强的品质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更加珍惜生命,提升个体的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葛桥,沈贵鹏.论国内关于死亡教育的问题[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6):13-15.

    [2]项传军,叶一舵.台湾学校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启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