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老教材比较研究

    王景晨 张明礼

    

    

    

    一、框架结构变化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除第一节主要内容由人口的数量变化转变成人口分布外,整体框架没有发生改变,但是章节题目发生变化,具体情况详见表1。

    [ 老教材 新教材 章标题 人口的变化 人口 节标题 人口的数量变化 人口分布 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口迁移 人口的合理容量 人口容量 问题研究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表1 新、老教材单元结构框架对比]

    由表1可知,虽该单元的章节题目发生变化——由“人口的变化”到“人口”,“人口的数量变化”到“人口分布”,“人口的空间变化”到“人口迁移”,“人口的合理容量”到“人口容量”,但字数上仍保持统一,十分美观;同时,由之前较偏向动态的“变化”到现在更偏向于静态;由之前较为生动的文字变成更精炼、更严谨、学术性更强、与教材内容更贴切的题目。除此之外,节标题下的小标题也发生改变,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本章小标题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第二小节中,将第一小标题从“人口的迁移”改为“什么是人口迁移”,从陈述句变为疑问句,更能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新增“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这一标题,虽其下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知识点老教材中均包含,但更能突显地理的时空变化与时空特性;第三小节中,除了强调人口合理容量外,还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单独列做一个小标题,以突显其重要性。最后,在小标题后还有四级标题,例如,在“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后紧跟“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這两个四级标题,主要为小标题提供思考方向,使得章节整体架构逻辑更清晰、更明确。

    二、具体内容变化

    新、老教材具体内容所发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知识内容有取舍,教学重心有偏移,内容表述更科学,图表应用更丰富,案例、活动和思考题情境性更强并新增课前导入、自学窗和本章要点六个方面。

    1.知识内容有取舍

    本章知识内容所发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第一节——由人口的数量变化转变成人口分布。旧教材中很多与人口数量变化的知识点被剔除,只剩下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等相关知识,并在新教材第一章第二节“什么是人口迁移”小标题下以补充形式出现;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这一知识内容被完全删除。

    这一较大改变可从课标变化中看出端倪(表3)。2017版课标明确表示:“高中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应该以本标准为依据。”直接表明教材与课标间所存在的从属关系,这一关系从表3中也得以体现。2003版课标中与人口数量变化有关的部分,要求学生能“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这一部分在2017版课标中被完全剔除,同时新增“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这一内容,教材实现同步变化。

    2.教学重心有偏移

    该章节的教学重心从人口数量变化转变为人口迁移,这一结论主要从章节页数占比,图片使用量和活动题、思考题总量这三个方面体现。

    (1)页数。从表4可知,在老教材中,本章第一节共有6页,占据本章最大篇幅;在新教材中,第二节占据8页,为本章节中最大篇幅。

    (2)图表占比情况。从表5中可以看出,老教材在第一小节中运用9个图表来进行课前导入、案例说明、活动开展与课程推进,占据本章最大篇幅;新教材在第二小节中运用了11个图表来开展教学活动,占据较大比例。

    (3)活动、思考题占比情况。结合教科书及表6可知,老教材为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在第一节设置了1个材料、2个活动题和3个思考题,占全章节中最重比例;新教材在第二节设置了1道思考题、2个案例和3个活动题来进行教学工作,占据本章最大篇幅。

    从上述分析可知,本章中整体教学重点从人口数量的变化转变成人口迁移。产生这一改变的原因在于课标所产生的变动,所提出的“注重……初中地理课程内容和高中相关学科的联系,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这一观点。因此,新教材以新课标为依据,将本章教学重点进行了合理的调整。

    3.内容表述更清晰

    内容表述发生改变主要体现在定义发生变化和教材内容陈述发生改变。

    (1)定义发生改变。通过对教材中所有的定义进行对比发现,新教材中对专有名词的定义表述更为清楚与合理,如表7所示。老教材在对“人口迁移”下定义时,在时间尺度上,以“一段时间内”进行表述,含糊不清,容易引起学生误会,具有较大争议;而新教材对“人口迁移”这一定义言简意赅,强调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间存在的最大区别在于时间长短,强调人口迁移必须具备“长期性”和“永久性”的特征。

    (2)内容陈述发生改变。两版教材在具体事例陈述过程中存在着明显不同。在“国际人口迁移”相关板块对比可以发现(表8):①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对19世纪以前的国际人口迁移描述更简洁,增加“大量非洲黑人被当作奴隶贩运到美洲”这一人口迁移方向;但老教材在此时间段内附加了一些与人口迁移作用相关的内容:“人口迁移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这部分在新教材中被完全剔除。②新教材对老教材中所缺失的“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这一时间段进行补充,使时间线更完整。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这一时间段内,新教材剔除老教材中“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这一规律,根据当下国际人口迁移情况新增“外籍工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由于战乱等原因,西亚、北非的大量难民迁往欧洲”这一现实趋势,并进行举例说明。

    对比国内人口迁移相关板块可以发现(表9):①新教材以我国重大政策“改革开放”为时间节点,代替“20世纪80年代初”这一较为模糊的说辞,时间段更明确,更能突显我国改革政策的卓越成果。②以工业化前后为时间节点,代替古代迁移规律,剔除我国古代时期人口迁移方向,突显世界各国国内迁移所发生的原因及存在的普遍规律。③在第三阶段,新教材明确说明人口发生迁移的原因、指明人口迁移的方向,老教材则主要强调人口流量增大及方向发生变化,但具体方向如何变化没有进行说明。

    新教材的概念、内容表述及安排发生改变,主要受时代发展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下,充分考虑学科科学性,结合我国现有社会发展,凸显时代特色,彰显我国成就,使教材内容更能体现时代特征。

    4.图表应用更丰富

    新、老教材的图表使用变化情况主要体现在新教材图片数量成倍增长、图片类型增多、图片更新换代及时和图片配色优化这四个方面。

    从表10新、老教材图表使用情况统计中可以看出,新教材中图片使用量与老教材相比增长了近一倍之多。

    同时,新教材对图片进行了重新选用,不仅更新了图片年份,还优化了图片配色,调整了格式布局,增添了图片类型。教材章首页从最开始的某年北京站春运图改为日本东京涩谷某交通路段人流图;第一节的课程导入部分运用了遥感技术下的卫星影像图;运用饼图展现2017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情况;多次使用分层设色法表现世界、芬兰和2010年中国的人口分布密度,2005—2010年我国各省行政区划人口净迁移率分布和芬兰地形情况等;在展示19世纪中期美国本土人口迁移主要流向示意等图时调整图片配色,突出图像重点,使图片更加美观。

    发生这一改变的主要原因在于:2017版课标鼓励教科书“要创设多种表达方式,可以采用文字、地图、图表、模型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富有启发性的学习材料,丰富他们说明和分析地理问题的手段”。因此,新教材努力做到让图片不仅能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理现象,更作为课前导入、活动题的开展;根据教学内容的调整情况和社会发展现状,及时更新教材图片;通过日益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制作更为美观的图片,符合大众审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

    5.案例、活动、思考題与时俱进

    新、老教材的活动思考题在总量上虽然相同,均为9个,但因教学重点发生改变,因此存在分布情况不一致、难易程度不一致、提问方式不一致等变化,具体情况详见表11。

    在老教材中,受教学重心的影响,相关案例、活动和思考题多集中在第一小节,新教材则集中在第二小节;该章第三小节的重点是“人口合理容量”,老教材中没有与之相关的活动题,新教材对此进行补充。除此之外,新教材在选用活动和思考题时,注重案例的更新和老题新用,例如,在老教材中,“人口迁移所带来的影响”一题是通过学生自行调查家庭迁移的历史和思辨来开展相应的学习,但在新教材中,该活动变成了直接告诉学生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有哪些,让学生运用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进行举例说明,同时把调查家庭人口迁移情况作为本小节的总结活动进行,重点在于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情况,不同于老教材将其作为学习活动开展;再比如二者均有的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新教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把握我国发展动态及前沿趋势,从而对拓展资料进行更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资料1”中陈旧的数据更新至2018年;二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将“资料2”中鼓励农民工进城改为倡导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国家需求相呼应。

    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首先是因为时代的进步与我国的发展,教材需要对活动探究题更新换代;其次是受到课标变动的影响,及时调整活动内容,多提供活动案例与材料,以便教师进行案例教学,同时注重学生能力发展。

    6.新增课前导入、自学窗和本章要点三部分

    (1)新增课前导入。当今中学教育强调要设置课堂情境,要能将学生置身于真实情境中,思考并解决真实问题,以此将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良好的课前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是实现这一要求的最佳路径之一。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老教材通过“世界70亿人口日”的图片和材料对整章进行开篇导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世界70亿人口日备受重视;新教材则是在每小节开篇都专门设有课程导入,具体内容详见表12。

    (2)新增自学窗口。自学窗主要用于展示、陈列一些课堂补充性知识或材料,类似于科普短文,以供学生进行自学或教师用于课堂延伸补充。人教社主编刘健老师曾表示,通过对新教材满意度的调查问卷显示:“‘自学窗为新教材中学生最喜爱的部分”,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此部分内容,让学生进行自学,或通过讲授开展相关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自学与合作能力。

    (3)新增本章要点。该模块的出现是新版本教材的最大亮点之一。该模块主要对本章节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与章首的“本章重点讨论的问题”相呼应,可以让教师更好把握课程重难点、进行章末总结,同时也便于学生开展自评工作。

    三、总结与展望

    总的来说,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其所发生的变化主要受时代发展、国家和社会需求、科技发展、地理学科发展、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变化及是否与初中地理知识点产生重复有关。2017版课标对教材提出新意见,强调要“围绕核心素养、优化框架结构、培养学生能力”,从当前新教材所发生的变动来看均有做到。除此以外,新教材还依据课标要求,避免与初中地理知识出现重合,调整、优化框架结构,使其内部相关性更高、联系性更强;运用丰富的活动题、思考题、案例和材料丰富教材内容,充实课程活动,使教材内容更具生活化,同时为教师进行情境化教学打好基础,实现在情境中教授学生知识、锻炼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用更为美观的图片展示地理现象及变化规律,突显地理所特有的时空尺度,使学生会从地理视角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

    面对新教材,教师应学会对其进行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课前导入、活动思考题和本章要点,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做好新课导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让课堂具有趣味性,还能帮助教师把握重难点、便于学生进行课后整章复习与回顾,帮助教师设置学习情境、使教学内容生活化,开展活动探究、运用现有资源培养学生能力。但在课堂情境设置和活动题使用时,切忌堆砌,切记不是任何知识点都适宜开展活动探究。教师应根据所教内容具体情况,每课时使用1~2道活动探究题即可,避免引起学生的疲惫、倦怠心理。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将老教材中部分与新教材有关或不可或缺的知识融入其中,使教学内容更完整、更全面。从2017版课标中还可得知,必修部分的内容要求与老课标相比,难度降低,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理学基础知识,不强调深入挖掘。因此,教师在运用新必修教材时,切忌深挖、讲解过度,应把具有难度的知识讲授与活动放在选修部分。教师在使用新教材的同时,还需掌握国家发展动态,了解国家最新政策,以便对教材内容进行及时更新,或使用更新、更具备代表性的案例或情境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会用地理时空视角去欣赏世界、看待世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地协调观;要意识到教材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教材是课程开展所必须但不意味着要完全依附于教材,强调“在选择具体的地理学习内容时,还应注意联系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现象和问题”;最后,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地理学研究进展,“适当引入地理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通讯作者:张明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