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文眼”,理“文脉”,品“文韵”

    【摘要】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课程,在中职院校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以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为对象,对中职《语文》第五册散文单元进行了散文单元整体性教学设计及教学尝试。本文从整体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成效、特色与反思三方面进行了反思总结,以求探寻中职语文课程在散文教学方面学、思、用的新发展。

    【关键词】中职;散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22-051-03

    【本文著录格式】郭蕾 . 找“文眼”,理“文脉”,品“文韵”——中职《语文》第五册散文单元教学实施报告[J].课外语文,2021,20(22):51-53.

    中等职业学校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有专业特长的职校生为根本任务。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在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语文核心素养方面获得持续发展。而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主要面向与计算机工作相关的生产、应用、服务和管理的企事业单位,注重培养具有广告设计与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组装等专业特长,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掌握职业岗位需要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应用能力,尤其是加强语言理解与运用、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等文学素养,是培养高素质计算机技能人才的前提与基础。

    一、整体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由“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三部分构成,共144学时。第五册第一单元“自由自在的书写”是散文单元,散文最为灵活、自由,一切所感所思所悟都在作者别具个性的书写中体现。课程秉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理念,遵循“因文施教”的原则,在“阅读与欣赏”部分(精讲+自读)以找“文眼”,理“文脉”,品“文韵”为设计思路,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表达与交流”部分(口语交际+写作)以练为主要目的,训练学生在交际表达中尝试用散文的文笔来改善语言,“语文综合实践”部分结合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散文教学中学到的思路或者文韵设计一段美食介绍小视频。

    (一)教学内容

    第五册第一单元以“自由自在的书写”为主题,由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部分组成,共12课时。

    阅读与欣赏部分由五篇充溢着浓郁的画意、诗情和理趣的现代散文构成。这些散文,有的写自然万物的启示,有的写日常生活的情趣,还有的写历史文化的反思,都具有个性书写、自由言说的特色。五篇作品中三篇要求精读,两篇要求自读。

    表达与交流部分主要培养学生致辞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进行个性化散文写作的能力。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部分是在观片和阅读的基础上,借助语文沙龙的形式,围绕“舌尖上的记忆”的话题,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进而拟写活动纪要。

    (二)教学任务

    本单元语文能力训练点是继续学习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写作个性化的散文,依据不同情境即兴致辞或写作致辞。本单元散文表现了作者的思维成果,显示出一种理趣与哲思。文中的感、情、理、趣皆来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细微处蕴藏真情,细节中彰显哲思。

    阅读与欣赏教学,要求能够在阅读涵泳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能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感悟现代散文的艺术魅力。

    表达与交流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致辞的一般类型;了解致辞时应注意对象、场合和目的,注意文体意识,并且注意语体色彩;写作教学要求学生尝试警醒个性化的散文写作,在散文写作中努力做到精于立意、巧于构思、明于断续、活于行文。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要求学生能通过观片和阅读,进一步提升阅读能力和审美素养;能够在语文沙龙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分享成果;能够独立撰写观后感或读后感。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单元阅读与欣赏部分的教学以文本研习、问题探讨为主的教学方式,以找“文眼”,理“文脉”,品“文韵”为设计思路,教学时根据每篇课文不同的特点,突出个性阅读,即个性化解读。

    第一篇课文是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今生今世的证据》与一般散文的思路有所不同。想象联想、对话、冥想哲思的内容占了很大比重。如果遵循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原则寻找“文眼”去阅读,很难理清文章思路。教学时设计利用这篇文本的阅读难点,让学生说出疑问,通过自读提问的环节,摸清了学生的难点盲区,再通过问题导读法,明确了课文题目中“证据”的含义,理清“文脉”。在理清脉络的基础上,抽丝剥茧,然后抓住关键句子深入阅读,赏析句子的同时,挖掘哲思,品味了刘亮程作为“乡村哲学家”独特的文字韵味,最终找到“文眼”主旨,完成了教学任务。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通过对物质证据和精神证据的分析,解读精神家园对于人的重要意义,并引导学生认识精神家园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化体现。笔者采用提问“当物证消失,作者是否完全失去了依托?我们在哪里可以继续追寻到他曾经生命的印记?”(文字、作品)引入到精神证据的具体化体现的思考,明确了刘亮程的作品就是他的精神家园,然后通过拓展图片的展示,让学生知道个人在精神、思想上的寄托所在都是精神家园,最终激励学生构筑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五味》这篇文章读起来轻松有趣,毫不费力。但要让学生从朴实平淡中体验生活的雅致和情趣,感悟作者的匠心独运,则是教学重点。汪曾祺的散文言近而旨远,设计用圈点阅读法抓“文眼”,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完成对雅致情韵的体验感悟。《大地上的事情》由许多札记式的片段组成,用看似平淡的文笔记录自然界或作者身边的种种事物,体现出一种生态性的自然观和人生观。乍看散漫,把握不了文章主旨,教学时设计使用文本研习和问题探讨法,找出22个片段的共同情感线索,即能把握文章內涵。

    在完成以上精读课文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涵泳讽诵中强调主体性和内悟性,通过品读、美读、吟诵直接接触文本,使得自身的情感和作品中的情感碰撞交流,从而引起共鸣,收获感悟;诱导学生想象联想,将作品的语言符号转化成画面与场景,调动感官、代入情感,进入作者建构的艺术世界,感悟文学作品的美;指导学生评点批注,依据文本脉络,在文本中发表见解,推进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学《道士塔》和《云南冬天的树林》两篇自读课文时,即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运用前面学习的方法对文本进行阅读赏析,倡导学生个性言说,让学生在贴近文本的基础上,尝试个性化、多元化的阅读鉴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倾听他们自己的声音,开拓创新阅读的空间。

    本单元表达与交流部分的教学,口语交际是“致辞”,写作是“个性化的散文写作”。在“致辞”的教学设计中,先学习分析例文《毕业典礼致辞》,从而掌握了致辞的文体特点和组成部分,接着以乡村旅游节开幕式为题材,创设情境,利用不同场合情境的对比,让学生知道用得体语言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性,致辞要注意对象、契合场合、合乎目的。在“个性化的散文写作”的教学设计中,要求学生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尝试写出有自己个性的散文。本单元的散文,无不体现了作者的个性化创作风格,刘亮程用淳朴深情的语言呼唤灵魂深处的家园,汪曾祺用他的风趣和调侃抒发对民生的关怀,苇岸展现的是灵动的大地和深远的思考。那如何写出有自己个性化风格的散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写作一直是中职生的弱项,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适当地降低了难度,在作文中能体现以下四点要求中的任一点:明确的感情触发点、一条明显的线索、有一些细腻的描写、有一点诗情与哲理,就是完成了本单元的写作任务。这种选择性的要求体现,不仅同“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一致,也给了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本单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部分教学是“舌尖上的记忆”,美食是学生所感兴趣的,然而我们的本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介绍美食即可,更重要的依旧是让学生抓住“记忆”一词,明确美食所承载的情感、情怀,这与散文单元的文韵是一致的。在实践活动中,充分结合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特点,从影音多媒体多方位设置情境,以学生为活动主体,采用以活动体验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分组分工,搜集剪辑相关资料(《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确定主题,完成活动纪要,最终完成与某一美食相关的微视频交流评比。

    二、教学实施成效

    通过找“文眼”,理“文脉”,品“文韵”三个抓手,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迅速地理清散文的行文思路,把握散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提升了文学品读素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了散文写作能力,提升了审美情趣。

    以精读课文《今生今世的证据》和自读课文《道士塔》为例:

    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与学生的经历体验有一定的距离,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教学时通过创设接近学生的情境,采用问题导读法贯穿课堂,结合时代热点、背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导入时,从学生感兴趣的网游引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并直接为文本主题的切入做铺垫。在导入环节已形成本堂课的教学线索:“刘亮程的存在感在哪里?”围绕此问题,学生初读课文的时候,有了一定的思考方向,在其后的文本阅读中也能把握重点,而不是无从下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导读法,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在问题中引导学生,训练学生快读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训练学生把握文章重要语句的能力,培养学生解读词句内涵的能力,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围绕教学线索与问题导读法展开教学,使得课堂目标明确,层次分明,更好地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人及己地学习文本感悟文本。

    余秋雨的《道士塔》是本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在完成精读课文的教学后,学生基本掌握了散文阅读鉴赏的方法,在教学设计上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重点,以便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散文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运用前面学习的方法对文本进行阅读赏析,倡导学生个性言说,让学生在贴近文本的基础上,尝试个性化、多元化的阅读鉴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倾听他们自己的声音,开拓创新阅读的空间。

    情感体验是散文阅读的重点,理性反思是阅读文化散文的更高要求。教学这篇散文,可以分为品读和反思两个步骤三个层面。品读主要有两个层次:初读感知,学生一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研讀体验,学生再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反思层面通过学生思辨悟读,探讨散文主旨“谁是敦煌文物流失事件的罪魁祸首”。这三个层面由浅入深,由情入理,引导学生逐步把握课文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本课整体教学设计思路即品读体情,反思悟理,品读反思,由情入理。进而拓展延伸,在介绍余秋雨的基础上,引入对王圆箓其人评价的作业,这一教学环节将品读的最高层次思辨悟读与反思融合在一起,训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也实现了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本文的历史文化背景对于单招高一学生有点陌生,在课前预习中需要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查阅补充。本课教学对象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课前布置学生搜索关键词“余秋雨”“莫高窟”等并要求以PPT的形式展示,课后撰写评判王圆箓的随笔,都离不开网络和计算机知识的运用,在学习自读课文的同时,很好地运用了专业技能,文化和技能的结合得到了很好的实践。

    三、特色与反思

    (一)设计特色

    1.立足散文特色,抓个性化阅读体验

    创设情境,代入情感。鉴赏散文,重在以心会心,在文本教学中调动联想、驱动想象,抓住每篇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调动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共情,思考会更深入,收获也更多。

    2.以找“文眼”,理“文脉”,品“文韵”为抓手,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散文思路

    文眼是立足点,文脉是线索思路,文韵在语言。本单元的散文的哲理意味较浓,例如《大地上的事情》这篇课文,通过散乱的片段的组合,表现了作者独特的理趣和哲思。学生初学时难以把握,在课堂上教师从指导找“文眼”,理“文脉”,品“文韵”入手,层层深入,指导学生深刻理解作者的创作主旨,这种方面也可以举一反三,无论是意境深远的哲理散文还是平易近人的生活小品,只要从这三点入手,均能迎刃而解,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反思不足,持续改进

    1.作为文化课老师,对于专业特色把握不够明晰,今后要加强文化课老师对专业的探究,以期能将语文课程与学生的专业特色、发展方向更好地结合起来。

    2.就教学设计的整体性而言,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环节,如何与前面的散文教学更好地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散文的主动性,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

    作者简介:郭蕾,女,1981年生,江苏南通人,本科,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