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对人的发展问题的解析

    赵海亭

    摘要:基于唯物史观的高度,马克思对人的发展问题作了深刻的历史科学解析,首先揭示了人的发展的理论前提。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没有从实践角度去看待人的发展,马克思从实践角度揭示了人的现实性及其社会性,明确地将人的本质界定为奠基于劳动实践基础之上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出发,马克思分析了个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指出:凭借其发达的生产力,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然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必须建立在对资本统治的实践超越之上,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才能够得到合理的解决,人自身才能够真正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基于这一历史科学视野,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路径,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活动内容,逐步提高自身的各种实践能力;通过实践不断满足自己各方面的合理需要,激发自身潜能,同时,不断提升自己需要的层次;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各种社会关系,并使各种社会关系协调发展。

    关键词:唯物史观;马克思;人的发展;实践;自由Key words:

    追求自由、寻求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的发展问题一直是人学研究的核心。研究人的发展问题,首先要对人的本质进行界定。马克思扬弃了近代西方哲学的抽象思辨,从人的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过程考察人的本质,通过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学说的批判和借鉴,论证和阐释了人的真正本质,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感性活动、就是实践,从而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前提。

    一、人的发展的理论前提

    马克思批判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即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唯心主义的抽象能动性,从现实的人的实践出发,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哲学变革,建立了实践的唯物主义,使历史上对人的理解第一次真正地回到实践的基础之上,使长期以来对人的抽象解释回到了科学的轨道,人的本质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了科学的阐释。

    1.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存在物

    自然界不是为人类而存在的,因而自然界与人类不是天然相适存的,人需要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中,根据自己的需求,凭借自己的能力去追求自己的对象物。“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46因此,“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的类本质。实践是人作为主体以世界中的万事万物为对象的现实的活动,这一实践活动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是纯粹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它与动物的消极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区别,它立足于人的类本质力量,并将之物化为客观实在。人类通过实践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检验自身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证实或证伪人关于客观世界的结论。所以,人类自由的、自主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也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自身的过程,这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惟其如此,对人的特性的考察必须回到实践中去,在实践过程中完成人的自我确证。实践是人的根基,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活动起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讲,人的本质就是人的实践。物质生产是人的现实感性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1]67-68概言之,人在改造外部世界的进程中实现和发展着自己。因此,我们考察人的本质,就要从考察人的实践本身入手。人只要生存着,他们的实践活动就不会停止,人的自我创生就会继续,人也就始终是一个未完成的存在物。正是人的未完成性给人的发展提供了选择的机会,为人的发展留下了取舍的空间,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契机。

    2.人是具有无限需要的存在物

    人的需要永远处于开放的、未完成的状态。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自身所有需要的满足都是其实践活动最根本的动力。“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2]286也就是说,无论人做或不做事情都源于人的需要,受人的主观意识的选择和支配。而“人的需要萌发于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能够使观念性需求动机转换为实际行动,通过改造客体,表征和满足自身的需要”[3]289。这就充分说明:人的需要发端于人的实践,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而不是人主观上创生的。不仅如此,人的需要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得以实现和满足。人的需要产生于实践,实践的动力又来源于人的需要,因此可以说,实践与需要之间是互为前提、互为因果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对象性存在是人的现实存在方式,在对象性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根据自身需要不断改变客体,使之以适于主体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说,使对象成为有益于主体的有用之物。这一改造对象的、自由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与动物、人与人相区别的特质,也正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人的最高本质才得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实践活动决定着人的其他一切方面。“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4]也就是说,人的需要是一个开放的状态,永远不可能被完全地满足,因此人处于一种无限需要的状态。并且,人之为人的需要不是出于本能的单一需要,若如此,那人与动物就没有区别了。动物的需要仅限于自身本能的需要和种的延续,不会超出其本能。人固然也有吃喝等自然的、本能的需要,然而即使是这种低级别的需要也是在社会需要的影响下实现从自然需要向社会需要转化的,也因此形成了人的真正的社会的乃至于历史的需要。所以,人的需要必须经由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而实践活动又催生出人的新的需要,需要与实践之间这种无限的循环往复式的相互作用,便是人无限发展的过程。人的需要是无限的,与之相对应的实践活动也处在不断的更新状态;人的需要遵循着由低级向高级的进路向上攀升,与此相应地,人也在实现自由、自觉的发展。

    3.人是社会性的存在物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60在这里,马克思既给人的本质下了科学的定义,而且也为考察人的本质确定了方向和方法,即要认识人的本质,就要到人所生活的现实社会中去考察,而不是靠思辨去主观地想象。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不是生活在社会之外的,人就生活在社会之中,社会就是人的社会。“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5]10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人,其各种社会活动都离不开规定着他的那些现实的社会关系。因此,对人的本质的考察必须回到人所处于其中的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关系中,着眼于从人的社会实践的过程对其本质进行剖析。事实上,实践作为人的本质存在,都是立足于一定历史阶段的,因此不能脱离历史来考察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所有人中抽象出来的那个无差别的共同性,人的本质只能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受具体的历史所制约的社会关系,不仅规定着人的本质,而且赋予其丰富内涵。“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6]但人之为人的本性则源于人的社会性。另外,作为孕育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是多维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社会关系。因此,人的本质不是由人某一方面的社会关系规定的,而是由人所依存的“一切社会关系”最终统一规定的。在规定人本质的诸多社会关系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生产关系,它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社会关系的性质,所以生产关系对人的本质有决定性作用。这样一来,考察人的本质,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考察人在实践中的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

    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活动、人的需要和人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进行了考察,而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人在实践活动中产生需要,又在需要的驱动下深化实践。同时,人在实践活动中生成各种社会关系,人也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从事实践活动。人类存在一天,其对象性实践活动就一天也不会停止,人的本质也就在不断地生成,从而不断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科学阐释无疑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大理论成果,同时也为我们如何考察人的本质指明了方向。人是在自己的对象性活动中不断生成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主体对客体的否定和改造过程,也是人自身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今社会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我们需要立足于当下现实,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为指导,积极促进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实践活动不断催生出人的新需要,并激发着人的潜能,人在实践中不断实现着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然界为人类及其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所有一切必需的物质力量,人类发展的一切力量都来源于自然界。“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7]5人的实践活动不断地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加强,极大地促进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主体性日渐提高,人从依附于自然的状态逐渐摆脱出来,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中实现对自然的正确认识和改造。与自然的自在性相比,人有自身的自由意志,能够使自己的行动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在主体性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人逐渐地意识到整个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的实践活动促进了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丰富了人类的知识,增强了人类的智慧,提高了人从事生产活动的能力。各种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工具的出现和应用就是力证。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无限的自然不可能完全地为有限的人类活动所同化”[8]。所以人类在改造和开发自然的过程中,在实现自身能力全面发展的同时,必须以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人类绝对不能以自我为中心,无视自然规律,否则,人类不仅不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还会让自己走向灭绝。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不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失去了平衡,而且人与人、人与族群、人与社会甚至人本身的关系都出现了断裂。而“人性的扭曲、理念的偏颇、生存的危机乃至人的存在与发展等都与人的生存实践活动息息相关”[9]。“当代生存危机的解决也必须立足于实践,人的生存与实践既是现实人生存的主要问题,更是解决人的问题的思路和契机。”[10]由于人的实践活动的全面展开,狭隘地域性的个人日益转变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的劳动生产率,节约了人的劳动时间。这些都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自由时间和发展空间,使人“自身的自然中蕴藏着的潜力发挥出来”[5]208。

    现代社会的发展为人的需要的满足提供了条件。资本主义开启了人类现代社会的进程,它使人类由“人的依赖关系”走进了“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时代。“得益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推动、使用和涵养,资本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自身的力量,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潜能而臻于极致状态,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所谓的资本文明时代。”[11]“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277资本主义不仅创造了现代生产力,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世界,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商品世界,形成了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也走向了极端,它使人们一味地追求物质需求,却忽视了精神方面的需求。人在追求物质财富中成为物质的奴隶,人由此被物化。然而,人类社会断然不会停留在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社会只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个阶段,它为人类进入更高的社会形态奠定了物质前提。“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7]78人的异化、物化阶段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事实上,人被物化以致成为“单向度的人”,已经为许多哲人所意识到,他们大声疾呼,唤醒沉睡的人们,使之开始反思自身。人们认识到,精神生活是人的本质要求,是人类生活追求的主要内容,是衡量人生活水平的主要标准,也是衡量人生命质量的主要维度。现代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为人类精神生活既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也对人的精神生活提出了新的挑战。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迫切要求人类以正确的科技观、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尚的心理情操与之相匹配。只有正确认识、把握和应用自然规律,科技的发展才能带给人类以幸福;否则,它带给人类的可能是灾难。

    交往的不断扩大形成了全面丰富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2]295资产阶级开创的资本时代使人类社会走向全球化,使各民族的历史形成世界历史,使任何一个民族如果不想灭亡就必须参与到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来。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使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统统异化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使人在更大程度上从属于物。市场经济是以自由交换为特征的,在商品交换中,人作为主体,彼此有着平等的人格,有按自身意志进行选择并行动的空间和自由,从而获得一定程度的独立性。推动个人走向独立,可以说就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和根本的历史作用。所以,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它在全球的逐步确立,大大增强了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更是进一步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更加强了单位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国家、民族之间的多方面交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更加成熟,必将进一步推动人从封闭性向开放性发展,使个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社会交往,从而使人在丰富的交往中形成全面的社会关系,这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体现

    依据上述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阐释,我们对人的本质考察应从人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无限丰富的需要和社会关系这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入手。人的本质正是在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中形成的,与之相应,人的全面发展也应从这三个方面获得规定性。

    人是实践的存在物主要体现在人的对象性活动中。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区别,人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地、自觉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使自身得到改造。人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有自己的内在尺度,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价值。人的目的的形成不是凭空设想的,而是人在对外部客观世界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曾说过:“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12]人的实践能力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综合,人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人能够使观念性需求动机转换为实际行动,通过改造客体,表征和满足自身的需要。”[3]289人有了目的就要去实现目的,就要行动,而要行动就需要人的体力。在自然界中,人的本能体力虽与很多动物不能相比,但人有驾驭外物的能力,人能够生产和使用工具。工具的使用使人的能力大大增强,工具的先进程度标志着人的发展的程度。人起初和动物一样被自然规律所支配,受自然界的奴役,但人不同于一般动物,其在实践中一直力图掌握规律进而摆脱自然的束缚。也就是说,人在不断地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从而使自己从自然的奴役下解放出来,逐渐获得自由。人从自然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主要体现在人类的物质生产力水平和人类利用自然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的自由不仅是指人从自然中获得解放,还体现在人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上。人在社会中的自由主要是通过不断改革社会生产关系而实现的。因此从人的类本质这个角度来说,人的全面发展就体现在人的体力、智力和人的自由度的实现程度上。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高度统一。所谓人的物质生活的全面发展,是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物质财富,用于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使人物质层面上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物质生活的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外部条件和环境,是人的精神生活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所谓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们的品德、心智与生理的全面发展,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和谐。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衡量人生命质量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会越来越注重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由于人的需要的无限性,科技越是进步,物质越是丰富,人越会产生更多的需求。所以如果只注重物质生活的提高而忽视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人终会被物奴役,陷入物质享受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从而出现精神空虚,成为精神上无家可归的人。精神家园的荒芜势必会造成人创造力的匮乏,进而影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因此,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文化技能,才能增强人生的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进而增强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当前的物化世界所造成的人的单向性,不仅不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因此,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平衡,使之协调统一于人的发展全过程,是唯物史观视域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

    就人的现实本质来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会形成诸多社会关系,其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它决定和制约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在现代社会,地域限制、传统束缚被逐渐打破,人们的交往联系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巨大发展。这些社会联系主要是物质方面的联系,而人的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则比较欠缺。另外,人的物质关系在获得丰富和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例如,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全球生态危机不断加剧;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也在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自身的关系也出现了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只有在现实实践过程中,通过切实的努力才能够逐步得到克服和解决。

    总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活动内容,逐步提高自身的各种实践能力;通过实践不断满足自己各方面的合理需要,激发自身潜能,同时,不断提升自己需要的层次;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各种社会关系,并使各种社会关系协调发展。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进行,人的各种需要的不断满足和产生,以及新的社会关系的不断生成,这些都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着现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 陈立新.人学研究视点刍议[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20.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0.

    [5]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2.

    [7]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8] 王南湜.马克思的历史概念[J].哲学研究,2007(10):4.

    [9] 陈曙光.直面生活本身——马克思人学存在论革命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3.

    [10]钟明华,李萍.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现代人生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9.

    [11]陈立新,李齐.从感性活动出发开启的哲学任务[J].东岳论丛,2011(4):47.

    [12]高清海.市场经济与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J].哲学动态,199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