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飘萍的“品性说”探析

    陈霜

    【摘 要】新闻才子邵飘萍提出“品性为第一要素”,本文对邵飘萍“品性说”新闻思想进行梳理,提炼总结出五个方面的观点:坚持新闻的真实性;重视采访能力的培养;坚持新闻本位原则;加强深度思考能力;新闻人格独立。

    【关键词】邵飘萍;品性说;记者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1-0195-02

    一代报人邵飘萍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最著名的记者和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曾担任《京报》社长,他提出“品性为第一要素”的新闻思想,影响至今。本文拟对此进行探析。

    一、邵飘萍“品性说”新闻思想的提出

    邵飘萍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报界之全才”。他在袁世凯暴政时期所著的《新闻学总论》《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年在国内出版,成为中国近代新闻学奠基性的著作。1918年随着《京报》的创办,他的新闻思想逐步形成,主要反映在《实际新闻应用学》中。[1]尤其是“品性为第一要素”的思想,成为后来无数新闻工作者伦理道德的标杆。

    邵飘萍认为,外交记者发挥其社交之手腕,与各方面重要人物相周旋,最

    易得一般社会之信仰,亦最易流于堕落不自知而不及防,盖因其握有莫大之权威,一失足成千古恨矣。故外交记者精神上的要素,以品性第一。[2]

    他提出“所谓品性者,乃包含人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及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道德”。[3]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格尊严与独立精神,完全独立、不受社会恶风之熏染、不为虚荣利禄所羁。“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泰山崩于前麋鹿兴于左而志不乱,此外交记者之训练修养所最不可缺者”。[4]

    可以说,邵飘萍所说的“品性”一词包含了所有他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不仅在理论上提出“品性”原则,而且在新闻报道中践行。在编辑和主持《汉民日报》期间,不为权势所左右,不为利禄所诱惑,坚持民主共和思想,撰写了大量论说、时评、随笔。他以激烈辛辣的笔调,抨击袁世凯及大小军阀的专制跋扈,揭露和痛斥浙江贪官污吏钻营谋私、残害人民的罪行。[5]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不明身份的歹徒枪杀,邵飘萍当即发声,矛头直指袁世凯。不出半年,浙江当局就以“扰害治安罪”及“二次革命”嫌疑罪,查封《汉民日报》馆并拘捕了邵飘萍。他后来感慨在杭州的生活,“日与浙江贪官污吏处于反对之地位,被捕三次,下狱九月”,翌年被营救出狱后不得不逃亡日本。在日本,他一边在法政大学学法律、政治,一边为国内的《申报》《时报》写时评。同时他痛感中国新闻理论根基的严重缺失,广泛搜罗海外新闻学知识,[6]在办《京报》的时候,既编报,又采访,还挤出时间去大学讲课,撰写新闻学著作。在新闻报道实践和社会思考的交织中,邵飘萍提出“品性说”,对新闻记者及媒体提出了的新闻采访、报道的伦理要求和实践要求。

    二、邵飘萍“品性说”

    邵飘萍是作为当时杰出记者、知名政论家和第一代新闻学者,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品性说”的新闻思想并身体力行,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无论是在为《时事新报》《申报》《时报》撰稿期间,还是在主持《京报》期间,邵飘萍都主张“凡事必力求实际真相,以‘探究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7]他把新闻记者比作“不染纤尘之明镜”,认为新闻记者要真实地报道事实,在采访中,不能有任何主观成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妍媸悉露”“善恶毕呈”。[8]

    真实性是新闻的最显著特征,捏造事实或妄意决断都是新闻的大忌。邵飘萍认为,新闻记者应该以“探究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都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地点、时间、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都要有迹可循、有据可查,反复核实所有线索信息的真实性。

    新闻记者应当坚持新闻报道真实,向人民群众如实反映客观世界最新发生变动的情况。事实上,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客观,事件的再现大都通过人脑经刺激、加工、表达而产生的,新闻记者只能做到无限接近于客观,但其应该成为每个阶段新闻记者的追求。新闻是否真实,关键就在于新闻报道者对客观事实的取舍,究竟采取何种态度,其观察、分析、评价是否客观。

    (二)重视采访能力的培养

    邵飘萍具有十分高超的采访艺术,要求记者时时处于角色之中,要有“新闻鼻”和“新闻脑”,他说“其脑筋无时休息,其耳目随处警备,网罗世间一切事物而待其变。”

    在长期的采访活动中,邵飘萍总结出了自己的访问心得。首先,在采访前要研究采访对象,对其各方的关系做简要了解,对待政治家、实业家、学者有不同的策略,这样就不易发生不快之感。其次,记者访问之时最希望对方健谈,但由于采访的目的性,采访者需要预先设定问题,谈话时采用“擒纵”之法,即当对方谈话奔放时,擒之;当沉默时,纵之。如果对方略提生平得意的事,应该用他反对的人来刺激他,或者反面质问、侧面质问让他自证。第三点是针对反对党,邵飘萍认为外交记者无党派色彩为最佳,无党派者可以利用反对党来获悉各个党派的秘密,得知反对党所宣传的内容是真是假。这一点在当下国内的政治环境可能用的不甚多,但在与外国不同党派阶级相处时,却是外交記者的必备技能。除此之外,记者在采访时要注视被访对象的面目,注意谈话内容以外的材料也可能成为意外收获。

    在长期的采访活动中,他广交朋友,上至总统、总理,下至仆役、百姓,他都与之靠得拢,谈得来,因而采访信息灵通。他认为报纸价值的有无、大小,与新闻材料敏捷、丰富、真确与否,有最密切之关系,因而采访环节可以说是写新闻最重要的步骤之一。

    现代新闻工作者相比从前要求更高,要求成为“采、编、写、摄”的多技能型人才,但采访和写稿永远是记者的第一要务,不亲临现场,感同身受,多方采访,深入挖掘,综合考量,怎么能够写出一篇合格、甚至有影响力的稿件?在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优势条件时,记者更应该善用,让这些条件服务于新闻稿件。

    (三)坚持新闻本位原则

    邵飘萍的“品性说”并不否认新闻事业的商业属性。他指出,“新闻之性质与广告混同,既不依真理事实,亦无宗旨主张,其论说朝秦暮楚,唯以津贴为向背。此则传单印刷物耳,并不能认为新闻纸,与世界新闻事业不只背道而驰”[9]

    他十分重视报纸的商业属性,认为“现代新闻事业之潮流,一方日趋重于新闻消息,一方又日趋重于正当的营业。以营业所得之利益,维持发展其机关。欲从营业本位而达于理想的新闻事业之境遇,其手段则利用社会公器以打倒机关新闻,标榜严正中立,以博社会多数之信仰。若以理想言之,新闻社既为社会公共机关,非但不应有党派色彩,且目的尤不应在于营利。”[10]邵飘萍一方面主张新闻事业的商业性质,承认正当营业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主张不能专以营业为目的,更多的是要承担社会公共机关、国民舆论代表和指导教育国民的职责。即新闻从业者在进行新闻活动时,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能忽视社会效益,努力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

    (四)加强深度思考能力

    “诚外交记者之绝技也。夫所需材料既如是,其伙则自非一二人之耳目所能巨细糜遗。不但记当场之‘裸的事实,更须探悉各派之内情,预测问题扩大之程度极繁琐之案件,则随笔加以是适当之裁剪。”从邵飘萍对于事件的报道原则中可以看出,他已经有了当代新闻报道中的“深度报道”的意识。他在《实际新闻应用学》详细列举了裸体新闻应记之项目共5大类,29小类。其中“突发之天灾地变”中对“煤矿爆发”的描述列举多达整整60条,可见其思考的深入、细致程度。

    从事新闻工作,新闻记者需要有观察力、辨别力、联想力,培养不盲从的新闻观。新闻记者面对各种采访情况,对获得素材,必须思考其正确性,从多方角度进行思考,深究其深层原因,而不是随波逐流,盲目在舆论的激烈态势上再加一把无谓的火。

    新闻记者需要横向地、纵向地、反面地、对比地、综合地看待事件,列出事件相关关系图,找到可以作为独家的新闻点,深入挖掘其价值。

    (五)新闻人格独立

    邵飘萍“品性说”十分重视新闻记者的人格独立,指出新闻记者应以“重重铁甲保护其人格不堕落。”邵飘萍进一步指出,报业的独立,即在信仰、组织、经济以及报纸公职人员的精神品格方面全部独立。新闻人唯信仰事实与真理,不为党派和个人左右,它判断是非的标准是社会公益;新闻不受任何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它既不仰仗官方豢养,也不依赖党派津贴,应该有自己赖以生存发展的独立经济。

    新闻人必须捍卫新闻自由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信仰只能由自己主观地去明确,其他外力都没有主观能动性来得更强烈。虽然今天相对和平,但也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言论,报业有体制的要求、性质的要求,我们需要按照规范来工作,不过,报纸公职人员的精神品格还是应该全部独立。

    我们需要形成职业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形成强大的合力。例如人民日报提出的,建立以“政策创新”主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融合模式——中央厨房模式,筹谋者依靠其可以常态化地调控、指挥“媒体矩阵”,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工作人员的合力,在此协同作业,实现全媒体产品的采集、制作与发布。这个模式不仅实现了中央和有关部门的政策创新、媒体集团的体制创新和业务创新的有机结合,还造就了培养全媒体创新人才的广阔平台。这就相当于把菜端到一个厨房来加工,减少传输和制作成本,避免对一事件对象的多次重复取材,虽然在对大多数追求盈利的商业媒体来说,其实现过程坎坷,但媒体合作的意识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进步体现。

    总之,作为一代报人邵飘萍提出的“品性说”具有重要意义,无论何时,新闻工作者都应始终秉承着“品性”原则,坚持新闻报道职业规范和职业操守。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应“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11]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工作者面临着更大的社会和职业挑战,新时代要求我们成为集采、编、摄、剪技能一体的传媒全能人,在信息快速、纷杂的环境下抓住时机、准确报道以及后续跟踪深入,用多媒体的方式显现新闻事件,及时更新事件进展,抓住新闻点给予世人思考。有人说这个时代的报人已经无路可走,但恰恰相反,具备新闻职业素质和新闻敏感的报人在信息社会显得愈加珍贵、重要。

    参考文献:

    [1]姜雪茗.邵飘萍的新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研究[J].China Aeademic Journal Electionic Publishing House,2014年第2期.

    [2][3][4]《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实际应用新闻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第7页.

    [5]赵丽萍.一代名记邵飘萍——記邵飘萍的记者生涯》[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6]徐新平,刘炎飞.邵飘萍新闻思想述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7][8][9][10]邵飘萍.邵飘萍新闻学论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6页、118页、136页.

    [11]刘昆.人民日报:用“四力”书写使命答卷.人民网,2018-09-11,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8/0911/c40606-30284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