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下物理类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王珩 王利岩 徐世峰 马佳 李文博

    摘? 要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研究导师制下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从机制、思想和组织实施等方面探索本科生导师制的构建路径,并指明导师制培养模式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意义,对改革教学方法、更新育人理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高等教育;本科生导师制;物理学;高素质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10-0087-03

    Abstract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talent is basic task and central work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high-xquality talent is studied, from the aspects of mechanism, thought, and implementation, the path of building undergraduates tutor system is explored, and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on mode under tutor system is indicated. It will have some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updating educational concept.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undergraduates tutor system; physics; high-quality talent

    1 前言

    教育部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指出,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50%,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充,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要求和新挑战。培养具备创新实践能力和良好精神品质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作為高校教师,就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践行“立德树人”,把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3]。本科生导师制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有力保障,也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举措和方式,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4-6]。

    2 本科生导师制及其内涵

    导师制是起源于牛津大学的一种教育模式,由英国学者发明并提出。这种导师制非常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实施以来,牛津大学的本科教学质量一直名列世界前茅。之后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大学也纷纷效仿并逐渐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这种本科生导师制也受到我国学者和教育学家的广泛关注,并开始借鉴国外大学的导师制经验,结合我国高校本科教育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在国内推行。浙江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始实施导师制的高等学校。

    顾名思义,本科生导师制就是指在学生的本科阶段就为其配备导师,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提升、素质养成、学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等,不仅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协作精神等道德品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真正践行“立德树人”,做到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

    本科生导师制需要导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配合,才能够让导师制充分发挥作用。师生之间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教育关系,一方面,导师扮演指导者的角色,作为学生学业和人生的引路人;另一方面,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思想碰撞又能够促进师生双方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3 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等教育者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与构建。笔者所在的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物理教学团队借鉴先进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和专业特点,近年来不断尝试教育教学改革,推行并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取得良好效果,受到广泛好评。

    物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包括力学、电磁学、光学、热学和近代物理学等内容,各部分看似相互独立,实则联系紧密,对学生的培养要求较高,要求学生既要全面学习物理理论知识体系,又要掌握物理实验技术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逻辑思维。同时,物理类专业学生还面临课程负担重、就业压力大等不利形势。基于上述分析,导师制是实现物理类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式。

    科学选拔,完善机制? 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该以师生双向选择为基础,优先聘请热爱教育工作并且具有教学经验、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中青年教师担任导师,为每名导师建立导师信息档案,让学生在选择导师之前,可以通过信息档案了解导师的教学情况、科研方向等,然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导师。同时,导师也可以通过简历、面试等方式了解学生情况,从而进行选择。这种双向选择机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同时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较好地尊重了师生双方的意愿,有利于构建良师益友型的师生关系,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为了更好地发挥导师制在人才培养中的良好作用,需要建立并完善相关机制。

    首先是考评机制。要建立多元化、多角度和多样化的考评机制,将导师自评、学生自评、师生互评和学院评价相结合,给出总评结果,遵循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考评内容覆盖工作量、学生成果和学生满意度等多个方面。

    其次是要建立健全的质量监控机制。学院成立督导组或检查组,定期检查导师履职尽责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也可以设立意见反馈信箱等,师生可以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

    最后是奖励激励机制。为了更好地激发师生的工作学习热情,要分别针对导师和学生制定激励政策。根据考评结果,导师方面可以与年度考核、职称评聘、外出深造等挂鉤,激发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方面可以与评奖评优相结合,给予适当倾斜。

    思想共通,情感共融? 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端正思想是成功的前提条件和必需要素,要更好地实现导师制对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首先要做到师生间思想共通、情感共融。双向选择机制是导师制良好运行的第一步,在确定师生关系之后,师生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十分重要,导师只有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才能充分发挥导师的育人作用。如今高校教师面对的是新时代、新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成长环境塑造了他们身上的时代特征,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因材施法,通过谈心谈话、课余活动等多种方式走进学生的内心,用实际行动向学生表明:导师是学生学业和人生的引路人,而不是高高在上、声色俱厉的管理者。同时,导师在日常与学生的交流接触中要时刻体现出自身的师德师风,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模范,这样有利于建立师生之间的情感纽带。可见,只有实现了师生间的思想共通和情感共融,才能营造出有利于导师制实施的和谐、宽松、平等、自由的育人环境,从而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保障。

    尽职尽责,有效实施? 导师制下的师生关系一旦确立之后,师生双方都应该履职尽责,高质量地完成自身角色应该完成的教授和学习任务。

    在学生大一的时候,在双向选择原则下,完成导师制的建立,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尽快完成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学生在大一时会学习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和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这些基础课程对未来专业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学生可以在导师的引导下,明确培养计划中各个课程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有的放矢地学习,还可以养成良好学风,为以后大学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在学生大二的时候,导师可以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与创新训练项目,如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通过这些竞赛项目,既可以使学生全面深入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协作精神和交流能力等,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

    大三阶段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专业素质的关键时期。在经历了大一和大二的学习之后,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导师可以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科研课题的研究,通过言传身教将教书与育人充分结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鼓励和指导学生朝着既定的目标迈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专业素养、科学态度和职业精神。同时,导师的引导还会对学生专业深造、就业取向和今后的工作态度产生积极作用,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学生在大四的主要任务是做毕业设计和求职,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的综合考量。导师制下的师生经过三年的交流、指导和学习,导师可以顺理成章地担任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师生间非常熟悉,学生对毕设题目也非常熟悉,在做毕设的过程中得心应手,有利于高质量毕业论文的完成。同时,导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为学生进行职业目标制定、未来行业发展趋势介绍、职业发展道路规划和引导,并从专业角度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竞争优势,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导师还应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主动为学生搭建专业实习、实践的平台,为学生的就业或继续深造提供帮助。

    4 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意义

    导师制培养模式遵循因材施教、因材施法和开放互动的育人原则,使精神品质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指导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发展需求相结合,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良好的作用和效果。本科生导师制让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就有机会充分接触高水平、高层次的导师,而本科四年的学习阶段是人生中知识学习、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的关键时期。除了传统的课堂传授知识外,导师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特长和兴趣爱好,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最大限度挖掘学生潜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导师制培养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其自主选择权利,符合新时代高等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协作精神、交流能力和职业素养等。同时,导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很好地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5 结语

    总之,导师制是深入践行“立德树人”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与有效途径,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和专业特点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理清思路、打破壁垒、克服障碍,让学生在导师制培养模式的保障下,成长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赵敏.高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机制探索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15):10-12.

    [2]杨鹏.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0):76-78.

    [3]钟秉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71-76.

    [4]李青.本科生导师制:模式、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9(12):69-73.

    [5]孙冰,曾晟,王富林.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12):20-22,27.

    [6]夏元平.导师制下地方高校本科生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9(94):3-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