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国殇》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

    王灿

    摘要:战国时代,诸侯竞争、天子势微,各个国家的臣民逐渐形成了自强意识。屈原生于此时,在其创作的《国殇》中有着非常强烈的忧国意识和故都情怀。“国”对于屈原来说,并不仅仅是贵族封地,而是德之聚集地。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国殇》创作背景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鉴赏,从忠君情怀、美政情怀、对理想的追求与探索情怀、对故土的热爱情怀等方面论述了《国殇》中屈原爱国情怀的表现。

    关键词:《国殇》;屈原;爱国情怀

    屈原创作的作品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怀,是华夏民族爱国思想的本源。纵观中国文学史,爱国主义从屈原开始,到唐代杜甫、陆游再到现代鲁迅,一直传承与发扬,影响深远。此外,屈原的爱国思想以及忠贞精神对国外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如朝鲜半岛中的文人墨客高谈阔论时,总是离不开屈原的作品,同时高丽王朝名人达士的矢志不渝精神都是以屈原作品为精神支柱。因此,深入研究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对我国民族精神传承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一、《国殇》创作背景

    《国殇》创作的背景在楚怀王与其子楚顷襄王时代,彼时秦国励精图治,通过商鞅变法,逐渐居于战国七雄之首,扩张意图路人皆知。而楚国在当时是比较强大的国家,遂成为秦国攻城略地最为关键的对象之一。然而楚怀王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将合纵连齐的方针放弃,齐心秦国“空手套白狼”的许诺,毅然与秦国交好。当秦国无情撕毁诺言时,两国开始交恶。自公元前313年开始,两国之间发生很多次大规模战争,无一例外,都是以楚国败阵而结束。12年后,秦国与魏、韩、齐联合进攻楚国,将楚将唐昧杀死,获得重丘。次年,秦国再次攻楚,楚军大败,死亡者高达2万人。之后几年中,楚怀王遭到秦国囚禁,怀王之子即位。此时秦国持续出兵,致使楚军将士死伤惨重。从发生战争开始,楚国丢失大量城池,死伤将士高达15万。在此情况下,屈原目睹楚国将士死于沙场,楚国城郭被破,百姓流离失所,因此做《国殇》以祭奠楚国将士亡魂。后人认为:屈原的《国殇》,乃是由于怀王和顷襄王之世,背约忘亲、任谗弃德,以致人神共怒,将士横尸荒野,屈原对此极痛而深悲。而对于战国时代来说,两国战争,由于楚国是战败国家,故而战死疆场的将士尸身只能留于荒野之中,无人为其举行祭祀活动,操办丧礼。正是在此恶劣的背景下,处于放逐境地的屈原创作了《国殇》,以此亡灵超度,期待其成为楚国的守护神。

    二、《国殇》赏析

    《国殇》是一篇祭奠亡魂之作,是对已经故去的爱国将士的哀悼,礼赞和追悼为国捐躯的将士亡灵。首先对秦楚两国短兵相接进行描述,楚国将士不顾生死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其次赞颂将士们为国捐躯的情操与高尚品德。《国殇》缅怀了保家卫国的战士,不仅对他们壮烈的精神和英雄气概进行歌颂,同时还有一雪国耻的浓烈欲望,抒发了屈原热爱国家的高尚情操。《国殇》主要分为三小节。第一节主要描绘了车战中最为激烈的场面。首先写穿过将士的铠甲和武器,其次,描绘了秦楚两军相接,再次写秦军的疯狂与善战。最后写楚军将士奋勇杀敌和英勇顽强的精神。这一小节描写的具体形象、层次分明,突出了士兵的豪壮和无畏的感情以及战斗的残酷。第二小节主要描绘的是楚军将士寡不敌众,几乎全部牺牲的悲壮场面。此时,秦军残酷且疯狂,楚国将士受创惨重,但是将士们却宁死不屈和英勇无畏。如“援玉袍兮击鸣鼓”,说明楚军将士即使伤亡惨重,但是听到鸣鼓声音,仍然奋起杀敌,不断进攻。此节将楚国士兵视死如归和英勇顽强的形象描绘的栩栩如生。第三小节是主要是对死去的战士进行赞颂,讴歌士兵们义无反顾、誓死报国、远离家乡的决心。随后赞颂了士兵们宁死不屈、视死如归、刚强勇武的精神。屈原表达的感情是沉痛、真诚而凝重的。在《国殇》中,屈原将静态的刻画与动态描述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静态刻画中将精神赞美与外形描绘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动态描述中,将局部特写与全局鸟瞰图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方式使战争画面步步展开的同时,也使屈原感情协调一致并层层扩散开来。

    三、《国殇》中屈原爱国情怀的表现

    (一)忠君情怀

    《国殇》中忠君情怀是作者爱国情怀的体现之一,屈原想要为楚王导夫先路,一血前耻。战国初期,楚国是最为强大的国家。当此之时,它拥有如今半个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大部分以及湖北全省等地,后来又从湖南南下,收取广西东北角,东北入驻山东,东边消灭越国。早在楚庄王时期,楚国就已经有了统一全中国的雄心。然而在楚王生被杀之后,接连遭到韩国、赵国以及魏国的攻击,在公元前402年-391年,仅仅十几年光景,楚国接连丧失乘丘、榆关、大梁等地。至秦国崛起,楚国都没有恢复国力。一直到楚怀王即位,屈原对列国形势非常了解,立志振兴楚国,忠君爱民,这是屈原的最初的理想,同时屈原也是这样坚持的。在楚国与秦国交战过程中,屈原处于被放逐的境地,而《国殇》被创作于此时。在《国殇》中,有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同時还有埋住两轮,绊住四匹马,仍手拿玉槌击打战鼓。这是在描写士兵们宁死不屈、视死如归、刚强勇武的精神。但是深入挖掘其内在含义,可以看出,屈原此时仍然想要为君主效力,促使君主改变现状,奋勇图强。同时,屈原在创作《国殇》时,其内容有将士们手拿干戈,身披皮甲,在战车交错,刀光剑影中与敌人相互拼杀,除了描写士兵们英勇无畏的精神外,以士兵忠君爱国的情感寄托了屈原自身的爱国情怀。此外,屈原生活在一个人才埋没、残暴横行、小人得志的战乱年代,忠君思想淡化,贵族之间尔虞我诈,致使楚国不断发生内乱,君主威严不再。这种情况下,屈原创作《国殇》除了祭奠战士们的英灵之外,还想要借助数十万将士的死,唤醒贵族以及国人的忠君情怀,以帮助君主励精图治,恢复山河。

    (二)美政情怀

    纵观屈原的一生,其政治思想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即“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其中举贤授能,以现代白话进行还原便是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当政,打破楚国贵族政权垄断的格局。在《国殇》中,屈原利用秦国侵犯楚国土地,践踏楚国将士,士兵伤亡惨重,首身分离等词语描述战争残酷、将士英勇的同时,也衬托了当时楚国政治的核心权利层的昏庸无能,士大夫争名夺利。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后方贵族骄奢淫逸,不思进取,使得楚军各方面与秦军相比弱上一线,致使战事吃紧,人员伤亡惨重。同时《国殇》中所用措辞“威灵怒”与“弃原野”等,描写战争引起神灵震怒和战士尸首弃于荒野的同时,也衬托了楚国政治昏聩引起神灵震怒,且为国捐躯的战士竟然没有国人收尸。表达了屈原痛心,并致力于美化政治,改变当前权利格局。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屈原的美政爱国情怀,即只要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就应该授以其官职和权利,促使国家发展。这对于贵族出身的屈原来说是极其不易的,足以说明其眼光长远,政治抱负远大。而在《国殇》中体现修明法度的语句描写虽然车轮被掩埋,马匹被绊住,但是将士们在听到战鼓声想起之后,仍然奋勇杀敌,这足以说明楚军治军严谨,有着严明的法律制度。这一点衬托出屈原对于政治的美好愿望,希望国家领导者严于律己,以身作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