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的流行现状及预防措施

    江灿芬+袁嘉豪

    摘要:对禽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禽流感症状特点以及病理变化特点,基于禽流感流行现状,提出禽流感的预防措施,以期能够真正提升禽流感控制与预防的能力,降低禽流感的发生率。

    关键词:禽流感;流行现状;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9-0017-02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A型流感病毒所引起的家禽、野禽类传染性疾病,传播范围较广,传播速度较快,发病比较突然,且死亡率相对较高,对养禽业会造成较大影响[1]。禽流感作为当前影响禽类与人类健康的重要疫病类型,加强对其研究的重视程度十分必要。对禽流感的流行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相关建议与预防对策,供相关人员参考。

    1 禽流感流行病学特征

    禽流感属于病毒性疫病,且呈现出四季不断发病的特点,冬季与春季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当前已经证实禽流感能够在鸟类中流行,比如燕雀类鸟、燕鸥类鸟以及鸡、鸭等均为易感禽类。禽流感的传播方式较多,常见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分泌物传播、排泄物传播以及饮水传播等。

    1.1 传染源

    禽流感的传染源相对较多,主要包含隐形的感染以及发病的家禽感染方式,但是野鸟与迁徙野鸟也是常见的传播方式,在野鸟迁徙的过程中,会随着迁徙的途径获得此病,且呈现出广泛传播的特点,也是常见的疫病感染途径[2]。

    1.2 传播方式

    禽流感的传染性特点比较突出,且疫病控制的效果不够理想。禽流感能够传播的方式相对较多,比如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生殖道传播等,其中呼吸道传播的方式更加突出。伴随着家禽的呼吸,空气中的病毒颗粒能够经过呼吸道进入到家禽体内。禽流感发病后,会快速影响其他禽类,出现大面积的家禽感染症状。

    1.3 易感群体

    常见的易感群体较多,比如人类、禽类以及各类哺乳动物类等,病毒传播速度较快,传播范围较广,能够在发病后数小时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是死亡。

    2 禽流感症状及病理变化特点

    2.1 禽流感症状

    以鸡为例,患有禽流感的鸡会呈现出精神萎靡不振的状态,食欲减弱,鸡冠呈现出暗紫色状态,头部会出现轻微水肿的症状。还有一些患鸡会出现抽搐、震颤等神经类症状[3]。

    一些病毒主要感染产蛋鸡影响其产蛋量,且呈现出白皮蛋、软皮蛋以及畸形蛋等不良问题。鸡类禽流感症状主要涉及消化系统疾病、呼吸道系统疾病以及皮肤类系统疾病等,症状类型繁多。一些鸡类表现出单一症状,还有一些鸡类呈现出多种症状,甚至一些鸡类无明显症状便突然发病死亡等,疫病影响效果突出。

    2.2 病理变化特点

    对于鸡禽流感的病理变化特点,不同的鸡品种以及病毒种类之间所展现出的症状也存在着较大区别。当前尚无特征显著的禽流感病变诊断依据。

    禽流感患鸡发病初期,头部呈现出水肿状态,鸡冠充血,气管黏膜出现水肿症状,且伴有浆液性或者是纤维素性滲出物,脏器官的症状主要包含肝脏、脾脏以及肾脏表面坏死症状等[4]。产蛋母鸡出现产蛋量受到影响、卵黄破溃等不良问题,黏膜表面有出血点。

    3 禽流感预防措施

    基于禽流感的症状特点以及病理变化特点,可以通过转变饲养管理模式、强化消毒管理工作以及注重免疫监测价值等方式,预防该疾病的发生。

    3.1 转变饲养管理模式

    禽流感症状的广泛传播,多与家禽的饲养管理方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当前中国很多农村地区仍然采用散养的家禽饲养方式,在这种饲养方式下,因为养殖户对禽流感的防治理念相对较差,管理方式不够科学,故而家禽的实际生存环境较差。同时,农村家禽养殖中对流行性传染病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差,相关科学知识不足,故而在实际的家禽养殖过程中,没有按照相关要求实施免疫计划等,这种情况也会降低家禽的禽流感病毒抵抗能力,家禽的免疫力相对较低,各类疫病发生率明显上升。

    散养方式下禽流感发病率相对较高,基于这种问题,可以采用集约化、专业化的饲养方式,能够有效降低饲养动物与环境的接触,降低禽流感发生率。同时,在饲养场中,需要设置专门的隔离带,一旦禽类出现任何不良表现,则立即实施隔离,降低疾病发生,做好家禽安全保护工作。

    3.2 强化消毒管理工作

    家禽饲养场中的禽流感预防工作比较重要。在没有出现疫病的养殖场,并不代表着不存在禽流感病毒,各类隐性症状一旦表现为显性,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当前养殖场管理中,需要坚持预防为主的管理理念,按照相关的消毒要求,对场区内实施全面消毒与清洁管理。若发现疫情,则应当及时上报。如场区中需要定期对场内环境、水槽以及道路等实施全面消毒,发现可疑情况需要及时隔离。禽流感能够通过粪便传播,粪便需要妥善管理,基于无害化处理方式进行干燥或者发酵处理等,每一位进入养殖场的工作人员均需要实施严格的消毒处理,不得频繁串场,注重养殖场中的通风与换气,保证空气清新,避免禽流感疾病的传播。

    3.3 注重免疫监测价值

    免疫接种工作是预防禽流感的重要方式,而监测免疫密度则是评价免疫接种的重要指标。当前中国饲养场免疫密度呈现出不达标的情况,其原因多与养殖人员的文化程度或者是免疫接种工作人员能力、产品质量等密切相关。

    禽流感预防管理中,需要全面认识到免疫监测的重要价值,加强对疫苗产品的质量管理,严格控制疫苗,相关疫苗接种人员也需要增强自身的技术能力,增强疫苗接种水平。禽流感疫病传播方式较多,在日常管理中,需要积极学习相关的科学养殖知识,养殖户需要全面了解定期接种疫苗的重要价值,在日常的家禽管理中,也需要制定明确的监测管理模式。日常粪便处理中,需要严格按照要求处理,注重日常禽类场区的消毒与清洁工作。同时,可以邀请相关的专家检查场区中的免疫工作开展情况,及时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发挥免疫监测的价值。

    4 加强检疫监督和动物疫病监测预防工作

    做好检疫和监督是预防和控制禽流感不可缺少的工作环节,需要加大力度,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对于禽类要做好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工作,在禽类引进、屠宰、加工以及产品输出这一系列程序中需要进行全面的监督。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需要在各相关环节上做好全面、严格的监督,对于逃避检疫违法行为,一旦查出,就需要进行严格处理。构建好流行病学风险评估体系,并且不断促使其更加完善,能够监督检查好禽类疫病。另外,预防和控制禽流感,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基层预防工作,不断加强力量,将责任和目标明确到县、乡(镇)、村三级,让每一级都做好自己的防控工作,体现出责任,其中要大力发挥村级防疫员、散养户的作用,不断扩大散养户的免疫密度,共同预防和控制禽流感的传播。一直以来,洪梅镇始终以散养家禽防疫免疫工作为重点,严格按照“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针”的要求,全力以赴做好散养家禽免疫工作。近5年来,散养家禽禽流感免疫数量累计达到40 000只,送检禽血清1 500份,禽拭子1 200份,通过不断扩大免疫密度和加大动物疫病监测力度,以确保辖区不发生重大動物疫情。当前中国农村有的地方免疫密度还不达标,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养殖模式—散养,这就使得预防和控制禽流感工作受到影响,村民对于这一工作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和认识,例如强制免疫和非强制免疫这二者之间的不同,还存在没有严格按照流程进行的或者村民为了减少应激而不给禽类进行免疫等。导致禽流感防控效果不理想的因素还有客观方面的,即疫苗注射人员缺乏专业的技能,给禽类注射时,在疫苗剂量、注射位置方面并不是很清楚,且对于疫苗的保管工作也不是用心,这就严重影响了禽流感防控工作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相关人员能够进行合理、科学地引导,让养殖户能够按流程做好防控工作,不断提高疫苗的免疫密度,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禽流感。

    5 小结

    禽流感的发生与发展,与家禽养殖的方式、养殖人员的科学知识、流行病相关预防知识的掌握程度密切相关。禽流感一旦发生,将会对家禽养殖户以及周边居民带来较大的影响,故而在实际的家禽养殖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积极接种免疫疫苗,按照无菌操作的流程实施各项活动,深入学习各类科学养殖知识,并通过转变饲养管理模式、强化消毒管理工作以及注重免疫监测价值等方式,提升家禽养殖的质量,预防各类不良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 伟,季艳菊,邹晓红,等.种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现状与综合预防控制措施[J].广西畜牧兽医,2012,28(4):214-216.

    [2] 陈 陆,刘守川,赵 军,等.不同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分离株致病力研究及HA抗原性变异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24):5100-5107.

    [3] 闫铁成,肖 丹,王 波.等.中国大陆130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8):651-654.

    [4] 寿 钧,周晓红,何玉芳,等.杭州市下城区4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临床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13,28(8):657-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