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家具的游戏性设计

    陈慧珍 杨亚萍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家具;游戏性设计

    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儿童行业蓬勃发展,儿童家具也成为了儿童产品设计关注的话题。学龄前儿童家具与成人家具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好的儿童家具能给予儿童最长情的陪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没有哪个孩子愿意规规矩矩地一直坐着,我们应该理解并尊重孩子的天性。同时游戏也是儿童的生活方式,是儿童发展身体、开始社交、体验生活及探索学习的主要途径。家具是我们生活的媒介,设计家具也是在设计一种生活方式,而儿童家具设计更应关注家具使用时的游戏性[1]。

    1 学龄前儿童特征

    1.1 认知发展特征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发育、心理认知呈阶段性发展[2]根据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让· 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儿童在成长发展一般经过感知运动阶段(0 ~ 2 岁)、前运算阶段(2 ~ 7 岁)、具体运算阶段(7 ~ 11 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 ~ 16 岁)四个阶段。参考此理论,学龄前儿童正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是表面的、原始的、混乱的。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有以下3 个特点:(1) 万物有灵论,儿童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认为周围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以常常会给玩具、玩偶取独特的名字并当作小伙伴,与它们交谈、游戏;(2) 以自我为中心,用他们自己的主观意识去理解客观事物,无法从别人的观点认识事物,认识不到思维变换的过程,比如他们用手挡住自己的眼睛就认为别人看不到自己了;(3) 思维不可逆,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影响下,儿童没有守恒概念,比如将一杯水倒入盘子里,但是水却溢出来了,其实水量并未发生变化,但儿童并不认为是这样。

    1.2 生理与心理特征

    在家具设计中融入游戏性设计,使其不仅是家具,还是玩具,家具玩具不分家。学龄前儿童的生理与心理如表1、表2 所示,并根据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征总结出家具设计的原则。

    2 游戏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让· 皮亚杰认为,游戏可以强化儿童的发展意识,可以被视为发展变化的工具,它通过虚拟情境以再现成人的社会经验与人际关系,从而使儿童达到认识周围世界的目的[3]。儿童天生好动,我们不能总是限制他们的活动,应倾注更多的尊重和爱,尊重他们爱玩的天性,而不是简单的认为游戏会导致他们落后于别人;相反的,游戏环境会给孩子机会去自由探索生活,不依赖他人独立行动,让他们更有安全感。

    2.1 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身体与智力发展

    如今处于一个数字信息化时代,电子产品层出不穷,一方面的确帮助了儿童认识数字媒体;但另一面,频繁地使用电子产品也使儿童不爱动脑、不喜欢运动,沉溺于指尖轻轻一划就出现的屏幕,严重地损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反观传统的游戏,如老鹰捉小鸡、捉迷藏、丢手绢等,需要儿童舒展四肢,眼、手、脑的协调配合,获得快乐的同时又能很好地锻炼思维和身体,有益身心健康。比起虚拟的电子游戏,与人或者实体之间的互动更能让儿童塑造阳光的气质,培养健全的人格,拥有幸福的童年。

    2.2 游戏可以让儿童体验生活与获得经验

    对于儿童来说,游戏就是他们的社会性活动,是他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他们可以在游戏中交朋友、学会分工与合作,可以在游戏中试错、进行自我认识。模仿是儿童最直接普遍的社会性行为。例如,儿童的角色扮演游戏,他们在游戏中会习惯地扮演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父母、老师、医生、警察等)或者模仿某些动物的声音(小猫、公鸡、蜜蜂等),通过游戏进一步认识所扮演的角色,体验其生活情境,学习其生活经验,展望未来。

    2.3 游戏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

    儿童心理学家让· 皮亚杰在《幼儿认知发展》中指出:儿童的幻想与想象力的游戏对他们的认知发展而言是必不可少的[4]。儿童时期是充满想象力的,游戏时儿童会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且渴望去体验,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在游戏、体验的过程中,他们的符号系统便开始运转,会将眼前的事物分化,与已知事物进行联想。例如,儿童喜欢画画,他们任意想象,画出他们心目中的样子,每一次作画都能激发出他们无限的想象力,并从中找到自信。

    2.4 游戏可以增近亲子间的感情和培养孩子的耐力

    可以玩的家具给亲子创造了自然互动的环境,创造了孩子和大人成为朋友的机会,让短暂的亲子共处时间更加充实、有意義。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力,就好比拼图类游戏,没有足够的耐心是很难拼好的。

    3 学龄前儿童家具的游戏性设计方法

    3.1 融入玩具思维赋予学龄前儿童家具游戏性的可能

    玩具思维是一种超越产品基本功能性需求,在满足消费者的基本功能性需求外,额外为他们提供有趣、好玩、时尚、炫酷、新潮等更深层次的情感满足[5]。对于3 ~ 6 周岁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其主要时间就是玩,大人们能做的就是给孩子们一个安全良好的“玩”的环境,让孩子们在“玩”中获得知识、锻造思维、培养才能等等。这个阶段的儿童有快速的生长期,生理及心理都会有很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应该关心儿童的心理变化需求,以及拉长儿童家具的使用周期,满足儿童不同时期的需求。

    对于儿童家具来说,国内的设计大多注重安全性和造型的趣味性,却鲜有从赋予儿童感官的刺激、好玩的定位出发。将玩具思维融入儿童家具的设计赋予了家具游戏性的性能,既满足了儿童爱玩的天性,又能满足儿童成长的情感需求。

    3.2 应用KJ 法分析学龄前儿童家具设计的需求

    “KJ”法又称A 型图解法、亲和图法(Affinity Diagram),它是由日本人类学家川喜田二郎 (Kawakita Jiro)发明。KJ 法利用卡片把收集到的大量有关特定主题的经验、知识、想法和意见等语言、文字资料进行汇总,并按其相互亲和性归纳整理,最后通过再分析再整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本文通过使用定性分析的KJ 法对学龄前儿童家具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分析,获得设计需求。

    然后,将得到的学龄前儿童家具需求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分类、整理、总结,选出高频词汇,归纳总结学龄前儿童家具设计的需求。

    4 学龄前儿童家具的游戏性设计实践

    3 ~ 6 周歲的儿童,对外界非常好奇、爱幻想,容易被美妙的声音吸引,喜欢玩耍、运动,喜欢涂鸦,或者是自己制造东西,在这个时候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或者充分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是一件有教育意义的事。所以,儿童家具的游戏性设计能更好地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及动手的能力,在游戏的同时也增加了儿童与家具之间的情感,使儿童爱上家具这个“玩伴”。

    4.1 设计定位

    结合玩具思维与KJ 法的归纳整合得到的学龄期儿童家具游戏性设计、设计原则与设计目标对应关系。

    对于儿童家具而言,安全性设计是必不可少的,要求做到结构合理稳固、材料环保无毒、材质柔软细腻。学龄前儿童的发展包括语言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沟通与交往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这些能力往往都是在与周围的人和物的互动中建立起来的[6]。在家具设计中增加互动性,不仅能锻炼儿童的思维、培养综合能力,而且能让儿童有更好的游戏体验。儿童成长变化很大,不同年龄段的需求不一样,从经济环保上考虑,应在功能和交互体验上满足儿童成长的基本需求,使家具更具有价值。

    4.2 设计思路

    对儿童家具进行游戏性设计,使最简单的几何形态也可以变得有趣、可玩。让最简单的几何体都可以有多种用途,有助于激发儿童的想象力,转换思维。

    像套娃一样,大方块里“套”较小方块,较小方块再“套”小方块。给大方块装上两只兔耳朵就变成兔子小滑椅(滑椅的轮子是消音防打滑的橡胶材质);儿童可以带着里面的小方块们四处游走;较小方块则是由外面包裹着绒棉的7 层厚度的瓦楞纸做成的,可以完全舒展开来当作游戏地毯,也可以当作收纳箱储存物品;最小的方块则是一个个由硅胶包裹的,打开开关拍打即可发光的灯,还能作为游戏地毯的骰子。

    4.3 设计意义

    将儿童家具进行游戏性设计,可以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成长。使用简单的方块进行模块化组合,寻找家具与玩具之间有趣的游戏元素,设计出能给儿童带来愉悦感的家具。

    5 结语

    本文从儿童成长特征入手,关注儿童的心理、生理需求,符合儿童认知发展需求,在坚持安全性的基础上探寻游戏性儿童家具的新思路,使儿童在与家具交互时激发想象力,进行认知、体验生活,帮助儿童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