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感悟

    赵木平

    摘 要:在音乐课堂中使用多媒体已经成为音乐教学的“时尚”,然而多媒体的使用却存在着一些误区:夸大了多媒体的功能,认为多媒体是衡量一节好课的最大标准;只要使用多媒体,不管执教者是否能把多媒体与自己的课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忽略了音乐课的本质是以“音乐为本”。

    关键词:音乐课堂; 多媒体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71? ?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2-068-001

    前一段时间在选拔去市里赛课的人选,经过学校推荐,区里赛课,层层选拔才能去市里赛课,这样的老师应该是很优秀的。被选上的一位老师在去南京赛完课回来后对我说:“出了一点问题,比得不太理想。”原来由于多媒体的使用(课件打不开),他站在讲台上束手无策,竟浪费了十几分钟的时间,把学生、把课堂晾在一边。在主办单位老师的帮助下,最后尽管课件打开了,课也上完了,却引起了我的思考:多媒体的应用是丰富了老师的教学还是制约了老师的教学呢?

    本人从教三十多年,近几年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有一些切身体会,在经过多次区里的赛课、比赛,结合这位老师说的情况,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

    一、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夸大了多媒体的“辅助”功能

    在当今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引下,以听觉为主的音乐教学,开始充分地利用自身丰富的音频资源优势,巧妙地融入影像、动画、照片、图画、文字等综合资源,制作出精美绝伦的视听艺术作品。教师有了更多的创作空间,丰富自己的课堂,然而在这些缤纷多彩的课件中有些老师迷失了自己教学的真正方向。

    像那位老师上的课是苏少版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的《小巴郎,童年的太阳》,这是一首具有新疆维吾尔族风格,热烈、活泼、开朗,充满童真、童趣的歌曲。歌曲第一段歌词,把小巴郎比作太阳,小手鼓“赛过月亮”,天山把月亮举起来。比喻形象而夸张,特别有意思。学生通过学习,能体验少数民族音乐的节奏及旋律特点,感悟祖国多元文化的丰富性,增进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了能上好这节音乐课,他积极地准备,课件做得非常好(音乐、图片、素材等材料与教学设计精美结合)。能被选上去市里赛课,显然是有扎实的功底、先进的教学理念的,但他过于依赖多媒体了,他忘记了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地位。殊不知,课堂上最需要的是浓浓的人情味,而不是呆板的人际关系,决不能让多媒体影响甚至代替教师授课。现代化教学媒体,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只要积极主动去学习,人是能够掌握任何工具的。而教学机器是不可能替代教师的工作的。

    二、对多媒体要有扎实的操控能力

    现在为了应付各种比赛课、实验课,有很多老师不惜花重金请专业人员来做自己的课件,准备好自己的素材交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后就可以拿到成品,直接拿來在课堂上用就可以了。课件绝对是一件艺术品,但是老师自己对这样的艺术品到底参与了多少,对它的操作流程到底有多清楚?在自己的课堂中能灵活应用到怎样的程度?

    还是那位老师,他为什么打不开自己的课件?是对课件操作不够了解;还是没有考虑多媒体做得太先进,以至上课用的电脑的配置跟不上,所以才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无论是怎样的原因,都和老师对多媒体的操控能力不够扎实有关。所以在应用多媒体频繁的今天,我们老师也应该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其中就包括操控多媒体的能力,可以通过继续教育提供给我们的机会进一步提高我们这方面的能力。

    三、多媒体环境下的“以音乐为本”

    我们其实都必须有这样的认知:多媒体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为我们的音乐课堂服务的。在实际操作中还是要注重音乐课的本质“以音乐为本”。

    那位老师的音乐课堂还是成功的,在教学过程中,从老师的教学思路引导,到歌曲表演的创作完成,乃至整个课堂气氛,都给我们听课的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做到了“以音乐为本”,教师自身对音乐比较关注,意识到音乐学习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中注意让音乐不知不觉地渗入自己渗入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音乐打动自己也打动学生。可见他的课件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编写得比较清晰,广泛收集的媒体素材还是比较切合课堂实际教学的,所以课堂才有了更多的亮点。

    如果不是开始的“败笔”,他的这堂课几乎是没有缺憾的,然而正是这个“败笔”让我有了这些感悟。如果能正确地认识到多媒体对于课堂的作用,并深入了解掌握了操作技能,将会让多媒体更好地为我们的音乐课堂服务,丰富我们的教学,而不会让多媒体牵制了我们课堂的发挥,制约了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2]陈浩.多媒体技术与音乐学科的结合,中小学音乐教育,2008年总第1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