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保护性耕作农机化技术推广与应用

    高洪武

    摘 要:水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提出并进入实施阶段有十多年的时间。经过多年的实践,其技术越来越完善,达到了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稳产高产、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探讨水田保护性耕作农机化应用技术的同时,分析其作业模式和相关的标准,为农业耕作增加产量以及为农民的增收提供技术保障。

    关键词:秸秆粉碎;保护性耕地;农机化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S233.71 ? ? ? 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20.04.031

    水田保护性耕作农机化技术从提出到实施经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在前期设计中,从单项技术的运用到多项技术的集成,到目前已经逐渐完成形成系统性的模式。这项技术在国内发展十几年,得到很好的推广。对于现阶段而言,属于既满足经济效益、也满足社会效益的一种新技术模式。

    1 水田保护性耕作农机化新技术

    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为提升粮食产量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在1992年中国农业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合作下研究出保护性耕作技术,最先在黄土高原地区实践。随后我国科技人员摸索出一套适合国内农业发展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并且提出了一系列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在2002年这项技术被列为农业部示范项目,在多个国家实验示范组织推广。

    2 水田保护性耕作农机化技术的运用

    2.1 水稻收获留茬

    使用全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收获水稻,需留茬,留茬高度为25~35 cm,使用机械设备将留茬粉碎,全部稻茬还田;使用半喂入收获机收获水稻之后,稻茬利用切碎机将其切碎为8~10 cm還田。

    注意事项:半喂入和全喂入收获要求秸秆粉碎长度为6~10 cm, 在收获机上配备秸秆粉碎机切碎装置和抛撒装置,均匀抛撒。全喂入标准要求动力消耗在15~18马力左右,所以在作业的时候水稻收获机的动力必须在90马力以上才能够保证机械的正常作业。机械的配置必须要达到标准才能够保证作业流畅,减少故障的发生。

    2.2 秋季翻新

    按照一定的轮流耕作制度和要求,每三年深耕土地一次,采用 3~5 铧水田犁在秋季对稻田进行翻新,深度为22~25 cm之间 ,翻新的深度最大不能超过28 cm 。深翻需要严格按照一定的要求,禁止断条和漏翻等情况出现。水田在秋季翻新之后,可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还能够有效提升水稻的抗病能力和产量,同时改善土壤结构。

    注意事项:深翻要达到一定的标准,翻埋严实能够为搅浆埋茬平地机作业创造条件。

    2.3 埋稻茬

    运用水田埋草搅浆机进行埋草和搅浆。水田埋草搅浆机具备埋草、平地和搅浆等一系列功能,属于综合作业机械。机械在运用的过程中主要工作倾向于埋草和平地。并不具备旋耕和耙地两个功能。水田埋草搅浆机作业深度在18~22 cm之间,作业的方式为横竖作业,次数为两次。运用这个方法的优势体现在能够一次性完成搅浆耙地和施肥,一次作业达到机械插秧状态,降低插秧成本,降低劳动强度;还体现在埋草功能上,埋草搅浆机的埋草钢丝可将根茬和秸秆埋入土壤表层 5 cm 以下,地表无根茬秸秆,没有捞杂物环节,减少用工量。这项技术还达到了平地的效果,将土地拖平减少旱地作业的成本支出。

    2.4 条带状施肥

    条带状电动施肥作业时要保证在埋草搅浆最后一遍开始启动电机施肥。机车行驶方向必须是插秧机插秧行驶方向,以确保插秧苗带的秧苗吸收肥料均匀,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在作业时,排肥管口应保证脱离地面5 cm左右,若过低,泥水可溶解化肥,把排肥口堵塞影响作业,若过高,施肥带将变宽,肥料不集中,影响作物吸收。

    3 推广运用

    3.1 经济效益

    水田保护性耕作农机化技术的运用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提升土地利用程度,节省大量的劳动力和施工成本,每亩节省成本30~35元,化肥节省量为每亩地7.5~10 kg。运用这项技术还能够提升水稻亩产量,预计增产量为25~30 kg,一亩地增收40~45元。在节省成本的同时增加产量,在推广上具有现实意义。

    3.2 生态效益

    水田保护性耕作农机化新技术的运用能够获得较高的生态效益,秸秆量为每亩地300~400 kg。还田之后增加土壤中有机含量在3.5%左右,每年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消耗量与还田的秸秆产生的有机物量相互持平。持续三到五年还田,土壤中的有机质不断增加,预计在十年之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将达到4.5%,这时使用的化肥量将不断下降,降低到原来的二分之一。这个过程还能够保证水稻的高产且满足培肥地力的目的,还实现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推广上有很重要的意义。

    4 结论

    水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区域范围内合理推广和运用能够显著提升水稻种植产量,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这项技术在满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对于当前的科学发展观、土地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也存在很大优势。

    参考文献:

    [1] 马会.新型耕作农机具推广下的水田保护性耕作技术[J].科技经济导刊,2017(27).

    [2] 刘宪凯.水田保护性耕作旋耕埋草机械化技术应用要点[J].种子科技,2017(7).

    [3] 刘铁栋.水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9(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