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音乐表演研究撷英

    【摘 要】钢琴音乐表演理论是研究认识、诠释以及解决演奏者表演实践过程中表演主体、表演对象及观众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问题。中国表演理论立足于中国特色研究,呈现音乐表演研究的多维多面多层次。研究发现,首先中国钢琴音乐表演的本质是让钢琴说中国话,存在方式既有客观物质也有感性体验,其次钢琴表演需要客观数据分析同时需要深层生命诠释,最后基于中国钢琴音乐表演实践演奏者的美感体验,提出了中华乐感的新观点。

    【关键词】中国钢琴音乐;音乐表演;中华乐感;表演感性体验

    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6-0030-02

    音乐学者的重任之一是研究音乐表演与实践,钢琴音乐表演理论是研究认识、诠释以及解决演奏者表演实践过程中表演主体、表演对象及观众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问题。中国钢琴音乐表演研究涉及中西方表演理论、音乐表演现象及中国钢琴音乐实践,故此,本文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述评。

    一、钢琴音乐表演研究述评

    (一)中国表演理论立足于中国特色研究。中国钢琴音乐表演的理论研究受益于柏拉图的“代言人的代言人”学说,即“二度创作”。自于润洋先生讲述柏拉图美学思想以来,当代音乐开启了美学研究新征程,而改革开放是音乐表演理论学术探索的时代标志,上世纪80年代,张前先生指出“音乐表演的本质是二度创造”,确定了音乐表演理论的科学研究。杨易禾教授是较早进行表演理论研究的学者,他吸收戏剧表演理论研究,如斯氏的体验派、布莱希特的间隔效果,拓展了音乐表演理论的研究领域。另一学者高拂晓继承张前、王次炤美学理论体系,运用音频程序分析、视频观察统计等实证方法深入探讨了音乐表演表现力。近期,杨燕迪教授指明了中国钢琴音乐要“让钢琴说中国话”,表演理论需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表演研究”。我们应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国钢琴表演的本质、中国精神、传统音乐意蕴以及可行性表演表现方案。

    (二)音乐表演研究多维多面多层次。英国剑桥大学音乐学科主任尼古拉斯·库克从音乐分析研究走到音乐表演,关注音乐表演研究中“表现”是多维多面又多层次的问题,其观点从自然到心灵的模仿论,再从情感唤起到无意识理论,直到格式塔心理学同构理论的引入,为表演表现研究勾勒了表现机制的知觉图式。20世纪末斯克鲁顿敏锐地指出,把作品内容放在作曲家身上的传记式研究表现理论是错误的。同一时期学者雷普提出了借助现代化媒体收集声音信息、有效时间数据来归纳整理的研究模式,这为表演表现研究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方法。表演与作曲一样是创造性行為,审美经验显示音乐是具有丰富表现力的艺术。钢琴中的音乐表演体现了作品从精神表现向物质表现转化的逻辑继续,因此有必要进行钢琴音乐表演表现作为符号系统、有符合规则和有偏离规则的理论研究。

    (三)中国钢琴音乐表演实践呈现活跃局面。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音乐演出实践呈现出上升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17年度国内音乐厅演出为293.58万场次,观众134538千人次,演出收入29241.9万元,比2016年7992.3万元提高了3.65倍。钢琴实践尤为活跃,年轻钢琴家如郎朗、王羽佳、吴牧野、李云迪、张昊辰等在世界舞台上奏响经典作品《牧童短笛》《黄河》《我的祖国》,助力中国钢琴“走出去”,扩大中国音乐的影响力。他们能够活跃于国内外舞台,受益于一流钢琴教师辛勤耕耘的教学实践,如周广仁的教学艺术论、但昭义的教育文论、樊禾心的钢琴教学论等展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教学实践。我们接棒前人研究,继续探究中国钢琴音乐精神的实践,挖掘中国钢琴独有意蕴价值。

    系统研究中国钢琴音乐的表演理论,揭示钢琴表演表现力与中国音乐的心理机制,将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对于建构中国钢琴音乐表演理论体系,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起到一定的补充或支撑作用。

    音乐表演是音乐创作的继续,钢琴音乐始于创作成就于表演,中国钢琴经典作品需要优秀钢琴表演来完成音响物质创作。音乐表演的学术发展,需要探索音乐表演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深度解析这两者之间问题,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当今中国钢琴音乐表演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意义,对加强钢琴演奏与教学,丰富音乐表现研究与教学也有一定的作用。

    二、中国钢琴音乐表演研究内涵

    (一)中国钢琴音乐表演的本质是让钢琴说中国话,存在方式既有客观物质也有感性体验。经过百年的探索,钢琴在中国萌生成长、迂回挫折且重生冲峰,逐渐摸索出了中国特色的音乐表演存在方式、形式与内容。其存在方式既有客观物质也有感性体验,“让钢琴说中国话”是与客观世界同在的感性问题,是中国文化体验生命需求的钢琴音乐表演。在形式上探索出了符合主观目的且“好质而恶饰”的基本形态,在内容上以“中和”、“淡和”中华美学为准则,以平和恬淡为美,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统一精神。这部分主要研究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中国钢琴表演影响,并进行钢琴表演审美问题的新探索。

    (二)钢琴表演需要客观数据分析同时需要深层生命诠释。本部分主要针对中国钢琴音乐表演的分析与诠释问题开展理论研究,中国钢琴音乐有传统的民歌、曲艺、戏曲基因,也有欧美的音乐要素,这是吸取中国民族音乐精华,创新性发展的二十世纪新钢琴音乐。所以其表演有中国化、现代化、钢琴化命题表现,包括对生命热爱的“万物与我合一”,声音存于内心的“大音希声”。中国钢琴音乐表演为多元化,有主体与对象二合为一、有主体与对象保持距离、还有程式化表演。

    中国音乐具有独特魅力,从中国第一首钢琴曲《花八板与湘江浪》到六七十年代迸发创作的民歌器乐改编曲,再到《皮黄》《炎黄风情》,映衬着几千年的智慧深度。我们需要剥开表演的神秘魔法,探索国乐演奏充满的灵性以钢琴演奏失去光泽的秘密。这部分主要运用MIDI获取音响数据,计算出IOI偏离度,稀疏分解求范数,贝叶斯图模型比较测试力度与速度,数据来分析出被想象巧妙变形的部分,为表演赋予生命的诠释。

    (三)中国钢琴音乐表演实践基于演奏者的美感体验。钢琴音乐表演不是创作的复制,是给予钢琴作品生命的活动。中国钢琴音乐表演的表现力是钢琴家中华乐感的具体体现。通过周广仁、傅聪、李明强、刘诗昆、鲍蕙荞、殷承宗、郎朗等钢琴家的访谈,探索中国钢琴音乐风格的心理认知,人工智能方式来检测钢琴演奏者的肢体表演及获得中国风格的心理机制。教学实践中唤醒学生中华审美,培养中华乐感,其表演符合中华民族音乐规范。中国钢琴音乐舞台表演在肢体上存在程式化动作,不同于西方审美,中國观众审美倾向于内部矛盾相持中的稳定状态,表演实践需要解决主体、对象与观众的矛盾问题。钢琴音乐舞台表演实践以及教学实践课题涉及到心理学的问题,因而研究中运用当代心理学研究成果,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通过研究音乐表演本质及演奏家的经典作品表演,探索中国钢琴音乐的表演表现性,揭示钢琴音乐的民族审美心理机制。难点是音乐表演是创作的继续,中国钢琴音乐表演不仅有客观物质,也有感性体验,表演创造性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对此研究相对不足。本文对中国钢琴音乐研究文献、尤其是相关表演研究文献做详细的梳理与考辩,并选取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的乐谱和音像资料,先对具体作品的创作技法与音乐表演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然后总结表演中的典型表现,进而探索演奏家表演的共性联系与区别,同时兼顾不同演奏家在音乐表现中的个性化表现,最终揭示中国钢琴音乐表演表现与民族审美心理机制。

    三、结语

    中国钢琴音乐是中国精神与西方技术交融产生的二十世纪新音乐,其音乐表演是充满生机富有鲜明特色表现力,经过百年的作曲家与演奏家的拼搏探索促使钢琴说地道的中国话。作曲家运用中国五声性音乐素材与大小调式系功能和声、自然音调式、中心音列音组和音、泛调多调无调等音高组织手段,表演者运用时间偏离技法探索中国精神和传统音乐意蕴。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推动经济社会主义发展中起着积极作用。中国钢琴音乐呈现出主客体的双向互动态势与交融交互作用,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

    从中国钢琴音乐表演的本质来看,存在方式既有客观物质也有感性体验。文章首次在音乐表演研究领域中提出表演感性体验及中华乐感,此理论的提出解决音乐表演感性方面的普遍性规律和法则,解决感性体验如何在根本上影响音乐表演的问题。钢琴音乐表现方面提出音乐表演中华乐感,运用前沿研究方式来剖析中国钢琴表演的心理机制,表演研究中细化了听觉演奏与视觉。

    参考文献:

    [1]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

    [2]杨燕迪.让钢琴说中国话[J].钢琴艺术,2015,(11).

    [3]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

    [4]杨易禾.音乐表演美学[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

    [5]高拂晓.音乐表演艺术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6]金红莲.基于视域融合下赵元任钢琴音乐诠释[J],民族音乐,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