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路径探讨

    纪翔

    【摘 要】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教学之间的有效融合,可以优化大学音乐课程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艺术修养提升有很大帮助。古典和流行相结合的音乐教学模式旨在流行音乐元素中寻找古典音乐内涵,以此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养成学生跨界学习思维,真正落实音乐素养教学目标,完善大学音乐教学模式。本文尝试分析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路径,希望可以全面优化高校音乐教学实践活动效果。

    【关键词】大学音乐;古典;流行;结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6-0026-02

    在相当长时间的高等音乐教育发展进程中,古典和流行音乐教育可谓是泾渭分明。流行音乐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艺术学习的兴趣,而古典音乐鉴赏则以非常理性的模式被演绎成近乎专业领域知识学习的专业课程。古典音乐教学中,我们在历史背景、创作宗旨、旋律特征或架构分析等方面,以严肃的面貌在学生的艺术热情和音乐学习之间筑起一道屏障,使很多学生认为古典音乐深奥难懂。如果采用两者结合的教学模式,则有利于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教学之间的互通有无,能够扭转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偏见。

    一、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关系

    目前,古典音乐在概念界定上还处于比较模糊的阶段,就大众意识领域来说,古典音乐被认为是具有较强持久价值的音乐,其之所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得到流传,足以说明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現代流行音乐则在概念上有明确界定,所谓流行音乐就是指具有通俗易懂、易于流传等特点的大众音乐。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在艺术形式比较上,明显流行音乐对现实生活中质朴和简单的情感给予更加直接和真实表达,即是说,流行音乐在和受众的交流上更简单,更能够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且音域相对窄小、传唱简单,因此现代社会中流行音乐更受大众欢迎。

    尽管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之间差异性比较显著,但是就其构成方式来看,二者具有一致性,如节奏、音高、和声等方面一致水平比较高,此外在情感表达上同样表现出一致性。因此,我们可以说,从本质上看,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存在高度一致性,只是二者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差异。当前的高校音乐教学中,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结合也因此具有合理性。就目前社会音乐传播角度来看,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之间也确实存在比较显著的融合趋势,古典音乐家在古典音乐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借鉴流行音乐因素,由此古典音乐也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创新力。比较杰出的代表就是钢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莱曼,其在钢琴演奏中应用了流行音乐演奏形式,取得的艺术效果比较明显。大学音乐教育中,学生艺术素养缺失的问题一直是高等音乐教育关注的焦点,我们将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教育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弥补传统高等音乐教育模式的不足,使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得到协调发展。

    二、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路径

    (一)在流行音乐元素中寻找古典音乐内涵

    古典音乐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当代大学生的音乐鉴赏需求与特点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很多学生对古典音乐认知存在误区,这也是古典音乐教学之初,学生就产生抵触心理的原因之一,基于此,我们可以尝试在流行音乐中寻找古典音乐内涵,全面激发学生兴趣,转变他们对古典音乐的错误认知。比如影视动画中的背景音乐题材,如宫崎骏的《天空之城》、《风之谷》等经典动漫作品以久石让创作的“御用”交响乐作为主题曲,古典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现代影视娱乐元素。可见,即使是具有古老和传统印记与特色的音乐艺术形式也可以实现和流行音乐艺术形式之间的巧妙融合,不管是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在艺术情感表达上共通的,同样可以借助音符与旋律向受众传达特定情绪。基于这一点,创新和改编是可以融入到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中去的,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作为艺术创作者和教育者,都应该能够透过音乐艺术形式看到二者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

    高等音乐教育中,教学者应该积极利用现代流行音乐元素,挖掘其中蕴含的古典音乐内涵,给学生接触和学习这种高雅音乐艺术的契机,扭转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知误区,使他们认识到古典音乐并不是全然脱离现代社会的“老古董”[1],其艺术价值在今天仍然值得肯定。只有学生对古典音乐有了认知和态度上的转变,他们在课程学习中才能够更加积极和主动,这对高校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美学素养提升有积极意义。

    (二)利用具有过渡性质的“跨界”音乐资源培养学习习惯

    高等音乐教育发展进程中,我们早已经认定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之前具有融合教育的价值和可能性,在艺术研究领域,也有学者和专家深刻了解和探究了古典音乐、高雅艺术和受众之间存在的广泛的隔阂状态及原因,国内外音乐艺术家和研究学者其实一直在致力于探索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融合路径,且有很大收获。

    如现代音乐剧,就是古典和流行融合的典范,其中包括了流行音乐元素,比如受众能够直接解读的情节、容易传唱的旋律以及直白的情感表达等等,但是其在艺术创作和表演过程中,也充分借鉴了古典音乐的创作原则和基本构架,如韦伯的《猫》、《歌剧魅影》等[2]。这些音乐剧既传统又现代,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强烈反响,其中的主题曲和插曲也成为经典传唱曲目。像这些具有过渡性质的“跨界”音乐资源能够给学生提供古典和流行结合学习的范本,无疑更受学生欢迎,接受度比较高,和传统教学中传统交响乐、器乐曲的鉴赏和学习比较起来,显然在激发学生兴趣和优化教学效果上作用更为显著[3]。

    又如音乐和体育的结合。所谓文体不分家,音乐资源融入体育运动也是我们在渗透音乐融合教育目标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教育形式和资源,如赣南、闽北、粤东等地区各级院校引入了传统民间戏曲音乐与健身操运动教育相结合的采茶健身操。采茶音乐最早源于底层民众的劳动生活,后来被民间艺人整理、汇集之后形成比较规范的词、曲、谱。随着民间戏曲艺术发展程式化,很多源于民间的乡野音乐艺术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唱率比较高的音乐形式和曲目甚至成为古典民族民间音乐的代表。但是也正是由于古典音乐作为古老的音乐艺术形式,其所承载的厚重的历史内涵,使其和现代流行音乐之间有了落差,导致年轻一代对古典音乐的接受度不高[4]。还以采茶音乐为例,其作为地区民族古典音乐的符号化表现,我们将其融入到体育教育活动中去,能够体现特定地区的强大民族凝聚力,使古典音乐体现出亲民性,真正将古典音乐教育融入到高等音乐教育实践中来。这是高等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创新举措,也是传播和弘扬民族古典音乐艺术的有效方式,以地域文化和民间音乐形式作为依托,将本民族的古典音乐融入到其它教育活动中去,娱乐休闲的同时促进古典音乐的传播和发展,这正是过渡性质的“跨界”音乐资源在高等音乐教育中起到的作用。

    (三)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融合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代教育技术对课程教学起到的支撑作用,因此在高等音乐融合教育中,我们也不能失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好时机。如高校音乐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公众社交平台给学生提供使用和创作音乐的契机,借助这些平台可以给学生提供课后学习的平台,如布置学习任务,比如鼓励学生制作穿插古典与流行音乐的主题音乐作品创编,学生以钢琴曲、管弦乐或现代流行歌曲作为融合素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古典和流行音乐艺术的融合正在不断推进,和传统教学模式比较起来,这种教学方式更具创新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还有近期大火的抖音和火山等短视频APP,具备音乐或乐曲叠加功能,用户可以自主选择古典或者流行音乐配合表演,都给学生提供了音乐融合学习的平台[5]。

    高校音乐教育实践中,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鼓励学生参与到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在校内组织新古典音乐乐曲、歌曲创作活动,组建校园小乐队和演出活动,给大学生提供创新性音乐学习的机会,解决古典音乐接触机会少的问题,使大环境和古典音乐、流行音乐融合教育相结合,使大学生摆脱古典音乐演奏中“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的窘境。大学音乐教育需要立足专业发展和课程教学实际,给大学生提供能够广泛接触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大环境,其中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辅助环境创设是一个比较可取的教学思路,比如在课程作业设置上,可以立足美育目标引导学生课后视听练习,可以在线上作业任务中融入交响乐片段,或者是传统歌剧、舞剧或戏剧等的节选,学生收听之后完成一定数量的学习报告在线上提交,引导学生自主鉴赏,突出个性化艺术体验。教师同样可以在线上给学生反馈,引导学生在认识和理解上逐步走上更高层次,使信息技术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

    三、结语

    大学音乐教育旨在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和专业能力,我们提倡的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高等音乐教学中的不足。但是就目前的音乐课程教学现状来看,显然高等音乐教育实践中古典音乐艺术和流行音乐艺术之间的结合还不充分,作为高等音乐教育工作者和改革者,我们需要积极参与到新课程教学模式的实际运用中,立足于高等音乐教育发展需求,逐步完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姜浩平.浅析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途径[J].才智,2017,11(31):148-149/152-153.

    [2]马晓媛.高职院校音樂欣赏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路径探讨[J].戏剧之家,2018,21(6):147-148/152-153.

    [3]刘靖华.高校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路径探讨[J].当代音乐,2018,21(6):1142-1143/1145-1147.

    [4]饶丽.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路径探讨[J].现代装饰(理论),2015,15(10):274-275/278-279.

    [5]韦利军.从美声唱法的民族化探究高校民族声乐的教学改革[J].艺术科技,2018,31(9):254-256/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