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夏俊杰

    摘要:分析了仔猪腹泻的原因及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仔猪腹泻;细菌;病毒;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5-0016-01

    随着中国养猪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仔猪腹泻性疾病是仔猪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疾病。如果不能够做出及时的、合理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则会导致猪场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有关资料表明,30 kg以下的仔猪全年平均发病率可达46.5%,死亡率可达10.3%,由腹泻引起的仔猪死亡数占仔猪死亡总数的39.8%,其中哺乳仔猪至断奶前发生腹泻而引起死亡的约占20%~25%。由此可见,仔猪腹泻对养猪业的发展危害極大,造成的经济损失极大。如何有效的防制仔猪腹泻以及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已成为养猪生产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 腹泻发生的原因

    1.1 母猪

    母猪的乳汁质量不好,过浓或过稀或受感染后乳中带菌。另外母猪粪便中含有大量的大肠杆菌而导致仔猪接触后被感染。

    1.2 细菌

    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以及C型魏氏梭菌都可引起仔猪腹泻的发生。

    1.3 病毒

    轮状病毒和冠状病毒、猪瘟病毒等都可导致仔猪腹泻。

    1.4 营养

    植物性饲料中含有的豆粕可使仔猪肠道致敏,如果乳猪饲料中豆粕用量过大,势必加剧肠道过敏而引起腹泻,所以乳猪料中应含有除豆粕外的优质蛋白质原料。另外要争取早日补料,让消化道适应植物性饲料的变化。

    1.5 环境

    产仔舍内卫生条件差,潮湿、温度变化大,小环境条件恶劣等也可引起仔猪腹泻的发生。

    2 特点

    仔猪从出生后到5日龄,尤其在3日龄之内容易发生仔猪黄痢或红痢,分别由大肠杆菌及C型产气荚膜杆菌(魏氏梭菌)引起,此类疫病的流行没有季节性,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在10~20日龄的哺乳仔猪易发生白痢,该病也由致病性的大肠杆菌引起,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在猪舍潮湿、寒冷及饲料单一的条件下容易诱发。发生在仔猪断奶前后的腹泻病主要为仔猪副伤寒,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猪的密螺旋体病主要发生在断奶后,发病率为90%,死亡率可达30%。

    由病毒引起的腹泻一般无年龄之分,但发病的季节性比较明显,如传染性胃肠炎及流行性腹泻主要发生在寒冷季节,一般为10月底到次年2月份,夏季则少见。哺乳仔猪同时患此两病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

    3 防治措施

    仔猪腹泻是兽医临床上的一种综合病症,必须分清病因,对症下药,综合防治才能收到好的疗效。

    3.1 搞好环境卫生

    对于仔猪腹泻要做到“防重于治”。进猪前,猪舍要彻底打扫并用水冲洗干净,然后用1%~2%的烧碱溶液喷洒消毒。周围用10%~20%的生石灰乳泼洒消毒。同时,1~2月龄的仔猪每周用“消毒威”或“5号消毒液”带猪消毒一次。并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3.2 加强饲养管理

    对仔猪要精心护理,注意防寒保暖。供给适口性强、容易消化吸收的全价料,并在料中加入0.05%的土霉素钙盐,即可预防胃肠疾病,又可促进生长发育。饮水要充足、洁净,饮水中添加0.6%的漂白粉。哺乳母猪料中要同时添加0.05%的土霉素钙盐,乳头用0.1%的高锰酸钾液消毒,每天2次。

    3.3 及时发现和隔离病猪

    在日常管理中要做到三看,即看精神状态,看饮食情况,看粪便颜色和形状,及时发现和隔离有病猪只,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和疫病控制措施,减少死亡,防治病原微生物的扩散蔓延。

    3.4 对症治疗

    查明病因,做到对症治疗,减少盲目用药,以免延缓治疗时机,尤其是由传染病引起的腹泻,更要及时治疗,消除病因。腹泻容易引起机体脱水,尤其是腹泻的后期,补液可以起到提供能量,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一般可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或复方氯化钠注射液300~500 mL、维生素C注射液10 mL、庆大霉素10~15万单位混合一次静脉输入,每天一次,连续3 d。在饲料中拌入盐酸环丙沙星和恩若沙星(用量按说明),对于缓解脱水和控制继发感染有较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