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特殊性风险性及治理工程风险事件实例研究

摘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与其他建设项目工程相比有较大的特殊性,因此需要针对地质灾害类治理工程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从目前来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风险包括客观风险源与主观风险源两个方面。主观风险源包括了勘察设计单位的能力、水平、行政干预以及设计审查方面内容等。笔者通过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特殊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进一步阐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特殊性等问题。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特殊风险性;风险事件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8)05-0246-01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8.05.146
Abstract: Compared with other construction projects,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management project has a greater specificity.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geological disaster control projects must also be carried out in depth. From the current point of view, the risk of geological disaster management projects includes both objective risk sources and subjective risk sources. Subjective risk sources include the capabilities of the survey and design unit, the level of administrative intervention,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design review.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specificity of the address disaster management project and further explains the specific issues of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management project in combination with actual cases.
Key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 management project; Special risks; Risk events
1 地質灾害治理工程的特殊性
从目前来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包括很多种,例如高坝坝基、高层建筑地基、桥击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内容。这些建筑由于选址的地质存在不稳定结构,所以必须通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来有效提升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保证人员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特殊性有两个方面,首先,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施工对象具有不稳定性,其次,在治理过程之中或者治理之后还会潜在很大程度的危险性。所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具有较大的风险性问题[1]。
2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风险性
2.1 风险性概述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风险性比较笼统,但是从一般定义上来看,风险性的概念就是因为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等方面的影响,造成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发生危险、失事或者事故等。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过程中,如果由于治理工程技术存在风险,则很容易引发地质灾害或者为地质灾害的爆发埋下隐患。
2.2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风险源
地质灾害风险源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较大的风险性问题。
首先,因为地质灾害自身极其复杂,并且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所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本身在施工过程中就无法保证不出风险。一般来说,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施工环境大多在滑坡岩土结构、水文地质恶劣地区等生态环境中,且这些环境通常还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其风险性具有极大的动态发展趋势。由于整个施工系统内部的复杂性和动态作用,很容易造成变形破坏,给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施工带来非常巨大的挑战[1]。其次,地质灾害勘查实验结果无法进行准确验证,所以很难有效地预估地质灾害治理的效果。对于普通的施工工程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构建施工模型来明确施工工期、施工进度等,但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由于复杂因素的影响,我们无法建立这样的模型,因为任何一个突发的风险因素都有可能推翻之前的判断。所以在这一方面来看,对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结果也无法进行准确验证,因为滑带的形态、软层连通性质、厚度以及滑面等问题都存在比较大的突发性因素。目前的条件下,对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察实验结果只能保证在尽量的科学准确归纳,无法进行准确判断。再次,地质灾害治理的稳定性计算评价系统具有不确定性。一般来说,对于工程项目的稳定性计算必须要保证地质资料的准确、有效,这样才能够进行力学参数评价。但由于地质灾害地区的地质资料以及物性参数具有可变性的特点,所以无法对其进行准确的量化,稳定性的计算平均价也会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滑坡崩塌的结果和稳定性计算的结果只能够起到很小一部分的参考作用。由于缺少勘察实验的准确结果以及稳定性计算评价系统,所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也就存在很大程度的随机性。而这样的随机性体现在实现设计的施工方案必须要时刻随着地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甚至存在推倒重建的可能。所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会有非常大的客观性问题。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客观问题无法改变,同时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无法忽视。接下来,笔者结合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风险实例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治理工程风险的特殊性。
3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风险事件实例分析
3.1 七盘沟泥石流灾害形成和爆发原因
由于七盘沟的流域地形呈现出叶脉状的特点,并且支沟众多,支沟内部地形为高山峡谷地貌[3]。同时,在经历过了“5.12”汶川地震和“4.20”地震的影响,支沟下游地段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地质破坏,崩滑问题比较明显。支沟内部的大量堆积物非常容易诱发周围泥石流。在2013年7月份,由于受到暴雨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共同叠加最终造成了7.11特大泥石流灾害。
3.2 7.11特大泥石流災害避险成功经验总结
在灾害爆发之前,由于当地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及时启动紧急预案,针对沟口工矿企业、社区居民和村民进行转移避让,在第一时间避免了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同时由于宣传到位、全程监管,有效地降低的地质灾害产生的重大安全事故。
通过在事后进行总结,笔者认为,地质灾害避险应该明确“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重要理念,始终坚持“有组织、有经费、有规划、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保障”的避让工作规范,从而在制度层面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处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3.3 七盘沟特大泥石流工程治理的施工经验
在泥石流工程爆发之后,灾害治理工作必须尽快解决。所以通过从勘察、设计到实际施工,必须要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做到快速、应急。在勘察设计阶段,相关部门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来明确七盘沟应急勘察与治理工程的可行性分析,并且指派相关公司进行勘察设计。在勘察设计的过程中,先后邀请知名专家、学者等进行专业指导,共同克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存在的特殊性与风险性问题,最终明确了固源治溃的工作思路,并且进行针对性的施工设计,确保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能够阻挡更大规模的泥石流等灾害。相关专家根据七盘沟泥石流沟纵坡较大、弯道较多以及泥石流堵塞之后容易放大治理难度的问题,特别采用了“拦固为主、固床固源、防止堵溃、辅以排导和清库”等设计方案,从而有效避免了泥石流流速增快的问题,减少对于两岸的冲击。
在勘察设计完成后,通过紧急启动治理应急预案,针对施工的难点进行讨论。为赶工期、赶进度,施工队伍从进场开始,一直采取5+2、白加黑的工作特点,并且全天不间断施工,通过如此艰苦的施工,最终确保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同时,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遇到低温恶劣天气、特殊地质结构等问题,通过及时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的方式,不辞劳苦地进行施工治理工作,最终解决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4]。在各方面的科学组织、精心施工和有效监督下,七盘沟治理工程的所有主体工程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按照预定工期,在主汛期到来前全部竣工。七盘沟泥石流治理工程创造了全省在泥石流治理工程的三个“四川之最”:一是整个工程使用混凝土方量达到17万m3,是四川省单一地灾防治所用混凝土方量最大的工程;二是1号坝可拦截73.9万m3的库容,是目前省内单一坝体中拦截容量最大的工程;三是2号坝采用桩林坝技术,在省内也是首次使用。
4 结论
本文针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特殊性进行分析,明确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受到客观性因素和主观性等方面的制约,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特殊性的风险治理。并结合七盘沟泥石流灾害紧急治理工程作为实际案例,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也为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研究资料。
参考文献
[1]周华.聚焦目标任务 坚持问题导向 强化精准攻坚——丽水市“五破五创新”加快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大搬快治”工作[J].浙江国土资源,2017(11):25-26.
[2]张艺,熊志涛.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诱发次生灾害的成因和应对措施——以兴山县金乐和后山滑坡为例[J].工程建设,2017,49(08):36-43.
[3]廖杰.复杂环境地质灾害治理施工技术探讨——以广宁县人民路东侧特大型崩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为例[J].环境与发展,2017,29(05):239-240.
[4]黄庆亮.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全力以赴推进“大搬快治”——丽水市全面打响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歼灭战[J].浙江国土资源,2017(04):51-52.
收稿日期:2018-03-29
作者简介:陈海昕(1992-),男,本科,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岩土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