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活动教学中提升学生实践力的途径

    须弘

    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中学生需通过与伙伴合作、探究、积极地参与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地理实践力。《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这就要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教学方式。在课堂内外的地理活动教学中,学生的能动表现,如在学习集体中发表见解、相互批判,自觉的学习纪律与集体思维等,应当受到重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教学中“要注意突出地理学科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充分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文结合中学地理活动教学的探索实践,谈谈提升学生实践力的策略。

    一、 开展课堂模拟活动,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老师在课堂新课教学上,结合当地地域文化,设计系列模拟活动。课堂组织是成功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因素,上课时采用设置情境任务、分组竞赛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引导学生在竞争的气氛中讨论问题,激发思维的碰撞。教师要用地理视角发现国家的、社会的以及身边的地理事象,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地理观念的更新。这样的设计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模拟活动一:远方来信

    情境导入:学生小红收到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中学生阿尼达发来的邮件,目前该州的中国热正在不断升温,阿尼达希望在暑假期间到中国苏州进行参观,多接触和体验中国的社会生活,还想到一些感兴趣的地方看看,希望小红陪同前往。于是,小红愉快应邀当导游。

    老师:当导游是愉快的,但也并不容易。为了先拿出计划,小红找来同学商议,同学提出可以体验长江流域各具特色的饮食、民居和风俗。大家一起又来请教老师,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大家来参加“长三角”饮食文化的知识小竞赛。

    问:苏州博物馆的设计者是哪位著名的建筑大师?

    答:贝聿铭。

    问:谁了解这位著名的建筑大师喜爱吃的苏州菜肴是什么?

    同学们觉得这好像在猜谜,到底应该怎样安排阿尼达的行程呢?大家感受到老师在告诉我们,此行一定要运用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去进行探究。

    模拟活动二:踏上旅程

    (视频播放)贝聿铭家宴用的水生蔬菜。

    2003年10月,贝聿铭接到出席苏州博物馆新馆奠基仪式的邀请,兴奋异常,在贝氏祠堂所在的狮子林举办了一次家宴,连贝聿铭在内共21人。共有十道菜肴,四道点心,这样的家宴怎能少了“桂花鸡头米”呢?圆圆的鸡头米,寓意大团圆、家庭融合。一道“银环龙舌炖菜心”,让人猜不出是什么做成的,其实,正是苏州水八仙的主角茭白、荸荠、青菱,再加上菜心。胡萝卜球、冬瓜球、南瓜球,滋味美妙,营养丰富。

    为了体验苏州的水生作物与地域水文化,学生们品尝了芡实和糖莲芯。

    问:水八仙指什么?

    答:苏州人习惯地把八样水生植物叫作水八仙,它们是:茭白、莼菜、莲藕、荸荠、菱角、鸡头米、慈姑、水芹菜。

    (阅读材料)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素食者只需要肉食者50%的白细胞,就具有相同的免疫功能。素食能有效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预防中风,改善动脉硬化,降低50%心脏病风险,80%心脏病手术风险。

    问:多食水生蔬菜,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答:食用水八仙是兼有环保、健康双重好处的饮食生活方式,值得推荐和选择。该环节上,学生体验了水生蔬菜的健康和环保价值。

    模拟活动三:细致体验

    首先,课件呈现:苏州人讲究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用不同的食物来调理滋养,例如:夏季长的瓜果蔬食一般都具有消暑清热的功效,如西瓜、冬瓜、黄瓜,茄子等。但是一入秋,就不吃了,因为季节的不同,人体所需要饮食滋养是不同的。这也和苏州人崇尚顺应自然有关。接着,学生分组,合作交流:苏州有“三多”,是指。

    第一,名医多。从西周至今,有记载的苏州名医有上千位,留下的医学典籍就有500多部,苏州读書人多读医学典籍,用中华文化中的传统医理指导生活。《神农本草经》认为,药食同源、同性、同用,说明了中药的文化交融性,中药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天人相应”观念、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来指导苏州人养生。唐代王勃认为:“子不可不知医。”

    苏州“吴门医派”名扬天下,构成吴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州人日常生活中常爱研究中医药,世代沿袭,传承不衰。清康熙年间,出现吴中名医叶天士大胆创见,敢为天下先,明确提出了温病学说中,在感受温邪之后,由卫、气、营、血四个层次由浅入深传变的规律和辨证治法,著作《温病论》标志着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确立,从此吴中温病学派诞生了。他在肿瘤治疗中已经强调心理调节的重要作用,常有“安静快活,可延年岁”“当怡情善调”“开怀怡养,斯为第一要策”等医嘱,可见高人一筹,且常能防患于未然。而后还出了吴中医家周扬俊、薛生白、缪遵义等。

    第二,状元多。在科举考试时代,苏州出现了全国最多的状元,被称为状元之乡。当代的苏州又走出了133位两院院士,又一次成为全国之冠,成为院士之乡。自古儒士通医,使得文人的饮食有君子之风,讲究既养身,又养心。“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意为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养性”源于《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谓修养身心,涵养天性。修身养性指通过形神共养,进入一种认知健全适应、情感饱满适度、意志坚强可控、个性和谐统一、人际关系和谐的健康状态。它充分发挥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说是积极的心理活动。

    第三,园林多。苏州园林之多,更好地反映出人们追求精致、雅洁、顺应自然的生活。

    模拟活动四:研讨交流

    (呈现图片)。

    问:说到苏州人在选择饮食上,可用“不时不食”四字作为原则。这是何意?

    解析:指时令性特别强。强到什么程度?不是当季的苏州人不食!有的甚至过了一天,苏州人就不吃了,比如:冬至节喝的桂花冬酿酒,过了冬至这一天,在苏州的大街小巷就难觅它的踪影。这也反映出苏州独特的民俗。

    苏州的蔬菜,品种极为丰富,如苏州春天的蔬菜“三头宴”——马兰头、枸杞头、香椿头,还有许多苏州特有的野菜,像草头(又名金花菜)、菊花菜等等,满口的香草味,让您感受到纯净自然的味道。更神奇的是,这些菜都具有明目利肝,清热解毒之药理功效。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吃上这春天的苏州青头菜,让人一年到头“有青头”,意为:精神百倍,头脑清醒,不会做糊涂之事。

    入夏后,苏州又有“三鲜宴”——苋菜、蚕豆、黄瓜,红的诱人的苋菜汤,喝上一口或是浇入米饭中,顷刻之间色、香、味俱佳,食后唇齿留香,回味无穷。记得有一次,内蒙古的游客惊叹“这菜会掉色”,引得全桌的客人哈哈大笑。还有立夏三鲜中的本地蚕豆,来苏州绝对不能不吃,它可补心血,据说效果能胜过吃阿胶,所以苏州人在此时是天天吃、顿顿吃,要大补特补。而且蚕豆的沙、嫩、鲜、甜,也会让您的舌尖欲罢不能。

    然后,由学生小结苏州的地理环境。亚洲东部沿海的湿润气候造就了人间天堂苏州独有的水环境。这里是水的天堂,孕育生长着苏州特有的水生植物。苏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因此苏州一年四季不断菜,水生作物就在这里生长。

    二、组织现场考察,深化地理认知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乡土地理教学中,至少应安排一次野外或校外考察或社会调查。

    考察苏州虎丘风景名胜区,引导学生对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建筑等地理特征进行探究体验和学习。

    1.在细节观察中领会人地关系

    任务型教学若将听觉信息和视觉信息相结合,便能牢固、持久地保持在学生的头脑中。考察中大胆地引进历史和现实中的生活场景,创设可视的语境,使学生对文化的深层认知活动自然地融入其中,能为学生感知分析相应行为提供特殊的表现手段。

    当师生一行站在虎丘上山道路的东侧,见有一块从中间裂开的大石块,旁边的一块石碣上刻着的“试剑石”三个字,驻足观察虎丘上山时沿御道两侧的岩石特征,了解苏州火成岩的成因。

    问:“试剑石”因何得名?

    传说吴王阖闾命从湖州来苏州的著名工匠干将、莫邪铸剑。干将夫妇采集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铸干将、莫邪双剑。吴王阖闾得到了干将所献的宝剑后,挥剑试刃,将大石一劈为二。还有一故事是秦始皇东巡至虎丘,求吴王宝剑,一只老虎当坟而踞。秦始皇用剑斩虎,未中虎身却误砍中石块,留下此痕。

    问:你们真的相信这石块是被剑砍成两半的吗?

    在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白垩纪与侏罗纪期间,在一些地壳薄弱的地方发生火山爆发。虎丘就处在当时的火山口,这块剑试石是典型的火山喷发后的凝灰岩,久经风化和流水侵蚀,沿着裂隙形成一条裂缝,酷似刀削剑劈。

    接着,在虎丘名胜“千人石”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问:千人石表面呈现暗红色,这是为什么?

    答:据说吴王阖闾墓在虎丘建成后,吴王夫差与奸臣怕墓道机关泄露,在山塘斟酌桥下的船中定下杀人灭口之计,把千名修墓工匠诱骗至这千人石上,在他们喝庆功酒、看鹤舞时,将其全部杀害。千人的鲜血流遍磐石,渗入石中,至今千人石还呈暗红色,似乎在倾诉这不平之事。

    教师设问:火山喷发成的岩石在风化中会有什么变化?继续深入,探究火成岩与种茶、品茶的关系。

    教师解析:炽热的熔岩缓慢地向四周流动,迅速冷却,流出的岩浆凝结成石,叫流纹岩。这块“千人石”呈斑状结构,斑晶矿物细小,石基矿物多呈玻璃质,组织细密。矿物除长石、石英外,还有一定数量的铁、镁物质,呈殷红色。据说用“天下第三泉”的清冽泉水,泡上一壶在后山酸性土壤中生长而成的茶叶,品虎丘茶,堪称一绝。这里奇特的地质地貌是古城苏州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值得加大推广力度。

    唐朝的白居易和宋朝的苏轼十分推崇虎丘。苏州的历代文人,普遍具有一种刚直不阿的性格。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825年任苏州刺史,虽仅一年多,但他“经旬不饮酒,逾月未闻歌”(见《题笼鹤》),“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见《秋寄微之十二韵》),为人民办了不少实事,如:修筑虎丘山塘,使“民始免病涉之苦”。白居易在唐朝元和十三年(818年)贬任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也住在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在此还创作出许多感人的诗篇。

    苏轼虽未在苏州任职,在地方官任上,关心民生疾苦,努力兴利除弊。苏轼平生最敬佩的人是唐朝的白居易,白居易是他心中的偶像。《苏轼诗集》有诗:“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又有:“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加上苏轼和白居易都遭遇被贬的命运,苏轼用“东坡”二字作为号,表达了对白居易由衷的敬意。

    在课堂内外丰富的地理活动教学中,学生对于自身所处环境的特点和成因,渴望直接感知和充分理解。在学习兴趣的作用下,個体对具体地理事物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友好合作中的学习行为持久且稳定,必然促进地理概念和特征的理解与记忆。

    2.教师耐心倾听,以推进探究中生生交流的展开

    现场问答交流,静态或动态的景观映入学生眼帘,声音也同步进入学生耳中,极大地丰富和强化了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主动开口参与探究。此时需要教师耐心倾听,多鼓励学生进行口头表达,为生生交流创造良好条件。

    当师生一行来到虎丘最著名的云岩寺塔,学生讨论交流火成岩与古建筑保护措施。

    问:斜塔虎丘塔的倾斜,是从何时开始的?倾斜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虎丘后山是春秋时期工匠们建造阖闾墓时夯土而成,可以看见很多黄泥。到了后周公元959年,云岩寺规划建设宝塔时,塔基的前部立在南面坚硬的火山角砾岩“铁华岩”上,却把塔基的后部立在北面松软的黄泥上,塔尚未建成,就已出现倾斜,随后因水土流失倾斜更加严重,明代历史就曾经多次记载修塔。

    问:近年来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护这项全国重点文物?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1961年,千年宝塔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进行了三次维修工程,对山上植被加以保护,才使这座塔今天依然屹立在我们面前。

    教师提炼:虎丘名胜启发人们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学会忙碌时也应享受人生历程的幸福,领悟生命的本真价值,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适时适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自然和人文科学知识、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经验。

    学生小结苏州的地理环境。长江三角洲的冲积,西部低山的地层,造就了苏州人间天堂独有的环境。苏州地区西部为低山残丘与山间洼地相间,低山残丘由构造剥蚀形成,海拔大多在100到200米之间,均由花岗岩组成。还有虎丘海拔33.4米,何山海拔63.8米,都是火山喷发岩。山间洼地由冲洪积与冲湖积物组成。苏州东部则为广阔的平原。多湖群、河塘分布,系典型的水网化平原。

    区域包括了复杂多样的地理要素及其相互作用。要求中学生像地理学家一样划分区域内部的地理要素和空间结构组成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知道学习目的,并有效地理解区域划分思想和认识自己所学习的区域对于学生来说是必要的,这样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习惯会影响学生对区域学习思维框架的构建以及认识区域的尺度选择,是学生在探究区域过程中的主要思维导向。在区域地理特征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接受能力都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对待生生交流应多一些耐心与爱心,多一份表扬与鼓励。

    三、结语

    当知识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验到古人观景的心境是享受人生的乐趣、热情、满足、平和与幸福,可见,如果精心设计,用好特有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源,就能让学生享受到地理学习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情感,启发学生关注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学习的乐趣见之于这种观赏景观的感悟、浑然天成的神韵和穿越时空的对话之中。

    在地理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实践力,问答是最常见的课堂交互活动,问题的种类、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估以及对回答过程的控制,决定了活动的效果。教师应及时捕捉,让问答成为教育和教学的良机,尽可能多地做到理論联系实际,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惑,指导他们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在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下,在朴实而科学的教学语言中,学生们不知不觉地受到积极的感染,获得富有意义的体验和丰富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