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开展的现实问题及其路径选择

    刘大卫

    摘要: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线上教学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开展。线上教学在开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教师角色单一、课堂氛围不足等问题。基于学校分级指导、分类管理、分段推进的工作思路,如何进一步优化线上教学方式及设计,提升线上教学技术与艺术,是每一位授课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线上教学 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

    2020年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和挑战,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线上教学成了基于官方要求和现实困境的唯一选择。尽管线上教学在我国学校的教学方式改革中已有所应用,但是这次由点到面的大范围应用对于诸多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来说,无疑都是一项需要在短时间内攻克的难题。然而,不同学校所掌握的技术资源的差异程度导致这项任务在开展起点上处于不同的位置;因资源带来的教学环境差异,所以教师对于线上教学安排的熟练度与学生对于线上教学的接受度大相径庭。线上教学能否发挥其本身特性带来的教学效果,需要在不断探索中摸清方向。

    一、开展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角色限于“主导者”与“主播”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教育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元,线上教学资源也在不断丰富。这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获取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其次,教师能实现对这些教学资源的再加工,从而将其消化为自己的知识。在进行线上教学时,线上教师的角色与职责不同于教室上课的教师,甚至与一般在教室中带领学生实体讨论的主持教师也不相同。在线上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注重引导外,还要学会对不同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线上教学不应是打开摄像头后的直接讲授状态,教师也不单单是一个“主播”的角色,有时候更要扮演好一个“导播”的角色,学会利用网络技术对不同教学资源的展示做好适时的切换,准确利用好每个知识点所使用的技术工具。

    (二)课堂管理易于无序化或形式化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要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对此,计算机网络技术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但是线上教学的方式总的来说还是影响了师生接触上的直观性,这就导致了课堂教学纪律很难实现有效的监管,进行线上教学的授课教师难以确保学生从身心上都切实加入了课堂学习。教师如果以简单的在线人数去判断学生加入了课堂教学的程度,这是不明智的。目前很多的线上教学通过点对点地提问学生来验证学生是否实际在线,但是其覆盖性还是有局限的。除了加强课堂的互动力度外,还应考虑即時互动的范围,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考量好互动问题的难易程度、回复程度,尽可能确保学生的全员参与。

    (三)课堂氛围疏于积极调动与适时集中

    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听课激情。教师运用的教学语言、语调、语速都会影响到整堂课的教授与学习氛围。线上教学带给学生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生理负担就是用眼过度,眼睛长时间对着屏幕带给学生的生理体验会让有些学生难以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网速不稳定带来的卡顿、不流畅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如果教师不顾学生学习体验去开展课堂教学,那么,课堂氛围就很难被调动起来,教学环境的影响在这一刻就会被无限放大。因此,教师线上教学时声音洪亮清晰,语调抑扬顿挫,语速稍缓,对于学生的线上学习十分重要。通过教师个人教学状态的调整与保持,课堂互动的增多与加持,才能更好地提升课堂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对关键知识点的学习。

    (四)教学效果流于不可控与不稳定

    线上教学中,教师无法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难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限的教学时间与任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考查。这样线上教学的效果就很难得到保证,知识点学习的连贯性也会遭到破坏。这就需要教师在线上教学中加大对学生的过程性管理与考核力度,及时追踪线上教学结束后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还需要科学设计课后作业,并能够在开展下一次线上教学前及时又细致地点评学生提交的作业,形成良性的反馈。

    二、线上教学开展的思路探索

    针对学生年级的不同、学段的差异,教师应在线上教学的目标设定上有所侧重;针对课程不同,应在线上教学的内容上体现区别;针对准备情况不同、学生线上学习效果反馈不同,应在线上教学的时间上强调渐进。遵循分级指导、分类管理、分段推进的线上教学组织管理的工作思路,因人因时制宜,避免“一刀切”,才能更好地保证线上教学运转以及线上教学效果。

    (一)分级指导,在线上教学的目标上有所侧重

    2020年2月底,中共教育部党组下发了《关于统筹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针对不同年级,要制定一校一策、一校多策的线上教学方案。很显然,对于不同年级,学校所制定的线上教学方案要在教学目标上有不同的侧重。对于学习任务紧的年级,要更加注重原有教学任务的妥善落实,不能因为教学方式的改变,使得原先所要承担的课业有所缩水,而应利用线上教学去补差补缺。对于学习任务相对宽松的年级,可将教学目标聚焦在学生课外实践操作、学习习惯养成等方面。

    (二)分类管理,在线上教学的内容上体现区别

    对于实践类课程,考虑到线上教学取得的效果有限,可在复学复课后开展,但是在线上教学期间,也应做好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衔接,让学生提前做好相关准备。所以,较之以往的实践类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准备上应更加偏向相关实践材料的搜集与整理,以及相关实践方法的学习与演练。对于理论类课程,应考虑替换原有的章节式学习,换之主题式学习或者单元式学习。因此教学内容可围绕某一主题或者单元展开,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线上学习成效。

    (三)分段推进,在线上教学的时间上强调渐进

    学校应根据教师准备情况不同、学生线上学习效果反馈不同,合理决策、精准规划,分段推进线上教学工作。尽管做好线上教学准备是每一位授课教师都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但是考虑到不同的教师对于线上教学的操作熟练程度、学生接受程度可能有所差异,所以学校在线上教学的时间安排上应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给教师以及学生一个改变教学方式的适应期,如果在线上教学伊始就安排满相关课程教学,那么线上教学效果就难以得到保证。

    三、线上教学开展的路径选择

    (一)优化线上教学设计,稳步推进教学进度

    线上教学,设计先行。为了更好地完成线上教学任务,提高线上教学成效,做好线上教学设计是关键性的一步。从教学目标的拟定、教学内容的编排、课程资源的选择再到课程学业的评价,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经过精心的谋划与设计。在教学目标的拟定和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要根据分级指导、分类管理的思路去实施。在课程资源的选择上,应尽可能丰富多样,不仅仅局限于视频教学资源的选择,文本或者音频形式的教学资源也应该广泛搜集。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在兼收并蓄的同时,选择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在课程学业的评价上要进行多点考核,注重过程性考核。只有在充分做好这些教学准备,优化线上教学设计后,才能更加稳步推进教学进度,尽量规避线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二)推进线上教学考核,切实巩固教学成效

    线上教学考核原则上还是应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这一点与线下教学无异。但是区别于线下教学考核,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不同。首先,考核平台的不同。线下考核主要通过作业和试卷进行考核,考核发生在线下的课堂教学环境中。线上教学的考核更需要教师借助于线上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相关考核,从考核内容的发布,到考核过程的检测,最后到考核结果的反馈,都需要借助于线上教学平台来完成,这要求教师必须在考核前就要熟练掌握考核平台的操作。其次,考核的组织不同。由于线上考核很难监测学生的考核环境,为确保考核结果真实有效,教师在考核内容的选择上既要均衡考核内容的难易程度,又要尽可能有所区分。

    (三)探索线上教学艺术,逐步实现教学成长

    可以说,线上教学在操作层面上属于技术的掌握,但在设计和实施层面属于艺术的修炼。从前期的教學设计到中期的教学实施再到后期的教学考核,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根据线上教学的特点去精心设计,而且这些设计有别于线下教学。授课教师需要在新的起点上整装待发,而且细节的不同也会影响到线上教学的效果。例如,教学环境周边光线的选择、教学课件色彩设计、摄像头摆放的位置调整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的线上学习体验。当然,教师在摄像头前呈现的表情、动作也会影响到屏幕另一端前的学生。线上教学的艺术,除了以往线下教学中对教师提出的种种要求外,还要求教师科学、合理、熟练地使用线上教学平台,并能够突破空间限制,实现知识的教授和价值的传达。

    线上教学的开展虽然扩大了师生空间上的距离,但是突破了教学资源上的一些瓶颈。教师从站在讲台上到坐在屏幕前,如果与学生有充分的互动交流,那么教学依旧保有它的温度和生命力。如何规避线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每一位授课教师应该思索的内容,如何提升线上教学效果也是每一位授课教师应该思索的内容。未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会出现更多的交互与融合,如果只是短暂使用后就抛弃,那么线上教学更像是网络泡沫,而绝非现实改革。因此,不断掌握线上教学技术,磨炼线上教学艺术,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依旧任重道远。

    本文系2018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互联网+教育视域下提升高校Moocs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K2018A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