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干部“一懂两爱”的评价指标体系浅析

    滕明雨 朱燕云 曾富生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对“三农”干部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但这些素质要求的内涵、评价标准及其特殊性等问题都需要有人来回答。在调研和梳理国内外农业农村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发现:“三农”干部的“一懂两爱”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9个三级指标和若干四级指标。其中,4个一级指标分别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个人素质。“懂农业”包括懂现代农业和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爱农村”包含乡村规划、乡村治理、乡村文化传承、乡村生态保护、乡村社会服务等;“爱农民”包括农民脱贫、农民增收、农民的生活服务和对待农民的态度等;“个人素质”包括政治素质和个人品质。

    关 键 字: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农”干部;评价指标

    一、研究依据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依据

    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障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便是要推动乡村后发赶超,缩小城乡发展差异,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而上述目标的实现则要依靠一支数量充沛、素质一流、敢干能拼的乡村人才队伍。队伍中,“三农”干部是一类特殊的群体,他们发挥着参与、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核心作用。因此,培育和打造一支专业素质精湛、道德品质高尚的“三农”干部队伍可视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下简称“一懂两爱”)是十九大报告对于“三农”工作队伍的新提法和新要求。當前围绕“一懂两爱”“三农”干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三农”干部的作用评价。危朝安强调:农村基层干部是我党干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党和国家政策的具体执行者。要积极协调一切有利因素,带领广大农民将自己美丽的农村家园建设的更加现代化,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二是“一懂两爱”的解读。学术界普遍认为:基层农村干部只有懂农业知识,才能对农业有认同,全心全意的为农业发展服务;爱农村,才能对农村发展事业一心一意的服务;爱农民,才能竭尽全力的为广大农民兄弟服务。三是“三农”干部的能力建设。“三农”干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能务实创新,要有责任担当,要能克已守则。通过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加强文化宣传力度,激发干部职工投身“三农”的动力;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干部职工的头脑。四是“三农”干部的制度建设。学者建议在农业干部的选拔方面,需要建立政治标准严格的选拔制度,选用有担当的农村基层干部;在制度改革方面,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在人才评价机制上,要以强农兴农为本,深化农业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建立人才分类评价机制。

    时下“三农”干部及其队伍建设的讨论多置于十九大报告之前的历史叙事中,且多从宏观视角审视“三农”干部这一群体的整体效用。而新常态下,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三农”干部具备什么能力?“一懂两爱”的内涵如何阐释?“一懂两爱”有无衡量标准?如何评价?仍无人回答。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引领着本研究的开展。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党中央提出“一懂两爱”是“三农”干部乃至“三农”工作队伍的基本要求。虽然“一懂两爱”的内涵非常深刻,外延包罗万象,但不进行指标化处理,便过于“形而上”。只有明确“一懂两爱”的内在指向,才能在干部培养、选派、任用、提拔时更具有操作性。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之一在于将“三农”干部的素质评价从旧维度①转向新维度②,并通过对“一懂两爱”进行文本分析,拓展“三农”干部的研究视域,完善“三农”人口群体素质的研究。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之二在于研究成果既是“三农”研究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有机整合,也是对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力支撑。

    2.现实意义

    第一,“三农”干部有别于“三农”工作队伍中的其他群体。他们不仅在乡村产业发展、乡村自治、乡村生态建设、优秀文化传播、基层治理中直接参与。更在助推乡村振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扶贫、农业现代化发展、城乡一体化等一系列国是中发挥着最础管理职能。通过分析、梳理和阐明乡村干部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有助于明确乡村干部在基层工作的职责定位,帮助他们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服务。第二,将“一懂两爱”的内涵进行解构和梳理,可以回答怎样培育、如何评价“三农”干部等现实问题,具有一定价值。第三,“一懂两爱”作为“三农”干部的基本要求是干部选派、作用、提拔和培养的基本条件。研究结果可以为今后各级政府的干部(特别是“三农”干部)培养、考核和晋升提供参考依据。

    二、乡村振兴战略与我国农业发展规划的有机统一

    从2016年到2018年,连续三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分别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个一号文件在逻辑和路线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一)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的关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农业、农村和农民规划为:农业是一个有希望的朝阳产业,农民是一个有社会地位的高尚职业,农村是安居乐业的幸福田园。上述目标要通过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来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中,农业现代化是基础,所以“产业兴旺”被置于20字方针之首。乡村产业兴旺可以吸引劳动力要素向乡村聚焦,“以人为本”乡村繁荣才有希望。因此,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体系,提高农业及相关产业的生产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

    1.现代农业有助于乡村产业兴旺

    同传统农业体系相比,现代化农业体系具有更加完善的组织体系、更加高效的市场运作机制和更加多元化的产业功能[1]。因此,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是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经营体系。

    在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为农业服务,用现代化的装备物资来装备农业,使农业体系从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向科技主导型转变,进一步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土地使用效率和要素配置效率,增强现代化农业体系的生产能力和自然、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从而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在构建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的过程中,要加大创新力度,培育现代化的农业主体,提升农民的专业知识技能,打造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农业生产队伍,实现不同经营主体间的相互合作,发展具有多种形式的经营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经营体系的规模化、组织化的水平[2]。

    总之,通过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体系的建设可以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奠定“产业兴旺”的基础,前提则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储备为保障。

    2.现代农业有助于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区分的重要依据。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一方面注重产业分工及产业链打造,通过创新农民农业增收方式,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来实现农业相关产业的增值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强化农业的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发展旅游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多种综合农业产业结构,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发挥出它们的最大功效。所以,现代农业有助于推动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的产业基础。

    3.现代农业有助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便捷高效且能实现农业生产全程覆盖的农业服务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保障,也是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生产的有效途径。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培育壮大生产经营性组织,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使小农生产与现代农业生产更靠近;推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形式,打开小农参与现代农业的更多通道;发挥出现代化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打造农产品品牌,实现农产品与超市直接供给,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大力扶持农户开展生态农业、旅游农业、定制农业等多种形式的经营形态,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业收入。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

    2017年召开的中央农村会议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具体规划,提出以农业结构供给侧改革为主要方向,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的进程。同时也要求各基层政府部门在紧抓经济发展的同时将农业结构的供给侧改革放在首要工作位置,积极推动区域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改革道路。可见,“乡村振兴”战略和供给侧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国家发展战略——由追求速度转变为追求质量——构建现代化经济发展体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乡村振兴”战略[3]。

    首先,围绕供给侧改革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广生态循环农业,一方面有助于农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有助于生态宜居和美丽乡村的建设;其次,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是乡村振兴戰略的核心要务,农业供给侧改革则以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农业产业集聚和交互发展为主要手段达到上述目的;再次,农业供给侧改革强调坚持“科技兴农”,加快农业科技的普及程度和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更好的推广农业服务机制,不仅为农业结构供给侧改革提供保障,还为产业兴旺保驾护航。

    (三)现代农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

    从连续三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在逻辑联系可以看出党中央对农业农村问题的思考脉络:2016年确定发展的基础问题——依靠农业现代化来实现乡村经济的腾飞。2017年确定发展的手段问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导和依据。2018年明确终极目标——乡村的全面振兴。

    陈锡文说,“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基础是农业产业的振兴,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构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来推动农业现代化改。在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供给侧改革的实施,从整体来进行农业产业体系的规划[4]。而乡村振兴战略则是为服务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更高目标应运而生的。

    综上所述,在三者的关系上,乡村振兴是目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主线,农业现代化是基础。

    三、人才支撑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则是第一资源。我国乡村的长期凋敝可以说是多年来乡村人才转移和流失的直接后果。一方面,相关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平均一天就有将近300个自然村落消失。另一方面,2016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人口已经达到16934万人,较上年增长了0.3%。2017月1-9月份,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人口已经达到17969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8%。高素质的走出去,留下的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制约着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还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了巨大隐患[5]。农业技术及推广类人员也只占到农村实用人才的5%以下且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技能落后。至于每年动辙千万的大学毕业生,愿意赴乡就业的也是少之又少。经济收益、公共服务、现代文明、职业尊严都是阻碍他们赴乡就业的因素。

    寻根溯源,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一方面,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加速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而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支撑,科技进步又依赖于人才贡献智慧,所谓“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另一方面,《意见》中“实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打破人才限制,将人才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的提法充分说明了人力资本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是整个体系的核心。只有生产资源充沛,生产力才能得以保障,发挥出振兴乡村的巨大创造力和推动力。特别是乡村振兴涉及到方方面面,没有充足的人才队伍做支撑,再美好的愿景也难以实现。

    四、乡村振兴战略与“三农”干部

    (一)“三农”干部的界定

    关于“三农”干部的提法,学界莫衷一是。甚至叶敬忠(2018)等人站在国际化视野对“三农”一词的准确性都提出了不同看法。从研究主题出发,本研究中的“三农”干部指那些工作在农村地区,开展乡村建设,推动和服务于乡村产业发展,经常下基层入户农家,切实了解广大群众的心声和困难,有针对性的制定政策、解决问题,干实事、求实效的人民公仆。“干部”一词采广义理解,包括国家机关、军队、人民团体中的公职人员。结合行政区划的历史稳定性,本研究将“三农”干部界定在服务县、乡(镇)及村,直接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基层公职人员。

    (二)“三农”干部队伍在现代农业推广的作用

    现代农业推广是推进乡村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够有效地增强推广对象的知识水平以及农业生产能力,帮助推广对象掌握更多的生产技能,使其树立更加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其组织和管理水平。此外,现代农业推广还能够加快農业研究成果从理论到应用的速度,优化生产效率,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可以说,乡村振兴需要借助于现代农业推广才能更好地实现。

    在现代农业推广队伍中,“三农”干部是一类既重要又特殊的群体。说重要,是因为他们参与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执行国家大政方针,推动农业生产,保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民素质提升和行为变革,协调乡村社会矛盾,治理发展疑难问题;说特殊,是因为与其他利益相关群体相比,“三农”干部是唯一具有政府管理职能、代表国家意图的农业推广人员,他们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起着中心作用(图1)。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聚力精准施策、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建设、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这些国是仅靠小农、新型职业农民、新乡贤都无法淋漓尽致地落实,必须依靠“三农”干部的主导和推动才能变现。

    (三)“三农”干部队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

    在“三农”工作队伍中,尽管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新乡贤是乡村振兴的润滑剂,但基层“三农”干部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首先,在乡村振兴的建设进程中,基层“三农”干部起到承上启下的润滑作用,通过他们在基层宣传和推广国策,引导农民转变旧观念,掌握新理念和技能,获悉新信息,采取新行动,投身于乡村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其次,“三农”干部往往是农村产业结构的引导者、市场信息的发布者、农民生活的服务者、农民能力建设的培育者、农民脱贫致富的辅助者,他们的工作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再次,乡村社会矛盾繁复,“三农”干部可以给“热点”降温、让“焦点”淡化,发挥乡村治理“减压”和乡村社会心态“社会安全阀”的功能,保障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序实施[6]。

    有鉴于此,我们需要培育一支人才储备充分、能力优秀的“三农”干部队伍。一方面,通过他们落实群众路线,巩固我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另一方面,发挥他们的核心作用,带动农村经济增长,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

    五、“一懂两爱”的“三农”干部队伍

    (一)“一懂两爱”是时代对“三农”干部的新要求

    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升华,因而对参与其中的利益相关者也有着更高的要求。“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是新时代对“三农”工作者基本素养的高度概括。

    1.何为“一懂两爱”

    十九大报告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描述中首次提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这9个字。综合学界的理解和诠释,“懂农业”指既熟悉现代农业的基本知识,又了解现代农业的应用技能。既明白现代农业的生产体系,又掌握现代农业的经营体系。既能迎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又能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需求。上能引导农业政策的制定,中能把控农业项目的落实,下能投身产业建设的劳动;“爱农村”指对乡村具有深厚的感情,对乡村的基本现实、基本价值、基本社会结构有深入地了解,能接受并认同乡村文化的价值观念,愿意为农村建设贡献力量;“爱农民”指对农民兄弟的疾苦感同身受,愿意走进基层,倾听农民的心声,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帮助农民发展产业,努力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能力。

    2.为何“一懂两爱”

    “一懂两爱”牢牢地抓住了乡村建设人才能够全心投入乡村振兴的几点必备要素:

    首先,只有懂农业,才能对农业有认同感,全力发展农业,为农村生产和发展做出贡献。振兴乡村必须要打造乡村产业,要发展现代农业。“三农”干部是农业的行家里手,才能带领农村经济走向正确的发展方向,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其次,只有真正热爱农村者,才有可能扎根农村,将农村当成自己的家,全心全意的为农民服务,积极主动地为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再次,只有真正关爱农民的人,才能设身处地的为农民着想,为农民服务。

    “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需要“三农”干部们能够发自内心的关爱农民,将农民的问题视为自己的问题,从而有效增强农民的素养,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真正实现乡村振兴[7]。

    (二)“三农”干部的“一懂两爱”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构建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是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队伍的宏观要求,仍然需要细化才具有实践意义。由于不同群体的功能和作用不同,精准科学地构建某类群体的“一懂两爱”评价指标体系才能更好地评估他们的工作成效。

    1.“一懂两爱”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科学性原则

    一般来讲,测度工具的科学性与测评结果的准确性成正比。科学性原则主要指测度工具的科学性,即选取的评价指标要能涵盖“三农”干部的基本状况、基本素质和时代要求,并且做到学术化和乡土化的适配。

    (2)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指指标体系所适用的对象要聚焦。“三农”干部的“一懂两爱”要求有别于小农、新型职业农民、乡贤和泛泛而论的“三农”工作队伍等群体。本研究构建的测度指标体系仅适用于“三农”干部,并非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尺。

    (3)综合性原则

    测度指标应当全面地反映“三农”干部各项素质能力。要包括自然科学常识,也要包括社会科学知识;既要了解农业生产技能,也要谙熟农业经营方法;既要能参与公共事务,又要会管理;既要关注乡村经济,又要注重乡村生态;既要有政治觉悟,又要有体恤之心。

    (4)俱时性原则

    任何一个测评体系都不应一成不变,而是有明确的适用时间范畴。因为科学和社会不断进步,评价指标的筛选和评价内容的确定也要变更。因此,“三农”干部的“一懂两爱”评价指标体系要与时俱进,允许动态调整。

    2.“一懂两爱”的评价指标筛选

    研究尝试结合时代要求,将新、旧干部考核维度统筹,解构“三农”干部“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具体内涵指向。

    (1)懂农业

    “三农”干部“懂农业”主要體现在懂现代农业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与要求。

    一方面,“三农”干部应了解农业基本常识、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现代农业生产、现代农业经营和现代农业服务。其中,农业基本常识以毛泽东同志1985年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及其现代应用为主要考察内容;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以他们对现代农业的特征③、类型④、优势以及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和现代科技的认知为主要考察内容;现代农业生产围绕农业生产流程从良种培育、生产环境的控制到农产品收获的环节展开,同时将这些环节融入现代农业生产管理中考量;现代农业经营以农业营销信息、市场意识、产品质量控制、风险意识、农业多种形态和多种功能融合发展为主要考察内容;现代农业服务主要包括“三农”干部的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两类。前者如农业功能区规划、农村产业园区建设、健全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的打造等,后者如鼓励农民自主就业和创业、帮助小户节本增效、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等。

    另一方面,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三农”干部还要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具体包括:对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种植结构、市场需求有基本的了解,能将国家提的“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适当灵活地运用到农业发展中。此外,能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农业由增产向提质的转型、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商品化、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意识与国际竞争力有较好的理解。

    (2)爱农村

    “三农”干部的“爱农村”素质主要从乡村规划、乡村治理、乡村文化传承、乡村生态保护和乡村社会服务五个维度来进行衡量。

    乡村规划维度主要考察“三农”干部在乡村各类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中有否注重发展规划的区域适宜性,用地规划是否集约和高效,空间边界管控是否合理,功能区划分是否科学,自然环境保护和人文环境保护有否考虑。

    乡村治理维度的考察有四点。首先,爱农村的“三农”干部应发挥好乡村治理功能。积极打造农村基层党组织,乐于发展农民党员,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为发展任务艰巨的农村选派最优秀的党员干部。整治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其次,爱农村的“三农”干部会辅助农民提高自治能力。致力于激活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完善并落实各项基层民主制度;再次,爱农村的“三农”干部会帮助农民提升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前者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营造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社会氛围,积极组织五好家庭、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引导村民向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后者如加强法律在农村的宣传和普及力度,强化法律在农民心中的威信力,让农民养成自觉学习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的好习惯;最后,致力于建设平安农村,大力开展打黑除恶工作,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农村警务、消防、安全生产工作。

    “爱农村”在乡村文化传承维度表现为:第一、农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道德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宣传;第二,注重保护和发扬农村传统优秀文化遗产,展开经济社会变迁物证征藏,鼓励乡村史志修编;第三,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⑤,鼓励“三农”题材文艺创作,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农村建设;第四,落实移风易俗,去除奢侈浪费、互相攀比等不良风气,积极开展无神论教育,抵制封建迷信活动等。

    “爱农村”在乡村生态保护维度表现为生态理念和生态行动两大类。其中,生态理念包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美丽乡村”、“生态宜居”、“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理解等。生态行动的指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捍卫农业生态。二是生态保护与环保制度的建设。三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乡村服务维度的主要指标包括: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宣传,“三权分置”制度的宣传,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三变”工作的引导与扶助,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新时代农民的培训和教育,组织和引导农民技术交流和资源互通,农民就业和创业的系统帮扶,返乡创业“绿色通道”的打造,培育创新创业群体并提供创新创业服务发,城乡人才互通、人才吸引的探索等。

    (3)爱农民

    只有爱农民才能时刻把农民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全心全意地帮助他们建设乡村。“三农”干部“爱农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衡量。

    帮助农民打赢脱贫攻坚战。测度指标主要有:精准识别工作的态度、过程及效果,精准帮扶工作内容与精准识别的对应度,广大农民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评价,建设贫困农户发展能力,扶贫与扶志和扶智的融合,消除精神贫困的努力,健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机制和驻村帮扶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创新和改进帮扶方式方法,党政一把手脱贫攻坚负总责的责任制落实,扶贫腐败的监督和处罚等。

    帮助农民增收。测度指标主要有:引导农民的合作与联合,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创新“某某+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加强乡村就业和创业的扶持力度,因地制宜地引导和发展农村特色经济等。

    农民生活扶助。测度指标主要有:推动农村基础设施⑥提档升级,开发“三农”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农村新能源建设,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推广,关注留守儿童、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关爱残疾人士,加大对医疗卫生工作的投入,重视乡村教育硬件、软件的建设,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4)个人素质

    个人素质是所有干部必备的素质。对于“三农”干部而言,“一懂两爱”的指向是“三农”,而个人素质指向的则是“干部”。除了“一懂两爱”,“三农”干部要做到“四有”,首先要修身立德讲忠诚,做有信仰的“三农”干部。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武装自己,锤炼党性,把“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作为毕生的事业追求;其次要律己守纪做表率,做有底线的“三农”干部。始终对纪律和规矩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带头遵守法律,坚决不碰纪律底线;再次要务实创业敢担当,做有作为的“三农”干部。新时代的干部要有“在其位、谋其政”和“有为才有位”的岗位意识,要有“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创新精神,要有“马上就办、一抓到底”的落实韧劲;最后要老实诚信重原则,做有正气的“三农”干部。要做到诚实说话、踏实工作、光明磊落、两袖清风。既做廉洁自律的干净人,又做向组织和人民交底的透明人。

    (三)“三农”干部队伍“一懂两爱”评价指标体系

    秉承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以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的“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理念,研究尝试搭建“三农”干部“一懂两爱”的测度指标体系。

    六、结论与讨论

    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有两个主要用途:一是为“三农”干部素质能力的培育方向提供参考。乡村振兴中,不爱农村、不爱农民就会对乡村发展不以为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不懂农业就会空有振兴乡村的热情却问路无门。“一懂两爱”的“三农”干部评价指标体系便是想向世人展示: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基层干部;二是作为评价“三农”干部是否“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具,再通过本指标体系的延伸和完善判断其“一懂两爱”素质的水平和程度,帮助政府部门甄别适合乡村建设的干部人才,成为干部选派、任用和提拔的依据。

    需要说明的是,研究构建的“三农”干部“一懂两爱”评价指标体系呈现出的逻辑框架是“三农”干部“一懂两爱”评价的先导工作,可操作化工具仍需要根据评价对象或评价地域的特性进行微观调整。同时也需要大量实证工作的支撑才能得以推进。另外,作为一个工具,如何将其与基层实践有效整合,如何为政府部门提供评价干部的依据,如何使用评价结果都是研究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曹慧, 郭永田, 刘景景, 等.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路径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2):31-36.

    [2] 毛平, 王艺菲, 张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现代农业体系构建[J]. 安徽农业科学, 2018(9):197-200

    [3] 董艳玲.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18(3):82-88.

    [4] 蔡丽君, 潘京. 以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J]. 农业经济, 2018(4):41,88.

    [5] 谢正峰, 李传裕. 我国农村空心化研究进展与展望[J]. 嘉应学院學报,? 2018,? 36(1):50-54.

    [6] 马彦涛. 谁来担负乡村振兴的重任[J]. 人民论坛, 2018,? 592(12):88-89.

    [7] 夏红莉.党的十九大关于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建设研究[J]. 沈阳干部学刊, 2018, 20(1):16-17.

    ① 包括政治觉悟、工作态度、个人能力和工作业绩。

    ② “一懂两爱”。

    ③ 现代农业的特征:较高的综合生产率、可持续发展、高度商业化、生产物质条件现代化、科技化、管理方式现代化、生产者高素质、生产规模化等。

    ④ 包括绿色农业、物理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工厂农业、特色农业、立体农业、都市农业、订单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

    ⑤ 乡村(数字)图书馆、图书室,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村健身设施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