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接
反接下文对上文所提出的论点、叙述的人物、事件做反面阐述和表达的一种衔接方法。又称“逆接”、“反承”。可使诗文情节跌宕,文势起伏变化,避免平铺直叙。沈德潜《说诗啐语》:“又有反接法,《述怀》篇云‘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若云‘不见消息来’平平语尔; 此云‘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斗觉惊心动魄矣。”行文时有的用“但是”、“反过来说”、“从另一方面来说”等转折词句,有的不用,如韩愈《师说》开头一段末尾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而第二段一开始却从反面指出:“嗟呼!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即为反接。
反接反绑双手。柳宗元《童区寄传》:“二豪贼劫持,~,布囊其口。”
反接语段过渡方式之一。前后段思路相对或相反,而从更高角度来加以连贯。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作者先对“送去主义”进行揭露、批判,然后通过“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 ‘拿来主义’”这个过渡句,转而论述“拿来主义”,把前后段的思路从批判继承和创造革新的辩证统一的角度连贯起来。参见“过渡”。 捆绑
捆绑系(系絏;系累;系缧;系缚;縻系) 徽 扣 绁 缚(缚扎;缚绑;缚綑;絷缚;束缚;羁缚;栓缚;捆缚) 纺 绷 锢束 维絷 捆住:缚住 捆绑双手:束手 将两手交叉捆绑:剪(反~着手) 将手向后捆绑:反绑 反剪 背剪 背绑 面缚(~上堂) 反接 手脚被绑在一起:四马攒蹄 用绳索套住脖子并绕到背后反捆两臂的捆绑方法:五花大绑 剥去衣服,用绳子捆绑:绷扒 用绳索捆绑:贯索 绳捆索绑 用锁链捆绑:系琐 锁缚 捕捉捆绑:擒绑 擒执 俘获捆绑:俘系 俘累 鞭笞捆绑:鞭缚 捆绑结实:三环五扣 解开捆绑:松挷 (用绳子绑住:捆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