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词 |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
| 释义 |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中国古典诗论中对诗歌产生心理过程的描述。出自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孔颖达《正义》:“诗者,人志意之所之适也。虽有所适,犹未发口,蕴藏在心,谓之为志。发见於言,乃名为诗。言作诗者,所以舒心志愤懑,而卒成於歌咏。”先秦以来的学者们认为: 人“性”的原始状态是平静,“情”是平静被打破后的骚动。孔颖达《正义》:“性之与情,犹波之与水,静时是水,动则是波,静时是性,动则是情。”打破平静,要靠外物。“物”可以是自然景物的感召,《文心雕龙·物色》:“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可以是社会生活的刺激,《毛诗序》:“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可以是生理需要的追求,《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也可以是精神压抑的抗争、《楚辞·九辩》:“坎𡒄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 凡斯种种,感荡心灵,性动而情生,情生而形言,形言而诗成,此即《毛诗序》对诗歌生成的心理过程的描述。 |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