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文道论
释义 文道论

文道论

“文”与“道”的关系问题,为文章学讨论的重要课题之一。这方面的讨论,经历的时间很长,涉及的问题很多,主要是对“道”的本意的阐述和“文”与“道”的关系的探讨。关于“道”的涵义,各家有各家的理解,就是同一人在同一著作中,说法也不统一。有时指事物的普遍规律,如《易》:“一阴一阳之谓道。”有时指某种道理或学说,如《文心雕龙·才略》:“诸子以道术取资。”有时指某种一般的方法与原则,如《文心雕龙·指瑕》:“立文之道,惟字与义。”有时指某种政治主张或伦理道德观念,如“先王之道”,“圣贤之道”。古代文章学家对“道”的涵义的种种理解,归结起来主要涉及两种涵义: 就文章产生的本原问题而言,“道”是“自然之道”,就文章的社会功用而言,“道”乃“儒家之道”。
文章学家阐明“道”的涵义,最终是为了探讨“文”与“道”的关系。对这个问题各家主张不同,而以“明道”、“贯道”、“载道”三说最有代表性。三说争论的焦点在于怎样正确认识、处理“文”的作用与地位。无论“明道”、“贯道”和“载道”,都不否认“道”的重要作用,至于“文”的作用,则说法不一。“文以明道”之说,在秦以前已有先声,《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通过“文”“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文”的社会作用、政治作用是很大的。后来刘勰、柳宗元在他们的著作中,都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肯定了“文”的作用:“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 (柳宗元: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改“明道”为“贯道”的是韩愈的弟子李汉:“文者,贯道之器也,不深于斯道,有至焉者,不也!”(《昌黎先生集序》)“文以贯道”是韩愈文论的核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理论基础,着眼点是把“文”当作为“道”服务的工具,是“道”的表现形式。明确提出“文以载道”的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 徒饰也。况虚车乎? 文辞,艺也; 道德,实也。”周改“贯”作“载”,削弱了“文”对“道”所承担的能动作用。至程颢、程颐时代,则进一步提出“文以害道”之说,从根本上否定了“文”的作用。他们认为“有德者”必然会“有言”,这是对孔子的“有德者必有言”(《论语·宪问》) 的片面解释,甚至把“为文”与“玩物”等同起来,说什么“‘玩物丧志’,为文亦玩物也”(《二程语录》),违背了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他们要把文学排除出上层建筑的用心。


随便看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9:3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