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秦腔 |
释义 | 秦腔秦腔以秦声为声腔体系的戏曲剧种。形成于陕西,流播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及西藏等省区。具体形成时间,有秦汉、唐、明诸说。最先其名见于明东南沿海地区的抄本《钵中莲》传奇。明末清初流传南北各地,对许多剧种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不同的影响,而成为梆子声腔系统中的代表剧种。清代中叶在戏曲的“花雅之争”中,曾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成为18世纪国内剧坛盟主,出现了同州腔、渭南腔、礼泉腔、周至腔四大流派。清末,又在上述四腔基础上形成了西安乱弹 (又称中路秦腔)、东府秦腔 (又称同州梆子)、西府秦腔和南路秦腔 (又称汉调桄桄) 四路流派。 【秦腔】亦称“陕西梆子”“西安梆子”。戏曲剧种。流行于西北地区。明中叶以前在陕西、甘肃、山西一带的民歌基础上演变形成。音调激越高亢,以梆子击节,为梆子腔的代表剧种。明末清初流传南北各地,对许多剧种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秦腔 秦腔由弦索调受北杂剧、昆腔、弋阳腔、青阳腔的影响逐步发展而成。陕甘一带的秦腔曾分为同州腔、渭南腔、梆子腔等各个流派。后来陕西境内的秦腔又分为东、西、中、南路。脚色分为老生、须生、小生、幼生、老旦、正旦、小旦、花旦、媒旦、大净、毛净、丑等13门,即所谓“十三头纲子”,实有二十八类脚色。音乐分为欢音和哭音两大类,曲牌有200种,锣鼓谱50多种,脸谱分12类,眉、眼、嘴、鼻、脑,皆有严格的规范与专门的画法。唱、念、做、打,各有侧重,表演中有许多特技,如趟子、喷火、梢子功、扑跌等,是刻画人物、烘托环境、渲染气氛的重要手段。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