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秦腔
释义 秦腔

秦腔

以秦声为声腔体系的戏曲剧种。形成于陕西,流播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及西藏等省区。具体形成时间,有秦汉、唐、明诸说。最先其名见于明东南沿海地区的抄本《钵中莲》传奇。明末清初流传南北各地,对许多剧种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不同的影响,而成为梆子声腔系统中的代表剧种。清代中叶在戏曲的“花雅之争”中,曾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成为18世纪国内剧坛盟主,出现了同州腔、渭南腔、礼泉腔、周至腔四大流派。清末,又在上述四腔基础上形成了西安乱弹 (又称中路秦腔)、东府秦腔 (又称同州梆子)、西府秦腔和南路秦腔 (又称汉调桄桄) 四路流派。
秦腔唱腔属板腔体,板式节奏基本上有四种: 一板三眼 (4/4节拍)、一板一眼 (2/4节拍)、有板无眼 (1/4节拍)、无板无眼(散板)。三眼板的速度较慢,演员有较多的发挥余地,适于抒情性场面; 一眼板速度较快,适于对话和叙事; 有板无眼的节奏,更多的用在剧情紧张、矛盾冲突激烈的场面; 当剧情发展到非常紧张激烈时,就突破板眼限制,采用无板无眼的散板。基本板式有: 二六板、慢板、代板、二导板、垫板和滚板。除滚板外各板式均分苦音、花音。各种板式的联缀主要通过基本过门、引子过门、衔接过门、间奏过门和落板过门等五种过门进行。此外尚有一种彩腔,是增加旋律华彩,表现特殊感情的。脚色有十三门二十八类。即老生 (分安工、衰派、靠把三类),须生 (分王帽、靠把、纱帽、道袍和红生五类),小生 (分雉尾、纱帽、穷生、武生) 幼生,老旦,正旦(分挽袖、帔蟒),小旦(分闺门、刀马),花旦(分玩笑、泼辣),武旦,媒旦,大净,毛净,丑(分大丑、小丑、武丑)。传统剧目达6000多种。影响较大的有 《庆顶珠》(《打渔杀家》)、《铡美案》、《两狼山》、《梵王宫》、《春秋配》等,解放后加工整理、改编创作的有《游龟山》、《游西湖》、《赵氏孤儿》、《三滴血》、《西安事变》等。具有场面宏大、结构缜密、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气派雄浑的艺术特色。唱词大都是七字、十字上下句格局。句数可多可少。多时可达百余句。


【秦腔】

亦称“陕西梆子”“西安梆子”。戏曲剧种。流行于西北地区。明中叶以前在陕西、甘肃、山西一带的民歌基础上演变形成。音调激越高亢,以梆子击节,为梆子腔的代表剧种。明末清初流传南北各地,对许多剧种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秦腔

秦腔

由弦索调受北杂剧、昆腔、弋阳腔、青阳腔的影响逐步发展而成。陕甘一带的秦腔曾分为同州腔、渭南腔、梆子腔等各个流派。后来陕西境内的秦腔又分为东、西、中、南路。脚色分为老生、须生、小生、幼生、老旦、正旦、小旦、花旦、媒旦、大净、毛净、丑等13门,即所谓“十三头纲子”,实有二十八类脚色。音乐分为欢音和哭音两大类,曲牌有200种,锣鼓谱50多种,脸谱分12类,眉、眼、嘴、鼻、脑,皆有严格的规范与专门的画法。唱、念、做、打,各有侧重,表演中有许多特技,如趟子、喷火、梢子功、扑跌等,是刻画人物、烘托环境、渲染气氛的重要手段。


随便看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4 23: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