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韵图
等韵图也叫“韵图”。是等韵学上用来拼切汉字字音的一种图表。它表现了古代汉语声、韵、调配合的关系。如:
舌音 | 清 次清 浊 清浊 | 单○邅颠 滩○脠天 坛○缠田 难○○年 | 亶○展典 坦○搌腆 但○邅殄 摊赧趁撚 | 旦○○殿 炭㬄○瑱 惮○邅电 难○辗 | 怛呾哲窒 闼○彻铁 达荙辙姪 捺痆○涅 | | 寒删仙先 | 旱潸狝铣 | 翰谏线霰 | 曷黠薛屑 |
原书韵图都是直行,这里为排印方便,改为横行。四格各分四等,按平、上、去、入依次排列。同一横行表示声母相同或相近,同一直行表示韵母和声调相同。声、韵相拼而成各个字音。 现存最早的等韵图有宋代无名氏《韵镜》、郑樵《七音略》、司马光《切韵指掌图》和无名氏《四声等子》。前两种表现《广韵》一系韵书的语音系统,后两种根据当时的实际语音对《广韵》系统韵书的语音系统作了一些调整。
等韵图又称韵图、韵谱、等子。运用等韵理论和方法分析汉语语音、排列汉语音节、表现汉语音系的图表。制作方法是用声母和韵母(一般包括声调)分别为纵横坐标,把声韵互相拼切出来的音节用该音节的代表字列于两个坐标不同部位的相交之处,以表示该音节的音韵地位;若干音节代表字组成一个图。在这个图内同一竖行表示声母相同,同一横行表示单韵母和声调相同,字音一般依照洪细分等。开合不同的字音一般分为不同的图。若干个图组成一部等韵图,表现一个完整的音韵系统,如《韵镜》外转第二十二开口图,横分4栏,分列平、上、去、入4声,每声内分为4行,分列一、二、三、四等;纵分6栏23行,表示不同的声母。纵横不同部位的相交之处,分别为相应的声、韵、调相拼所得的音节代表字,没有字音的位置则置以空圈,谓之列围,这是早期等韵图的典型形式。等韵图是表现和研究等韵学的主要形式,它阐明和表现韵书的反切,确定反切所表示的音值,并平面地、以简驭繁地将一个整体音系表现出来。后代的研究者可以从中看到它们所表现的音系结构,是研究汉语语音史的重要资料。 
《韵镜》外转第二十二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