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训
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训释。如《尔雅·释诂》:“遐,远也。”又:“远,遐也。”《说文解字· 老部》:“老,考也。”又:“考,老也。”《说文解字·心部》:“悟,觉也。”《说文解字· 见部》:“觉,悟也。” 同义词互训有三个特点: ❶简捷易懂。在互训的两个词中,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的意义也就可以明白。 ❷有助于了解词义的历史变化。如《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说明上古这两个词的含义相同。《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宫室”同义连文。秦汉以后,“宫”专指帝王居住的地方,词义范围缩小。 ❸可以推求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如《说文解字·入部》:“入,内也。”又:“内,入也。”段玉裁注:“今人谓所人之处为内,乃以其引申之义为本义也。”“内”的本义是“进入”,作“内部”讲是引申义。 同义词互训的局限: ❶语言中完全同义的词很少,而且一个词往往有两个以上的意义,常常只是在某一意义上同义,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能互训。《说文解字》中“弃”“捐”二字互训,它们只是在“抛弃”意义上相同。但“弃”还有“忘记”“废置”等义,“捐”还有“捐助”“赋税”等义,在这些意义上,两字就不能互训。 ❷如果互训的两个词都不认识,用这种方法就不能解决释义问题,也就失去了词典的作用。
【互训】训诂学术语。用同义词相互训释的方法。如《说文·老部》:“老,考也。”“考,老也。”
互训又称 “两字互训”。训诂术语。即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和用法相同或相近的字彼此互为训释。这种方式是从实际语言中比较归纳出来的。 可以从某一部书里用词的相互比较作出训释; 也可以从不同时代的语言材料中参证比较, 确定不同时代词义的互训, 以体现以今释古的训诂原则。 如 《说文·走部》“走, 趋也”, “趋, 走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