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时代文化自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研究 |
范文 | 张旭光 郑会娟 李晓明 摘 要: 目前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不容乐观,多种因素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其中,青年大学生群体普遍缺乏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是主因。文化自信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好的创新驱动力和革新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打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不断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本文围绕文化自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以及如何运用文化自信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探讨和论述。 关键词: 文化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一、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精神内涵 (一)新时代文化自信仍然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畅谈“中国梦”、力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随着我们与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交流的增多,各种外来文化和思潮也在不断冲击着我们的思想。这种情况下,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成为问题的关键。虽然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社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因而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地位的问题上,我们不能有丝毫动摇。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吸取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近代以来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革命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仍然是非常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百多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同国家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发展,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诞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时代我们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牢牢掌握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只有这样,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教育才不会迷失方向,丢掉本色。 (二)新时代文化自信仍然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对国家改革开放40年来一系列社会实践精神的提炼和总结,是黨和国家对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殷切期望,更是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我国国情发展而来的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价值观体系。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石。唯有坚持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给予人民群众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新时期的文化自信,要大力弘扬主流价值观,弘扬“正能量”,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来衡量一种文化或潮流的好与坏,正与反,优与劣。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来辨明“大是大非”的问题。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各种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碰撞,主流文化与各类边缘文化相互交锋,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相互共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各种文化思潮中辨明方向,建立正确而牢固的文化自信心。 (三)新时代文化自信仍然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所以我们谈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不但脱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还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符号和印记,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华文明5000年的文化积淀,蕴含着历代先贤智者在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等各个领域的成就,还有历代劳动人民给后世留下的智慧结晶,这些都是我们建立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思想宝库和精神资源。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高校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不断挖掘、吸收和运用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来解决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问题。同时,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古为今用,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正确的取舍,取精华,弃糟粕,有扬有抑。我们要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化相融相通,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二、新时代文化自信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和意义 (一)重新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在思政课堂上很多大学生的疲态尽显,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面对这种状况,很多教师也感到无能为力。虽然不少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很高,但还是难以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走进学生内心。这里面虽然有相对落后的教学手段和受外来文化价值观念冲击的原因,但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我们没能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出新的、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和文化内涵,只是一味的灌输给学生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这样的思政教育显然是缺乏应有的活力和亲和力的,也无法反映当今社会的文化需求,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要想重新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我们的思政教师必须要熟悉并深刻领会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相融合,提炼出能够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内核和丰富内涵,进而转化成自己的授课内容。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自身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来阐释我们的文化先进性,要以自身对历史规律的精准把握来解读未来民族发展的走向,要以自身对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来影响和引导学生。 (二)重建大学生价值观与人生信仰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多,我们的社会在经济、文化、民俗、观念、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今的“90后”、“00后”已经成为新时代青年的主流群体。青年人的思想是活跃的,但同时也是不成熟的,在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下,一部分青年人已然迷失了自我,极容易被西方资产阶级腐朽的文化和低级趣味的价值观所俘获,贪图享乐,自私自利,互相攀比,信奉金钱至上主义。在当今对外交流范围不断扩大和交流日趋频繁的大趋势下,如何能正确引导青年人对待东西方文化,让青年人建立起积极、健康、有正能量的价值观体系和人生信仰是高校育人者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新时代文化自信无疑给我们的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要用文化自信丰富的精神内涵帮助我们的青年群体认清并摒弃西方文化中的糟粕,要从本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进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升华自己的人生追求,坚定自己的人生信仰。 (三)重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一百多年前,积贫积弱的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蹂躏,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制的社会状态。随着清政府“洋务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主动接纳和学习西方最新的工业和科技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的人文书籍、思想和文化也被大量引入国内,掀起了一股“西学”的热潮。由于当时的西方列强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站在世界前列,相应的其文化也占有强势地位,这期间,夹杂着大量糟粕的西方文化也随之进入中国。虽然如今的中国早已国富民强,但西方文化“优越论”在国内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特别是不少青年人,仍对西方社会充满了盲目的憧憬和向往。近些年的“出国热”、“留学潮”就是典型例证,人们以取得“洋文凭”为荣,以消费进口奢侈品为傲,以模仿西方的音乐、美术、电影等艺术形式或生活方式为潮流,因能出国定居或获得外国国籍而沾沾自喜,因自己具有海外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而产生“优越感”。凡此种种,反映出来的核心问题是许多青年人认为西方的文化发达程度高于自己民族的文化,盲目崇拜西方文明,迷恋西方的生活方式,轻视甚至排斥传统文化,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丧失了信心和学习的兴趣。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可见文化自信对于国家强大、对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对于青年群体来说,文化自信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了本民族的文化,才能从根本上扭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局面,改变青年群体的思想颓势和思维定势,激发青年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真正重塑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三、如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要将新时代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思政课堂 当今的中国是开放、包容的社会,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渐增多,高校里各种文化思潮开始并存,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始终占据高校校园文化的至高点呢?其中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要依靠高校课堂。高校课堂是大学生相对集中的场所,非常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调动起课堂上的教学氛围,开动脑筋,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结合文化自信的内涵和优秀传统文化来授课,将学生“留”在课堂。我们要通过思政课堂,多讲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阐释、引申经典文化的要义,结合当今世界形势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谈新时代的文化自信,要言之有物,要一针见血,触及心灵,要对应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引发共鸣,让学生信服。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稳固并发展高校思政教育的课堂“根据地”。 (二)要将新媒体与新时代文化自信有机结合 在当今信息多元化的时代,以自媒体为代表的大量“新媒体”的兴起,获得了大量年轻人的拥簇和认可,且这类媒介已在年轻群体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除了主流的电视、广播、报纸及各大新闻网站外,以个人名义注册和发布信息的微博、微信、腾讯新闻、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百家号、企鹅、搜狐、网易、大鱼等自媒体平台逐渐成为大学生群体获得最新资讯的第一选择。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顺势而为,除了要认识到新媒体给传统教学带来的冲击,更重要的是要看到新媒体对于革新思政教学传播手段的重要意义。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和群团组织要认真学习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传播技术,建立和运营好代表官方“发声”的新媒体,实时追踪和评价时下社会上的热点问题,随时随地传播观点和看法,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要牢牢占据新媒体的传播阵地,实现新媒体与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有机结合。 (三)要增强学生对文化自信的体验感和自豪感 成功的文化自信教育,从来不是依靠空头的理论说教。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承是真实的,但要让真实的历史和文化生动而鲜活的展现在当代,必须以一系列具体的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各种能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来形象地传播民族的文化自信。作为高校,可以邀请各个领域的知名文化学者来校举办讲座或举办优秀的民族传统节目展演;或者组织师生参观优秀文化、中华民俗、传统艺术类的场馆;亦或举办中外师生的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与外籍师生的交流过程中感受本民族文化对世界人民的强大吸引力和巨大魅力。要通过各类文化活动,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感和自豪感,最终找到和建立新时代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项久雨,吴海燕.培育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6(10). [2]杜伟泉,沈媛媛.习近平文化自信观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教育探索,2017(04). [3]陈鑫.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 [4]卢雷,袁久红.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自信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 [5]仲偉华.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思考[J].才智,2017(1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