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李彪:中国网民“动嘴”趋势增长 |
范文 | 徐峰 记者:中国网民日均打字是多少,最活跃的是哪个时段? 李彪:11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发布了《中国网民的信息生产及情感价值结构演变报告(2012-2016)》,这是基于搜狗大数据的分析而作出的报告。据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每人日均打字数量在50-55个字之间,相当于发1-2条优质朋友圈的字数。而日打字活跃时段是在21-23时,睡前打字是最活跃时段。 白天的小高峰出现在上午10-12时阶段;晚间的大高峰出现在21-23时,活跃度几乎是白天的一倍;尤其是晚间22点睡前阶段,是网民全天打字最活跃的时刻,主要是一天的紧张工作后这段时间是相对清闲的时间,这段时间也是自媒体账号信息生产最为频繁的时间,也是社会舆情热点事件发酵和传播的最重要时间。 记者:听说中国网民日均打字越来越少,动嘴交流日益增长? 李彪:是的。相较于中国网民的信息浏览数量,一方面说明国人只喜欢阅读,不喜欢贡献内容,UGC能力一般;另一方面随着语音输入技术的不断成熟,在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发送语音信息逐步增多。根据国外的研究,文字输入近年来也呈现出一定下降的趋势,也与语音输入技术的创新发展密不可分。 记者: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表情符号使用越来越多,有什么特点? 李彪:在内容层面,Emoji表情符号使用特点是:女性是男性的3.83倍,“话唠”与感性符号运用更多。Emoji使用频度及差异是,男性更关注政治和情色,女性更关注八卦与感情。Emoji表情符号使用,南方用户更喜欢表情,北方用户相对南方用户表达更加委婉。按年代划分,00后鄙视一切,90后笑中带泪的调侃一切,80后得意地看待一切。 记者:表情符号演变及时代使用差异是什么? 李彪:1982年9月19日,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开启了表情时代,2003年,一种叫做绘文字(Emoji)的表情流行了起来,一直火到了今天。 2006年6月,搜狗拼音输入法推出表情&字符整合功能,支持快速输入符号表情。2012年以来,搜狗输入法等表情商城开始陆续上线,兔斯基、阿狸等动漫形象表情包,卡通动漫表情红遍整个中国。 对于90后、00后来说,二次元、恶搞、颠覆传统的表情才是年轻人的最爱。从使用频度上看,00后的表情包使用频度远远高于其他时代,00后平均每天输入表情为2.3个,而80后0.9个,70后仅为0.6个左右,相当于00后使用表情包的频度是80后的两倍多,70后的三倍。 “斗图”成为00后的一种常态化话语表达方式,但不管哪个时代,表情包的使用多是基于娱乐好玩的动因没有改变。80后将这一幽默特质进行了承前启后,80后多是看着周星驰的电影读的大学,对这种后现代色彩的搞笑风格信手拈来,促进了表情包的大发展。 00后对一切都不屑,更加的去中心化 ,“斗图”成为常态。90后更多地是在调侃一切和解构一切。80后学会了赞美和欣赏,少了锐度和社会批判力。70后对社会的包容度在不断提升,更多地乐见其成,看待一切都显得豁达和充满赞美。 记者:中老年表情包使用的类型有别于年轻人,有什么特点呢? 李彪:中老年抒情型、问候型、赞美型、恶搞型。 第一,作为开场白、转移话题和结束聊天的标志。这种使用方式与年轻人类似,但使用频率更高,例如中老年人往往会选用心灵鸡汤式的问候型表情进入聊天,而年轻人会直接用类似于“在吗?”“方便说件事吗?”等文字信息进入聊天。 第二,补充文字信息。在“中老年表情包”中,相当数量的自定义表情包含有大量文字内容,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发送此类表情可以起到代替输入文字的作用。相较于年轻人,中老年人打字速度慢,“中老年表情包”的使用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聊天的便捷性,因而这种使用方式在中老年群体中也最为常见。 第三,抒情。这是“老年表情包”特有的使用方式,在聊天过程中,中老年群体往往会通过发送特定类型的中老年自定义表情,表达强烈的情感,或抒发人生感悟,或灌输心灵鸡汤,与聊天内容通常关联不大。 记者:表情符号使用上南北方网民有什么差异? 李彪:中国人总体的情感倾向是乐观的正向度的,当然苦中带泪恰恰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事件层出不穷,更多的民众表现出一种笑中带泪的无奈心态。南方网民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直接流露,无论是跳舞还是翻白眼都是直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而北方民众则是以迎合性的表达赞美情感为主,体现了两者差异。北方民众的情感表达更加委婉和内敛,这与一般认为南方人更含蓄,北方人更耿直具有一定的差异度。 记者:APP使用上,男女差异是什么? 李彪:网民经常登陆的网站或APP之中,社交类网站(APP)占据最大份额,超过九成,可见社交聊天是网民打字的最多需求,主要是满足其社交的基本功能。视频类、购物类、理财类、游戏类网站(APP)处于其次,视频类占据相对较多,主要是近年来弹幕的兴起,购物类主要适用于与卖家之间的聊天沟通。新闻类网站(APP)登陆最少,说明中国网民的新闻评论并非像之前想象的那么热衷,尤其是网民中目前的最核心主体——90后群体。 記者:中国网民输入最高的类别有哪些,各是什么? 李彪:有以下几个类别:输入度最高的网络称谓变化有亲爱的、土豪、闺蜜和屌丝;输入最高的四大话题领域有法律、金融、医疗和房地产;输入最高的网络行为是直播、发红包、刷屏;输入最高的城市名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提及度最高的top5游戏名称依次为斗地主、时空猎人、口袋妖怪、英雄杀和超级玛丽。 记者:网络的生产力有哪些? 李彪:与性相关的东西成为网络第一生产力,无聊是网络第二生产力,免费是网络第三生产力。三力结合,基本上可以解释一切网络热点事件。 近五年社会话语关注从所谓的宏大的社会公共事件转向私人领域事务,新技术对个性的解放,尤其是微信的崛起使得社会重新部落化、社群化,个人属性事务越来越叠加在社会事务之上,私人领域优胜于社会公共领域,这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近两年社会公共事件的整体关注度有所下降。 从网络称谓的变化可以看出,当前我国主流的社会心态是积极、向上的,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在各社会群体中间也有一部分社会成员存在一些较为极端的社会情绪,而且这些社会情绪的进一步发展,有可能让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产生心理隔离,如土豪、屌丝、学霸等极端的网络称谓的流行。 记者: 网络新词的特点是什么? 李彪:网络流行的新词符合社交媒体的碎片化表达方式,以惊奇、简洁、表达能力强,迅速占领网络社会,具有网络碎片化、吐槽普遍化、内涵动态化、态度多元化等特征。与以往的热点事件为主不同,2015年的热词逐步与个体领域相关,而以往的红米、土豪金、小苹果和马航等社会热点事件的提及度在下降,而嗯哼、劳资等网络专属名词在不断提升,成为热点话语表达。00后一代迅速崛起,成为我们讨论网络新词的主要制造者、使用者和面向对象。 2013年是周杰伦、张杰、陈奕迅,2014年则是邓紫棋等,鹿晗则上升为2015年输入量最高的人名。 记者: 中国网民的网络场景有哪些,状况如何? 李彪:中国网民的网络场景有以下几类:社交场景是微信、QQ多聊天,微博平台多围观;工作场景是语言表达更正式,很少使用语气词;微信、QQ场景,多用呵呵、哈哈、嘿嘿、睡觉、吃饭、上班等词语;游戏场景是语言随意,多为负面情绪表达,用户语言更为随意,更多将情绪化、漫骂性用语无责任地表达给虚拟场景中的“陌生人”,如垃圾等;购物场景是京东更多搜索电子产品,淘宝更多日常用品。 记者: 中国网民有哪些精神需求? 李彪:在精神需求方面,网络承载着中国网民求知和情感按摩的社会职能。 一方面,中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传统的乡土式、宗族式的结构正在消逝,家庭结构向小型化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催生了大量背井离乡的人群,这些人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容易产生孤独感,在现实生活中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只能转向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寻求;另一方面,社会交往本身在向互联网转移,社交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传统社交的时间,替代了传统社交的方式,传统社交满足的一部分情感需求自然也就转移到了互联网空间,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宅文化”和社交网络依赖症。这种人群的情感需求几乎只能在互联网空间得到满足。然而,也有很多人发现社交网络不但没能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反而让人感到空虚,这就又出现了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表现出更强烈需求的情况。事实上,网民的需求也影响了互联网的内容。 记者:“这五年”特殊人群、社会关系及社会观念变迁的情况是什么? 李彪:70后经历上个世纪90年代,社会分层时处于心理成熟阶段,在30岁到40岁时面对中国社会财富、阶层的快速分化,不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影响,因此属于一个比较正统的群体,中规中矩。 80后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大学毕业或即将毕业时经历社会快速分层,这种分层对80后造成比较突出的影响,相较于其他网络时代更容易批判社会,同时比较早地进入怀旧的年纪。80后甚至25岁就开始怀旧,而怀旧在心理学上被认为是对现状略有不满的,或对过去略有怀念的,因为当80后处于小学中学时,同龄人之间的家庭、父母背景差距较小,但是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大学毕业后,周围的同龄人迅速分化。 90后在更小的阶段就面对的是同龄人不一样的现实,即由于同龄人所处的家庭的不同,面对的机遇也会不一样,因此90后很小就形成社会群体不同的意识。对社会现实的过早接受导致90后压抑化的性格。二线城市90后主要特征是一部分90后变得容易接受现实。因为90后发现自己难以改变并且从小就接受了很多心理上很难接受的周围的不同和现实,因此90后中一部分人满足于生活现状,表现上更宅,表面上更消极、更接受现状。 00后物质生活相较于90后更加丰富,但由于属于二代独生子女,时代孤独感更加强烈,因此,他们追求能触摸到的真实生活并保持真实自我。他们思想更加早熟,希望尝试一切,因此00后早恋现象特别明显。社会表达更加无禁忌,吐槽更直接、更无底线和节操,而被90后、80后看不起;对微信、QQ等固定社会关系链不屑,更喜欢“阅后即焚”类型社会关系链的临时构建的轻联网应用。 记者:“键盘侠”的行为变化是怎样的? 李彪:“键盘侠”成为虚拟网络社会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傻逼”“吃药”是其口头禅。 一方面,“键盘侠”在现实中受到的委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得到发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紧张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键盘侠”的存在映射出现代社会人们的浮躁心理。现代的人们由于生活和工作压力过大,心中的郁闷和烦恼无处宣泄,而网络的匿名性和隐蔽性为其提供了宣泄的平台。首先,人们往往在现实生活中处处谨小慎微,而在虚拟空间大肆宣扬消极思想,以此来填补现实生活中的空虚。其次,盲目跟风也是很大的原因,很多人在看到别人的评论之后,迫于环境压力而屈服于优势意见,成为“键盘侠”队伍中的一分子。身处信息洪流当中的人们,极易受到“键盘侠”的影响,缺乏理智的分析判断力,成为无思想的舆论傀儡。 记者:中国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关键词的践行指数的贡献是个什么情况? 李彪:近五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关键词的践行指数均呈现出稳中有升的发展趋势,其中2014-2015年达到极值点,2015-2016年又有所回落,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其践行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与意义。 近五年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关键词中,践行度最高的是和谐与平等。随着90后成为互联网表达的主体群体,由于互联网的超文本特征从本质上否定了终极解释的存在,所有不同的解释都有其存在的空间和价值,各种解释之间不再像书面文字时代存在压制与服从的关系,话语霸权在互联网时代是没有任何市场的。在此基础上,超文本非线性空间加上人们在移动互联网空间的身份流动,使得移动互联网空间在本质上不存在话语权力,即其本质上是反阶层的,所以90后的主要社会特征表现为否定一切、反对权威和去中心化。因此平等与和谐的践行度较高。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个人层面的践行指数最高,尤其是诚信与友善两个关键词;社会层面践行指数最低,尤其是公正与法治。 记者:社群传播崛起使得社会关系呈现出“茧房化”? 李彪: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技术重塑了中国的人际关系与人际网络。代际、群际之间存在刻板印象和不通约的现象,虚拟社会关系矛盾化趋势明显,群体性孤独“Together Alone”普遍存在。 私人领域叠加到公共领域,公共领域愈来愈呈现出私人属性。以往以血缘、地缘、业缘为主导的社会关系网,随着虚拟社交技术的发展呈现出社交交往虚拟化、熟人网络与陌生人网络整合化等发展趋势。 微信群让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抱团取暖,更加不愿意与别的社群进行对话、寻求合作,在自己编制的小圈子里“怡然自得”,“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茧房效应更加明显。 在虚拟社交平台,人们能够控制交流的呈现方式,能够编辑、修改和删除面容、语言、声音,让它达到刚刚好的程度。社交网络让人们能够体验到被关心和陪伴的幻觉,同时又能控制这种联系。虚拟社交让用户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不断切换,联系越来越多,但对孤独的焦虑却没有因此减少。人们因此开始丧失独处的能力,一旦出现独处的情况,人们就会变得更加焦虑、恐慌,然后拿出手机,打开社交媒体,尝试用聯系他人的方式解决孤独的恐慌。雪莉·特克尔将这种情况称为“群体性孤独”。 记者:对舆情管理,您有什么对策及建议? 李彪:对于社会舆情,宜疏不宜堵,构建有效的社会情感按摩机制,及时疏导社会负能量。网络社群的崛起加大了社会对话的难度,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构建出一个公共话语平台。 警惕代际群际歧视,正视网络在社会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安全阀和社会黏合剂的作用。改变目前社群板结化的境况,增强社群、阶层和族群之间的社会流动,增强网络社群边界的可渗透性。 改革社会流动机制,提升弱势阶层的国家认同感和幸福感用以阻断其引发群体事件的内在“集体认同感”,有效减少“弱势心理”在社会中的大量蔓延。发挥社交网络在促进社会认同中的黏合剂作用,扩大社会认同的基础和范围,在虚拟社会群体之上构建超越于所有社群的全新社会认同,有效解决网络群体偏见和社群分裂。 专家简介 李彪,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媒经济学专业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是网络舆情、新媒体与社会。任教课程:《广告学概论》《网络舆情研究》《传播学研究方法》。专著有《谁在网络中呼风唤雨——网络舆情传播的动力节点和动力机制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舆情:山雨欲来——网络事件传播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人民日报出版社。 编辑:徐 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