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学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范文 | 施丽华++王东 摘要:学案导学式课型就是以学案为主线,以导学为手段,注重学法指导,兼顾不同层次学生需求,体现“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思想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作者将这一课型实践于中学化学教学,结合相关的案例,对其教学环节的建构以及实施措施、要点等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化学教学;学案导学;教学环节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7-003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10 学案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为指导学生较为顺利地进行自主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的使用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优化学生的元认知,并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案导学式课型就是以学案为主线,以导学为手段,兼顾不同层次学生需求,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学案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据目标有目的性选择教材及学案上的文本材料进行阅读,起到预习的作用。课中循着学习主线,利用问题探究,学生自主建构化学知识,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笔者将这一课型实践于初中化学教学之中,对其教学环节的建构以及实施措施、要点等进行探讨研究,现结合相关的案例进行阐述。 一、课例展示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 1. 课前预习,主体先行 提前一天教师将学案发给学生,完成预习。上课伊始,学生汇报,教师点评。 2. 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导入新课】小魔术:魔棒点灯(教师扮演刘谦表演魔术,并配以神秘的背景音乐) 3. 立足学案,自主讨论 【学生活动】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之上,以学案上的问题为主线,学生通过阅读相关内容与材料,进行讨论与交流,并选学生进行表达。以期对燃烧的相关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处理以及建构。 4. 基于学案,主动探究 【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探究实验:展示实验用品,有烧杯、酒精灯、三脚架、坩埚钳、棉花、乒乓球、滤纸、薄铜片、酒精、蜡烛、水、镊子、火柴等,五个学生为一组,让其自主设计实验,并进行相关操作,探究燃烧条件。 根据自主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燃烧的条件,即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达到着火点。 演示实验:通入空气,白磷在水中燃烧 分小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没有燃烧? (2)白磷为什么在冷水中不能燃烧?而鼓入空气后,仍不燃烧? (3)为什么白磷在热水中不燃烧?怎么样才能使它燃烧? 观察并思考: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吗? 【创设情境】 多媒体展示一组火灾的图片。 【实验探究】 让学生自主提出熄灭蜡烛不同的方法,并解释蜡烛熄灭的原因。 生 1:用水浇灭 使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 生 2:用嘴吹滅 原因同上 生 3:剪掉蜡烛的灯芯 清除可燃物 生4:蜡烛上方用烧杯罩住 隔绝空气(氧气) 师生交流:灭火的原理为破坏燃烧条件之一。 让学生介绍常见的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灭火的适用范围,认识消防有关的图标。 5. 总结归纳,理清认知 【知识梳理】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 ■ 1、 2、 ■ 2、 3、 ■ 3、 注意:燃烧时三个条件需要同时具备,而灭火只需破坏一个燃烧条件。 教师在黑板上写了大大的“灭”字,根据本课所学,谈谈对这个字的理解。 6. 自主测验,迁移巩固 指导学生完成学案上的联系与应用。通过检查,发现学生对课后拓展的第四题存在着分歧。 教师再次“魔棒点灯”,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化学原理。 二、课型的主要环节 化学学案导学式课型主要由五个教学环节架构,其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1. 课前预习,主体先行 课前预习是学案导学式课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通过学生在课前进行的相关预习活动,可起到三个作用:(1)温故知新:学习新知时,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相关生活经验对其学习进程的影响与作用,所以在明确该新授课的“知识与技能”维度的教学目标基础之上,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在预习这个阶段,重新“唤醒”其对本节课前已掌握的相关知识经验的记忆。(2)纲举目张:用一系列有思维含量问题让学生逐步了解所学内容,并且尝试运用新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因此学案的内容不应该是书本的简单重复,而应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3)了解反馈诊断:通过预习题的设置,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课前知道学生哪些概念或原理尚未掌握或有所遗忘,从而调整教学的内容与方向,也敦促学生在课上带着目的听讲。通过学案引导课前预习,实现“主体先行”,能大大提升学生预习的品质,避免流于形式。 2. 情境创设,激发动机 该阶段是要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不仅要顺利地引入新课内容,而且需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内容上来,激发学习热情。当学生的原有认知与客观事实产生对立或矛盾(即认知冲突)时,能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一个理想的学习情境应该是一个含有认知冲突的情境。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可利用化学实验,产生新奇的现象,引发学生的质疑和求索。案例中的“魔棒点灯”实验,没有直接的火源,只是用沾上高锰酸钾和浓硫酸的玻璃棒,竟然能将酒精灯点燃,这显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矛盾,由此产生新问题,而问题的解决又与课题“燃烧和灭火”高度相关,这样就能引导学生以一种困惑、希冀、兴奋之情投入新课学习。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