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优化语文教学 |
范文 | 徐学荣 (江苏省沭阳县建陵中学,江苏 宿迁 223600) 【摘要】一堂好的课堂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优化语文教学是必要的,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优化语文课堂第一课时教学的工作我们已经做了三个学期了,为使自己的课堂真正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我在新授课的预习环节、课前导入环节及写字识字教学等方面都精心地设计和布局,课堂上进行落实,师生双边活动较以往的课堂有显著的变化:学生们表现非常主动积极,也切实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和热情。但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一次课堂上对文篇题目的测试,引起了我的思考。 老师们都知道,新授课导入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引出文章题目,正应了“好题一半文”的古训。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把题目板书在黑板上就算完成了此环节——让学生或听课者知道我今天上的哪一课。随后就是作家作品介绍、时代背景了解、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解读文本……如此一堂课下来,对于题目——古语谓之“文眼”的掌握和了解又有多少呢?一次,在上完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前三课之后,为做到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过渡,让同学们对本单元事物说明文在说明对象上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和掌握,我请同学们说出前几篇文章的题目,结果发现至少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对上一课的题目已不大清楚!这令我很愤怒,但之后又想:如果学生连一篇文章的题目都记不大清楚,对于课文中的内容,他又能真正记住多少呢?老师们的讲解、同学们的回答,他们又记住多少呢?如此,还谈什么有效课堂甚至高效课堂? 通过自己上课的经验以及众多的听课活动,我可以感觉到,老师们都挺注重课堂导入环节,如:直接导入、情境导入、故事导入、悬念导入、质疑导入、介绍作者导入、讨论导入、游戏导入、歌曲导入、归纳导入……即使是课题导入,也是蜻蜓点水,只为引出下一个环节。我不否认,最精炼的语言能在最短的时间使学生进入到最佳的学习情境,且激发其情,引发其思。但回过头来,谁又能否认:把一篇文章的题目解读清楚了,就已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或是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了。在此基础上对文章进一步解说,或是紧扣文题展开学习,相信效果肯定不错。为此,我在课堂上开始落实、践行自己的想法。 八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的篇目都是说明文,但第三单元是事物说明文,第四单元是事理说明文,在学习过程中我充分抓住两个单元文章的题目进行对比阅读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必须明确事物或事理说明文的定义。事物说明文即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如《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等。故在上课初始,我会刻意地把课题以不同的方式在黑板上显示,如直接板题,请学生板题,并请同学们看题后思考:你知道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时,再进入文本深入阅读。这是针对比较浅显的事物说明文而言。 其次,在学习比较复杂的事理说明文时,明确因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要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等第四单元的事理说明文时,我又把事物说明文的几个文题摆出来与之对比学习,探究这些文题的文字中所蕴含的内容,明晰事物与事理的区别。如“大自然的语言”,学生会想到人类有语言,那题目就一定是拟人化的手法,进一步还会思考:语言是交流的工具,那大自然会以什么样的语言与人类沟通交流呢?……可以说,对文题的解读就已经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同时文章的题目也能快速告诉我们这是一篇怎样的说明文以及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了。 此外,好的文章题目以其表现形式的多样亦能给学生带来更多、更有效的学习效果。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是典型的直白式题目;《大自然的语言》以拟人化的手法吸引读者的视线;《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兴趣引人思考;《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则提示说明时可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故宫博物院》说明一个古代建筑群,而这个建筑群处在一定的空间方位上,排列有序,内部建筑有主有次,故文章会按照空间顺序介绍……通过细致的分析、有序的训练,这种抓文题抓重点的方法,不仅能在课堂上实现有效、高效的目的,对考场高效阅读也有积极的指导和 帮助。 (编辑:龙贤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