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校英语课程核心竞争力提升
范文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入“质量提升”的关键阶段,而影响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英语课程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国内多数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英语课程有着相似的问题和现状,如何打破此类课程的发展困境是近年业界反复探讨的问题。本文试从课程设置、教师培训、教学实施三个方面浅谈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英语课程核心競争的提升。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竞争力;教学

    【作者简介】赵珏(1989.11-),女,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西亚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语翻译。

    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其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给予了强劲动力。“质量提升”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现阶段发展的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中外合作办学提升的关键。业界从专业理论技能、语言能力、跨文化能力、思想政治素质、实践素质方面探讨了多种提升质量的方式。然而笔者认为,“质量提升”落到实处,关键在于英语课程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英语课程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桥梁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学生顺利学习后续全英授课的专业课程、出国深造、成为高素质国际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的现状

    中外合作办学基本目标是引进国外的教学理念和资源,使国内的学生不出国门即可享受到国外高等教育,这为日后有出国深造意愿的高中生提供了较好的过渡期,让他们提前适应国外高校教育模式;也为高考失利的学生提供了另一个教育选择,体现了高等教育多样化。因此,这样的基本目标和招生对象给予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独特的地位,也带来了独特的问题。

    1.英语课程的地位。教育部于2006年发布文件明确规定了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设置模式,要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全部课程和核心课程中三分之一以上为外方引进课程,教学门数和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由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承担。同时,多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都明确规定低年级学生在正式学习核心专业课前,要向外方合作机构提供语言等级过关证明,如雅思、托福成绩等。外方合作机构通过这种方式保障外教教授的专业课能够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中外合作办学为学生提供了较多交换学习机会,而学生能够通过申请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具备较好的语言等级考试成绩。

    以上种种使得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英语基础课程不同于一般英语课程,其课程体系设置、课程评价标准、教师设置与培训都将影响后续专业课程质量。

    2. 英语课程的问题。(1)授课对象问题。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招生对象的特殊性,英语课程常面临授课对象语言程度参差不齐的情况,特别是招收计划外学生的语言程度差异明显,且差异性常与其教育经历有关。这为教材挑选、班级设置、课程设置等带来极大挑战。以笔者的工作单位为例,计划外学生的遗留问题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这些遗留问题多数体现在学生英语基础课程无法过关达标,迟迟不能申请学习外方专业课。造成语言课程不过关的重要原因是其教育经历中缺失了基本英语学习,或丧失了对英语学习的热情。

    (2)教材选定问题。教材选取也是中外合作办学英语基础课程面临的难题。挑选适合的教材才能极大发挥英语基础课程的桥梁作用,该教材特别要能满足于语言关考试对听、说、读、写的细致高要求,满足于外方专业课对基本专业学术英语的掌握要求,满足于学生未来赴国外学习生活的实际要求。然而,目前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并没有一致的教材挑选标准,部分院校使用雅思、托福教材,另一部分选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大学英语教材。教材的选定会影响学生语言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提升,雅思、托福教材利于学生语言关考试成绩的提高,但不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大学英语教材则从培养目标上偏离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特色。

    (3)班级容量问题。英语基础课程的班级容量是另一个比较凸显的问题。以笔者工作单位为例,在实行英语课程改革前,常规班级学生容量为50-60人,有时高达80人。按照欧美国家对英语为第二语言或外语(ESL/EFL)的教学课堂规模设定要求,班级人数以25人为宜,不可超30人。25人左右的小班课堂可极大激发学生间的合作式学习,也有利于英语教师的教学精力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因此,能否实现英语课堂小班教学也影响着英语课程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4)师资培训问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亮点在于“中外合作”,通常由中方老师承担英语基础课、通识课、部分专业基础课,由外方老师承担专业核心课。课程设置上多数满足教育部的三个“三分之一”,师资培训、中外师资交流上多数没有体现合作特色。理想状态下,承担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课程教学的中方教师应具备丰富的出国留学和海外教学培训经历。然而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的师资不多,且部分师资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加之学校没有在中外师资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培训渠道,使得英语基础课程不能服务于外方专业课的要求,外方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英语程度不甚满意。

    二、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英语课程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对策

    结合上述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英语课程普遍存在问题和笔者工作单位实行英语课程改革的实际,从课程设置、教师培训、教学实施三方面浅谈提升英语课程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笔者工作于郑州西亚斯学院,其前身是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是郑州大学、美国堪萨斯州富特海斯州立大学合作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更名为郑州西亚斯学院堪萨斯国际学院。中美双方教育特色的课程设置包括工商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英语、护理六个专业方向。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过程复杂,包括了对培养目标、教材选定、课时设定、教学计划、课程质量评价等多方面的细致考虑。在这些方面,教材选定尤为重要,因为合适的教材可以助力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决定课时设定和教学计划的安排,也影响了后续课程质量评价是否到位、准确。

    笔者工作单位曾经使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并采用跟教材匹配的课时设定、教学计划和质量评价方法。然而,老师们认真的教学和学生勤奋的学习始终不能提升整体语言关考试的通过率。且经过大量问卷调查和访谈,多数学生、中方老师表示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内容不能帮助学生通过语言关考试,形同鸡肋;外方教师认为学生在经过英语基础课程学习后,依然在专业课上语言表现能力欠佳。结合多方意见,学院于2017年实施英语课程改革。

    (1)教材。学院选用国家地理学习和圣智杂志社共同出版的Pathways系列教材,该教材的设计基于《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 (CEFR,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课程的教学侧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学术英语写作基础能力的培养。此参考框架设定的语言能力标准由低至高分为A1到C2六级,得到国际语言教学和评估者的认可。Pathways系列教材分听说、读写两门,每门都有对应CEFR相应级别的课本。学院根据学生的水平,选取了foundation (基础级)、Level 1、Level 2、Level 3四册教材,满足学生从A1到B2等级的学习。教材内容涉及教育、建筑环境、医学科技、自然等多领域,每单元依照唯一主题,通过听说表达、图表分析、文本阅读、同行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辨合作能力。

    (2)课时设定和教师班级配置。根据Pathways教材每单元的主题设定和内容难度,基本分为听说4课时、阅读5课时、视频赏析1课时、写作2课时。其中,在教师配置上,由中外教师协同负责英语基础课程的实施。

    学院的英语基础课程采用25-30人小班教学、自由选课制,每位老师负责教授两个班级的听说和读写。这种设置可使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状态和进度,师生间默契程度高,学习效果好。同时,由于英语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长,可充分作为课程的中间人,对学生其他语言相关课程的开展情况及时了解。

    英语基础课程的自由选课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时间和喜好选择相应老师的上课时间,有效发挥了内在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助推力。

    2.教师培训与评估。承担英语基础课程的老师在教授Pathways系列教材指导的课程前,必须参加外方合作院校组织的TESOL(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教学培训。学期中期,有外方英语课程项目主管进入班级做教学评估、教学访谈与反馈。

    此外,中外双方教师定期开展教学交流会和同行评价活动。特别是对于中方教师具有挑战的写作课程,中外教师教学交流会的举办极大促进其中英思维的转换、教学模式的改善。另外,出版社定期来学院组织教学交流会,指导英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的各种资源,依据材料的特性开展不同教学活动。种种培训与评估方式都保证、促进了教师的持久发展和业务能力的提高。

    3.教学实施。考虑到学生英语程度和教育经历的差异,为了英语教学顺利实施,学院首先依据高考英语成绩和入学英语考试成绩将学生大致分为两级,基础薄弱的学生从foundation开始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从A1等级开始学习。此种方式从宏观上大致区分出不同的教学对象班级。英语教师在班内开展分级教学。班级内的分级教学采用小组合作模式,在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程度后,将不同程度的学生编为一组。组间的任务内容与难度保持一致,组内由组长依照组员个体,将任务分解,用分解后的任务难度匹配至相应程度的组员。同时,教师还可采用任务教学法,把分解后的任务分别交给不同程度的组别协同完成。

    三、结语

    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而言,能否认识到英语基础课程的桥梁作用是提升质量的关键。办学的基本目标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基本专业技能,合作办学绝大多数课程都依托于外方合作机构的全英教学。所以学生英语程度不佳、英语基础课堂教学质量不佳都无法从整体上协调统一起各门专业核心课程,也就不能提升整体质量。

    对于提升英语基础课堂的核心竞争力,课程的评价体系和教学实施可以进一步展开讨论。比如,相较于国内传统英语评价方式,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英语基础课可采用国外评价体系,加重日常活动参与评价和同行评价、加大日常学业考核、降低期中期末考试比重、调整分数评定等。教学实施中,针对阅读和写作还可采用多种活动内容的合作式教学。中外合作办学下的英语基础课程改革迫在眉睫,有效的改革能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整體向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蓓.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15(3):37-40.

    [2]贺承光,孙喆,姚丹,张林波.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以英语为媒介的专业课教学方法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48):180-181.

    [3]廫昱瑜.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EAP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8 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