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问题式”观课议课中对“基因”概念的教学方法探讨 |
范文 | 贡小龙 摘 要:本文积极配合“问题式”观课议课活动,提出了生物教学中关于概念教学的难题,并且以“基因”概念的教学为例,指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讲解方法:注重讲解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搞好直观性教学,便于学生理解;注意讲授内容的深广度;发掘知识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生物教学 基因 概念 问题式 所谓“问题式”观课议课,就是围绕某一问题,或者是教学过程中的某一现象,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活动。生物教研组从教师比较难讲和学生难于理解两个方面,针对目前生物教学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整理,并且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和深入细致的研究,以寻求适合于中专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生物这门课程。 一、“基因”概念问题的提出 对基本概念的讲解,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为概念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做出的科学的、概括性的表述。因此很难在短暂的教学中正确地理解它所包括的含义。在课堂上,如果教师的讲解把握不到位,表述不清楚,甚至做出歪曲、错误的讲解,就会影响学生对整章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其章节内容的学习和理解,进而破坏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这是在教学层面的表现。 在考试层面,学生往往一见到试卷开头出现的名词解释题和那大大的“15分”,就傻眼了。他们一直以为这只和自己的死记硬背有关。其实不然,因为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才能提高正确率,增强记忆的持久性。那么教师的讲解,还得立足于让学生理解,才能真正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准确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 比如医学生物学课本第五章“遗传和变异”是以基因为主线,把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的三个基本规律及生物的变异贯穿在一起的。它最核心、最基本的概念就是“基因”。教师可以尝试采用以下一些具体的讲解方法。 二、讲解“基因”概念的具体方法 1.注重讲解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教师在教学中一般只和学生强调它是DNA分上的片段,却忽视了“有遗传效应”五个字眼或者一带而过,这就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个关于“基因”的错误印象:在DNA分子上产生的每个片段都是基因,这样就是误导了学生。因此,在实际讲解中,应该把“有遗传基因”五个字加重点符号标注,并给予进一步地详细解释:DNA上有相当一部分片段只是某些核苷酸的简单重复,没有控制性状的作用。最后,特别指明“基因”的三种含义:①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含有特定的核苷酸顺序,是控制性状的功能单位。②基因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贮存特定的遗传信息。③生物的性状遗传,主要是通过DNA分子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来传递信息的。 这样的讲解方式就是注重了对概念科学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统一。 2.搞好直观性教学,便于学生理解 从分子水平上建立的基因概念,太抽象,理解难度大。在教学中,可以先播放关于这个部分内容的动画视频;再随着教师讲解的进度,结合相关的静态图片,采用边讲边放画面的方法;最后再播放整个视频的“三步走”的方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如在讲“基因”的概念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播放有关DNA内容的完整的视频资料,接着进行分步的讲解,最后将整个动画资料从头至尾让学生重新连贯地观看一遍。这样反复几次下来,学生既有整体的印象,又在教师的边讲边展示中,清晰地注意到了每一个变换的细节,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了“基因”的概念,达到有效记忆的良好目的。整个讲解过程,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接受知识能力的关注。 3.注意讲授内容的深广度 这也是教师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出发点,进行的一次尝试性教学,即对有些内容做适当的延伸和补充,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继续加深对“基因”这个核心概念的理解。例如:列举某些生物的基因数目:巨噬菌体有360个,大肠杆菌约有7500个,人至少有50000个;列举不同基因所含核苷酸的数量不同,大肠杆菌的每个基因约有600~700个核苷酸,人的基因为450~4500个核苷酸,决定人生长激素的基因约有564个核苷酸,这样适当加宽知识面,对增长学生的见闻是有好处的。 4.发觉知识的内在联系 讲完本章后,以及因为主线,把前后知识加以归纳、综合,使纷繁的内容条理化。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就是基因,遗传的三个基本规律是基因的传递规律,可遗传的变异、都是基因、基因型和基因载体的变异,并且按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讲解说明,使学生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 (作者单位:山西省阳泉市卫生学校)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